- 2021-09-0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考点43荒漠化-高考全攻略之备战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学案
考点43 荒漠化 考点热度 ★★★★☆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特别提示】 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还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 mm以下←200 mm以下←400 mm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图文拓展〗 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2.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 3.过度放牧引起荒漠化 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绝大部分牧区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草原下往往就是贫瘠的土地,一旦放牧量超过草场的承载量,使草场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便造成了荒漠化。 4.破坏森林引起荒漠化 乱砍滥伐森林,开垦新的耕地,也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植被是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风蚀作用最有效的保护层。 考向一 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 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 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 区 措 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 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浑善达克地处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km,南北宽30—100km。下表示意浑善达克沙地20世纪60年代初—90年代中期荒漠化动态。据此完成1—2题。 时间 20世纪6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中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 荒漠化面积(hm2) 1 920 000 2 658 700 3 069 087 1.浑善达克沙地20世纪6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A.荒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 B.迎风坡上大量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 C.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土壤养分减少 D.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 2.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 B.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 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1.D 2.B 【解析】1.据表可知,浑善达克沙地20世纪60年代初—90年代中期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处农耕区和畜牧区交界处,故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随着荒漠化程度的加剧,迎风坡上大量树根、草根被剥蚀外露,背风坡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阻挡、滞留作用强,土壤颗粒和土壤养分聚集;该地距离北京比较近,且处在冬季风上风向,是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主要沙源地,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故选D。 2.浑善达克地区气候干旱,不宜大力发展种植业,也不适合大力植树造林,A、C错;浑善达克地区人口较少,不适合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D错;浑善达克地区为草原牧区,应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B对。故选B。 考向二 土地利用结构图的判读 1.土地利用类型图判读的方法技巧 判读步骤: 第一步、抓住关键,找到依据。通过读图名、坐标、图例,了解图中反映的主要信息。 图1反映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图2反映的是上海市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纵坐标表示增加的面积 图3反映的是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纵坐标表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 第二步:比较信息,找出规律 通过比较,找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变化及变化规律 图1中耕地、沙地比重增加,草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比重减少 图2中旱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建筑用地、水浇地 图3中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第三步:推断问题、分析原因 根据图中各种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情况,推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由图1中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大量草地开垦为耕地,沙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 由图2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量可知,农业、工业、城市化较快。 由图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可知,退耕还林、还草致使耕地比重降低,城市化、工业化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2.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耕地:面积的增加可能来自陡坡开垦、毁林开垦、草地开垦和围湖(湿)造田等;陡坡开垦和毁林开垦会造成水土流失,草地开垦会造成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围湖(湿)造田会造成湿地萎缩。耕地的减少可能为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湿),也可能转化为建设用地。 (2)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可能来自退耕和生态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面积的减少可能被转化为耕地或建设用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3)水体:面积的减少可能为围湖(湿)造田、过度引水或建设用地占用等,会造成生态恶化、水旱灾害的增加;面积的增加可能为退耕还湖(湿)、湿地建设等,会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旱涝灾害。 (4)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可能为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农业的减产。 下图是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2.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 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 D.洪涝灾害多发 3.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答案】1.A 2.B 3.D 【解析】1.读图结合图例可知,Ⅰ区域灌木林及农居地、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故选A。 2.以祁连山的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图示Ⅰ位于Ⅱ的河流上游地区,结合上题分析,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中下游的水量较少,则土地荒漠化加剧。故选B。 3.该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河流上游若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荒漠化加剧,则生态环境恶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故选D。 基流也叫底水,是河道中常年存在的那部分径流,基流系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读我国某地区河流基流系数与气温、地形关联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 A.华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 2.该河流下游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A.荒漠化加剧 B.水体污染严重 C.水土流失加剧 D.咸潮危害加重 (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土壤中的CO2 溶于水后可溶蚀石灰岩,是形成喀斯特地上和地下景观的原始动力,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的CO2浓度有较大差异。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植被条件下土壤中CO2浓度的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3—4题。 3.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开垦人量上地为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4.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A.红漠化 B.沙漠化 C.盐渍化 D.石漠化 (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三5月份质检)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5—7题。 5.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6.风影沙丘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7.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2018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灌丛荒丛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若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左图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右图示意灌丛沙堆景观。据此完成8—10题。 8.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和光照 B.地形和降水 C.热量和水分 D.土壤和水分 9.图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 B.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条件差 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 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 10.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 A.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 B.绿洲植被灌丛荒漠区 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 D.无植被区 (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境内在荒漠环境中土质较好、水源丰富的地方往往形成自然绿洲,而人工绿洲是伴随人类的出现及其定居和农耕活动而形成的。额济纳旗绿洲是阿拉善境内面积第二大的绿洲,下图为额济纳旗地理位置示意图,下表示意1975—2010年额济纳旗绿洲面积变化情况(单位:km2)。据此完成11—13题。 11.影响额济纳旗自然绿洲内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光照 C.水源 D.蒸发 12.1990—2000年,额济纳旗人工绿洲面积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地区蒸发加剧 B.上游大量用水,弱水水量减少 C.限制放牧,草地面积增大 D.人口激增,城市占地面积增加 13.苏泊淖尔边缘地带最易出现 A.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石漠化 D.盐渍化 (2018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读表,完成14—16题。 14.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15.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 A.夏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秋季、夏季 D.冬季、秋季 16.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2018届河南省豫南豫北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回答17—19题。 17.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18.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A.风速快 B.坡度缓 C.降水多 D.植被多 19.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①种植耐旱农作物 ②营造常绿阔叶林 ③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④控制越野自驾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模拟)﹞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20—22题。 20.草方格沙障可以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 21.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22.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A.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D.风力大 (2018届广西桂林市、百色市、崇左市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读内蒙古某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图,回答23—24题。 23.据图推测,从1950~2005年该地区 A.开垦荒地,耕地总面积最大 B.退耕还草,草地面积总体增加 C.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增加 D.发展放牧业,未利用地先减后增 24.该地区草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农业熟制发生变化 D.风沙天气增多 25.(2018届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三市高三第三次联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自然变化和过度的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成严重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生态持续恶化。位于其境内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每年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鄂尔多斯人长期与沙漠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南围北堵中切割”,即在库布其沙漠南北边缘地带营造锁边林,内部季节性河流及公路栽植护岸林、护路林,将库布其沙漠分割包裹,分而治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鄂尔多斯的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大为好转的历史性转变。下图为鄂尔多斯地区图。 (1)分析20世纪70年代前鄂尔多斯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简述荒漠化的危害。 (3)分析“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沙模式“南围北堵”在荒漠化防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26.(2018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艾比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大咸水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艾比湖流域人口年均增长率约5%,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阿拉山口是我国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全年大于8级的大风日数平均164天。20世纪80、90年代,艾比湖附近铁路常受“盐尘”(富含盐粒的沙尘)侵袭甚至掩埋。进入21世纪,当地政府加强了对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图为“艾比湖流域和不同时期艾比湖湖岸线位置示意图”。 (1)据图描述1966—2011年艾比湖面积变化的特点。 (2)分析阿拉山口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的原因。 (3)说明艾比湖以南铁路常受“盐尘”威胁的原因。 (4)针对该路段的“盐尘”威胁,简述当地在铁路保护中可能采取的措施。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该地区土壤盐碱化是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育的。有其特殊的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及生物作用因素。该区年均降水量为350—450mm。20世纪50年代,该区盐渍土面积为240万hm2,而据最新遥感数据表明,盐渍土面积为393.7万hm2。目前该地区正在进行世界规模最大的盐碱地生态恢复实验,“种稻改碱”是开发治理盐碱地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型灌区正在建设。下图示意松嫩平原西部局部地区。 (1)说明该地区盐碱地面积分布广的自然原因。 (2)简述盐碱地面积扩大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 (3)说出建设“北部引嫩总干渠”的作用。 (4)你认为在该地区大规模“种稻改碱”是否可行?说明你的观点。 (2015年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2014年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4.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2013年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5—7题。 5.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7.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8.(2016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 、 。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 、 。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 、 、 。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 。 9.(2016年上海卷•节选)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1)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2)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10.(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 考点冲关 【答案】1.B 2.A 【答案】3.C 4.D 【解析】3.据图可知,四种植被条件下柏树林土壤中CO2浓度较小,因此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故选C。 4.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故选D。 【答案】5.D 6.D 7.C 【解析】5.结合材料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故选D。 6.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相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从图中无法判断风影沙丘长度和高度与植株的关系;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面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故选D。 7.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故选C。 【答案】8.C 9.D 10.A 【解析】8.该区域为高寒分布区,灌丛荒漢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故选C。 9.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进而死亡,导致其无植被覆盖。故选D。 10.荒漠化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对荒漠化起决定作用,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绿洲附近的东部灌丛荒漠区因缺水出现荒漠化加剧。故选A。 【答案】11.C 12.B 13.D 【答案】14.D 15.A 16.B 【解析】14.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所以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D对。高寒地区蒸发弱,A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降水多,蒸发少,B错;耕地分布区中的水田分布区不易产生盐渍化,C错。故选D。 15.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中国华北平原春季气温回升,且干旱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所以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夏季、春季,A对。地中海地区冬季多雨,华北地区夏季多雨,B、C、D错。故选A。 16.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库曼斯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较多。B对。气温高、植被茂盛不是盐渍化的主要因素,A、D错;印度地下水丰富,C错。故选B。 【答案】17.D 18.D 19.C 【解析】17.读图,根据风蚀坑的形态,积沙区应位于风蚀坑的下风向一侧,结合图示指向标,积沙区在东侧,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故选D。 18.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风力携带的沙子受植被阻挡,在沙丘沉积,导致沙丘高度增加,D对。风速快,不利于沙子沉积,A错;图中沙丘迎风一侧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陡,B错;干旱沙漠区,降水少,C错。故选D。 19.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降低风速,减少侵蚀,③对;控制越野自驾游,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④对;干旱区,不适宜种植业发展,①错;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错。故选C。 【答案】20.C 21.B 22.B 【答案】23.C 24.A 【解析】23.依据图中信息,我们可知图中纵坐标表示该类土地的变化面积,不表示总面积,图中表示耕地变化面积最大,而不是“耕地总面积最大”说法错误,A错;读图1950—1980年,草地面积减少了约700km²,1980—2005年约增加了约120km²,草地面积总体减少,B错;未利用地先增后减,D错;建设用地一直增加,C正确。故选C。 24.依据图中信息,我们可知目前该地的草地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环境趋于好转,A正确;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可能增加,B错误;农作物的熟制不受植被的变化影响,C错误;草地能够削减风速,使风沙天气减少,D错。故选A。 【点睛】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关键点在于要抓住“面积变化”,如果理解成总面积就错了。只要变化大于0说明在增加,变化数值小于0说明减少。 25.【答案】(1)气候异常,导致生态环境失衡;降水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风力强劲;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人口激增的压力和人类的活动不当,导致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 (2)土地丧失(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生物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 (3)南围:鄂尔多斯地区冬季受强大的冬季风驱动,风沙易向南移动,锁边林能有效阻拦库布其沙漠南移。 北堵:鄂尔多斯地区北缘是库布其沙漠与黄河冲积平原的接壤地带,水土流失严重,锁边林能有效阻拦泥沙进入黄河,减轻水土流失。 (3)“南围北堵中切割”,即在库布其沙漠南北边缘地带营造锁边林,内部季节性河流及公路栽植护岸林、护路林,将库布其沙漠分割包国,分而治之。鄂尔多斯地区冬季受强大的冬季风驱动,风沙易向南移动,南部边缘营造锁边林,能有效阻拦库布其沙漠南移。鄂尔多斯地区北缘是库布其沙漠与黄河冲积平原的接壤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北部锁边林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26.【答案】(1)面积总体缩小;西北部缩小面积大;1966—1972年面积缩小速度快。 (2)离冬季风源地近;峡谷地形增强风力(狭管效应);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3)湖泊萎缩,湖床裸露,盐尘来源丰富;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沙源丰富;冬春季节偏北风强劲,风沙活动强烈。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提高铁路两侧植被覆盖率。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判读。艾比湖湖岸线即可以看作为等水位线,也可以看作为等高线。读图分析可知,1966—2011年艾比湖的湖岸线逐向湖心退缩,说明湖泊水面面积逐渐缩小;西北部等值线稀疏,说明湖泊缩小面积大;1966—1972年面积变化较大,说明1966—1972年面积缩小速度快。 (2)本题主要考查多大风的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地表起伏等方面进行分析。阿拉山口位于新疆的西部,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峡谷地形的影响,产生“狭管效应”,增强风力;冬春季节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摩擦力较小,风力较大。 (3)本题主要考查铁路常受“盐尘”威胁的原因,铁路受“盐尘”威胁的原因,需要从物质的来源和动力原因来进行分析。当该地位于内陆地区,湖泊多为咸水湖,由于湖泊不断萎缩,从而湖床裸露,盐尘来源丰富,从而为“盐尘”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该地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沙漠广布,土质疏松,沙源丰富;该地为大陆性气候,冬春季节温差大,偏北风强劲,为“盐尘”发生提供了动力基础,因此该地在冬春季节强劲的偏北风把大量的“盐尘”带到南部的铁路,威胁铁路的运行和安全。 (4)本题主要考查减小风沙对铁路威胁的措施,需要从阻沙措施和固沙措施进行分析。为了阻沙可以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减少风沙对铁路的危害;同时可以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草方格沙障;提高铁路两侧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地表的沙源。 27.【答案】(1)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利于盐分的积累;成土母质所含盐分高,多盐沼;地下水埋藏浅,且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高;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地面蒸发强烈。 (2)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抑制或危害农作物生长;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成本提高等。 (3)引水灌溉;防洪排涝;给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治理盐碱地等。 (4)可行。理由: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盐碱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减少贫困等。 不可行。盐碱地种植水稻,产量不高,品质较差;不利于农民增收;脱碱洗盐耗水量大,田间管理投入成本高;水田废水排放可能对河湖水体造成污染;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直通高考 【答案】1.C 2.D 【解析】1.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可知,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故选C。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故选D。 【答案】3.AC 4.CD 【解析】3.绿洲在沙漠戈壁中,河流水量小,故在此处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一定不是开发水能资源和进行水产养殖,而是保障城镇用水与农田灌溉。故选AC。 4.该地为沙漠中的绿洲,气候干旱,且山区地形崎岖,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进而影响环境。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营造防护林网等措施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故选CD。 【答案】5.D 6.B 7.C 8.【答案】(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 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 (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 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风能 太阳能 【解析】(1)从材料二可以得出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这样看来破坏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如果是靠近河流就易产生水土流失。 (2)从材料一可知库布齐沙漠靠东,我国降水从东向西减少,所以库布齐沙漠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图中显示库布齐沙漠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从材料三中可知,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 ,甘草种植可以保护土壤;土壤又可以生长牧草,牧草多了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这个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强,适合发展太阳能;这个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适合开发利用风能。 9.【答案】(1)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2)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10.【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解析】(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路基和轨道,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4)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所以采取的阻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