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www.ks5u.com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填一填)‎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二、外力作用 ‎1.概念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的崩解和破碎。‎ ‎(2)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及形成 ‎(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 C岩浆、B喷出型岩浆岩、A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 ‎①外力作用、②变质作用、③重熔再生、④冷却凝固。‎ ‎(看一看)‎ ‎[教材P70活动]‎ ‎1.从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下沉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 ‎2.从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动物钻孔的痕迹(图中石柱上的斑点)。‎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地壳运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教材P72活动]‎ ‎(1)照片中的地貌景观从左向右,分别是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的结果。‎ ‎(2)这些地貌景观分别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西北沙漠地区、西北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地。‎ ‎(做一做)‎ ‎1.判断题 ‎(1)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总是内力作用起主导。( × )‎ ‎(2)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 )‎ ‎(3)地壳中各类岩石都可以相互转化。( × )‎ ‎2.选择题 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3.连线题 将下列现代汉语中词语本意与其所属的地质作用连起来。‎ 沧海桑田 水滴石穿      内力作用 飞沙走石      外力作用 土崩瓦解 答案:‎ 主题一  内力作用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位于日本九州岛上的阿苏山火山‎2016年10月8日凌晨喷发,火山灰云高达1.‎‎1万米 ‎。岩浆的高温高压使周围岩石发生变质。此前熊本县曾发生7级地震,专家们分析认为,这一次火山爆发可能与地震有关。‎ ‎(1)上面描述的地质过程中包含哪些内力作用?‎ 提示: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 提示: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据科学家考察发现,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中国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B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而形成,属于内力作用。‎ ‎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B )‎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解析: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 主题二   外力作用 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 提示: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 ‎1.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 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流水 侵蚀 侵蚀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区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溶蚀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4.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5.外力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碎屑物被侵蚀后,岩石暴露,更容易受到风化。侵蚀和风化的碎屑物在搬运作用下在地势低的地方堆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貌。‎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冰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1~2题。‎ ‎1.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C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解析: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2.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A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 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主题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新华社平昌‎2018年2月25日电 平昌冬奥会冰壶项目25日上午迎来最后一场比赛,两届冬奥冠军瑞典女子冰壶队以83击败韩国三度登顶。冰壶(Curling),又称掷冰壶、冰上溜石,由不含云母的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且世界上所有的制造优质冰壶用的天然花岗岩均产自苏格兰近海的一个小岛,也只有苏格兰人掌握着制作世界顶尖水平冰壶的技术。‎ 你知道冰壶属于哪一类岩石吗?‎ 提示:岩浆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1.三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类型 形成 特点(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石)‎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大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序号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1.“两点”判定沉积岩 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所以沉积岩具有“两点”典型特征:①分层;②有化石。两者中具有其一就可判定其为沉积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下图为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图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 ‎ ‎1.形成“日光岩”风景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B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根据三类岩石的转化关系可知,甲是沉积岩或变质岩,乙是岩浆岩,丙是变质岩或沉积岩,丁是岩浆。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 ‎2.图中“巨石”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D )‎ A.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堆积 B.地壳下降—岩浆喷发—风化侵蚀 C.岩浆喷发—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解析: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先是岩浆侵入,然后地壳上升,出露地表,被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图中的景观形态。‎ ‎2015年8月15日‎,厄瓜多尔总统宣布,由于科托帕希火山活动加剧,全国进入最长可达60天的紧急状态。据此完成1~2题。‎ ‎1.火山喷发现象属于( A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水平运动 D.垂直运动 解析: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三种形式,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 ‎2.下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是( D )‎ A.地壳水平运动 B.地壳垂直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解析: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解析: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堆积地貌。‎ ‎4.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B )‎ A.a B.b C.c D.d 解析: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沙尘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如图是模拟某地貌形成的小实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据此完成5~6题。‎ ‎5.此实验主要是探究( D )‎ A.风力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堆积作用 D.流水的堆积作用 解析: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犹如泥沙随流水向河流下游流动;小米在下方堆积下来,正如泥沙在水流速度缓慢时堆积下来。‎ ‎6.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有( C )‎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 ‎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实验材料 ‎③堆积体的形状与实际地貌差别很大 ‎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在该实验中没有水作为搬运媒介,小米堆积时也不能按照重量、大小次序堆积。‎ ‎7.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代表的岩石类型: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类型是:①岩浆上升冷却凝固;③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④固结成岩。‎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搬运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沉积作用而固结成岩。‎ ‎(4)用图中数码分别填出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 A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③,B大理岩的形成⑤,C含煤岩层的形成④,D海底火山喷发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循环过程和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C为岩浆岩,①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岩浆岩等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外力作用(③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沉积物沉积而形成沉积岩(A为沉积岩,④为固结成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被埋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变质岩(B为变质岩,⑤‎ 为变质作用)。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而成;大理岩是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成;含煤的岩层属于沉积岩,受沉积作用而成;海底火山喷发属于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