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②唱戏、跳广场舞、晨练、下棋等社区居民活动 ③房地产税法正式列入中国立法规划 ④郑州一中2019年3月6日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属于政治现象; ②④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唱戏、跳广场舞、晨练、下棋等社区居民活动、郑州一中2019年3月6日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作为文化活动都是文化现象; ③不合题意,房地产税法正式列入中国立法规划属于政治现象。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考查学生识记、区分易混知识、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紧扣文化的内涵,并分清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等现象,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 虽然中已进入汽车社会,但许多人的思维、观念、习惯还停留在自由、松散的马车时代,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等滞后,没有同步养成汽车文明,带来诸多的交通问题和社会治理难题。汽车文明的滞后( ) ①启示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②要求我们努力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与时俱进 ③说明文化决定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深远 ④体现文化具有独立性,不会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②正确,中国已进入汽车社会,但许多人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等滞后,没有同步养成汽车文明,并由此带来诸多的交通问题和社会治理难题。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要努力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与时俱进; ③错误,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但不起决定作用,③中的“决定”说法错误; ④错误,“不会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说法过于绝对,文化与经济发展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1.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这一重大治理成果离不开一代一代鄂尔多斯人的奋斗,生动彰显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库布其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在于( ) 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 ②增强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 ③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④决定全球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库布其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而不是物质支撑; ②③符合题意,“库布其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在于强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④说法错误,“库布其精神”不能决定全球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2. 中国的史书典籍、文学名著等,早已家喻户晓,渗透到中华民族中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中华民族年轻一代精神的“底子”。阅读名家经典可以( ) ①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素养 ②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改变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①正确,材料强调,名家经典成为中华民族年轻一代精神的“底子”,这说明阅读名家经典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素养。 ②正确,材料中,早已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中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扎根在青少年心上,这表明阅读名家经典可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错误,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阅读名家经典的作用。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但没体现改变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1. 2019年1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种类和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给他人起海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者侮辱他人人 格言论等列入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批评的同 时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这一《实施办法》的依据是( ) ①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②充分的物质条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主观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种类和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一《实施办法》的依据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说法错误,充分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③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并不完全是主观的。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的人们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进社区开展敬老活动。这表明( )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民族节日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应积极保护 ③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我们应当全面继承 ④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进社区开展敬老活动,表明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也体现了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②说法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二者都属于传统文化,但又有区别,且要保护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③说法错误,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当批判继承。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所展示的近2000种图书,从多个维度展示着当代国人的精神文化风貌,书中一个个中国故事,感动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读者与出版商。这表明( ) ①中外文化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中国故事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③中国故事实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④中国故事的创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 ②③符合题意,“书中一个个中国故事,感动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读者与出版商”表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故事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实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④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没有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故选:C。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1.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①意味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与弱化 ②彰显了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本质 ③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人类珍视的共同价值 ④有利于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指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与弱化; 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本质; ③④符合题意,题目强调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人类珍视的共同价值,有利于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2. “书信--短信-- 徽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文化交流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④脱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书信--短信--微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表明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错误,“书信--短信--微信”属于文化交流的手段,不是途径; ③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因此认为“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说法错误; ④符合题意,“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说明脱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故选:B。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在中国,人们有传唱民歌的习俗,一曲悠远的民歌唱出生活情态、民间智慧、历史文化、优美景色和人际情感的生生不息。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自己家乡的民歌响起,其中熟悉的、真挚的乡情乡韵就会唤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愁。这表明( ) ①我们要推动民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特定的现实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特征,并没有涉及推动民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故排除; ②不符合题意,当自己家乡的民歌响起,其中熟悉的、真挚的乡情乡韵就会唤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愁,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并没有强调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故排除; ③符合题意,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自己家乡的民歌响起,其中熟悉的、真挚的乡情乡韵就会唤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愁,表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入选; ④符合题意,民歌是人生百科,一曲悠远的民歌唱出生活情态、民间智慧、历史文化、优美景色和人际情感的生生不息,表明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特定的现实的反映,故入选; 故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统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影响: (1)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 带一路”建设展现了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面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成为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空间。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 ) ①依托商业贸易,在商贸活动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②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国家互派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 ③尊重文化差异,坚持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放在首位 ④创作文化精品,让国外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中华文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题意强调的是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而不是在商贸活动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②④符合题意,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国家互派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创作文化精品,让国外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中华文化; ③说法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而不是坚持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放在首位。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途径 ①意义:中华文化对外辐射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外域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途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近年来,“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③只要不断推陈出新就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④新的传媒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微电影”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③说法错误,不断推陈出新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只要不断推陈出新就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的观点太绝对; ④说法错误,新的传媒和旧的传媒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本题考查现文化对人影响;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到“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这表明( ) ①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到“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这表明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错误,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错误,逐渐趋同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文化的多样性 1.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文化的多样性: ①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表现为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 一场唯美且科技感十足的音乐会--多媒体交响乐《良渚》在本届大会上进行首演,整场演出宏大而深刻,完美再现了“5000年的文明史诗”。这是一次将文化遗产音乐化、考古叙述艺术化的“刺激的尝试”。材料体现了( )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题目强调一场唯美且科技感十足的音乐会--多媒体交响乐《良渚》,是将文化遗产音乐化、考古叙述艺术化的“刺激的尝试”,表明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符合题意,完美再现了“5000年的文明史诗”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有涉及中华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中华文化 1、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中华文化,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2.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这表明( ) ①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共同的特点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物质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②③符合题意,豫剧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这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说法错误,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近年来,古风歌曲受到部分人追捧,由于词作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专业的填词训练,其所创作的古风歌词或脱离时代,或简单堆砌辞藻,大多质量不高。这启示我们( ) ①要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②应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应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由于词作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专业的填词训练,其所创作的古风歌词或脱离时代,或简单堆砌辞藻,大多质量不高。这启示我们要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应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要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也未强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 金庸的武侠小说底色是传统文化,精神龙骨则是儒家理论。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侠客基本恪守仁义、忠孝、志勇等品质,其作品表现出的向死而生的家国情怀曾触动几亿人的心。他的小说正版发行已经超过5亿册,被影视圈数次翻拍。金庸作品的成功是因为( ) ①其创作来源于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其渗透着唐宋诗词等中国文化的底蕴,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③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情结,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④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是文化传播的前提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金庸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符合题意,金庸的武侠小说底色是传统文化,精神龙骨则是儒家理论。这说明金庸作品的成功是因为其渗透着唐宋诗词等中国文化的底蕴,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③符合题意,金庸笔下形形色色的侠客基本恪守仁义、忠孝、志勇等品质,其作品表现出的向死而生的家国情怀曾触动几亿人的心。这说明金庸作品的成功是因为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情结,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④说法错误,大众传媒并不是文化传播的前提。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中华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但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2. 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一直风行,伴随着60后、70后、80后走过青春岁月。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 ) ①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可以滋养和温润人的心灵 ②激发了人们的英雄情结和爱国情感,具有巨大物质力量 ③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④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一直风行,伴随着很多人走过青春岁月,表明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可以滋养和温润人的心灵; ②说法错误,文化作品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故选:B。 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中华文化 1、发展大众文化 (1)含义:面向广大人民(文化的方向性问题),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文化的性质问题),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文化的形式问题)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原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中华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江苏某大学生在网络上晒出自己用繁体字手写的上百页作业。对此,有网友点赞,认为这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也是丰富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有网友质疑,认为在简体字和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用繁体字手写作业是违背规律的“返祖”文化现象。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①繁体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②应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摒弃繁体字的使用 ③应借助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推动汉字的传承与发展 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繁体字是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②表述错误,繁体字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不能摒弃; ③符合题意,繁体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应该借助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推动汉字的传承与发展; ④表述错误,繁体字是中华文化遗产,而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2. 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不知不觉地塑造了不同地方的人的个性。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的辣直接又毫无妥协的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伟人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这从一个角度说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地域是文化差异性的主导因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的辣直接又毫无妥协的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伟人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④说法错误,地域是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导因素。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 1、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华文化区域性的含义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准确理解,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和无关的选项。 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这体现出( ) ①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进一步发展 ②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进一步发展。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稳定性,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③错误,应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故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影响: (1)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1.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是我们的骄傲。弘扬这四种“伟大精神”是( ) ①因为这“四种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出体现 ②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③因为这“四种精神”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基因 ④因为这“四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这些精神有的产生于古代,有的产生于革命时期,也有的产生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②④正确,弘扬这四种“伟大精神”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因为这“四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③错误,这“四种精神”不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基因。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2. 400多项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被誉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圆了几代人的桥梁梦,也让滴水不漏、120 年使用寿命的中国标准惊艳了全世界。下列与材料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相符合的是( )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②山再高,往上登,总能登顶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400多项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被誉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圆了几代人的桥梁梦,也让滴水不漏、120年使用寿命的中国标准惊艳了全世界”,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中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①符合题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②符合题意,“山再高,往上登,总能登顶”,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③④不合题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与中华民族精神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①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②伟大梦想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构件”并承载着独特的使命,是伟大创造精神的前行航标,是伟大奋斗精神的目标取向,是伟大团结精神的价值支撑,具有极其深刻的意蕴。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持续的创造、奋斗、团结,伟大创造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内生动力,伟大奋斗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基础,伟大团结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支撑。 解答引言型试题一般把握三步:第一步明确名句内涵,一般结合材料背景,粗略了解名句的具体含义。还可以通过抓取关键词,明确表达主旨。第二步:对应教材,明确名句所体现的教材知识。第三步:链接题干与题肢,对应教材,选取答案。 1.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是因为它( ) ①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②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凝结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追求 ④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②不合题意,传统文化是凝结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追求; ③④符合题意,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是因为改革开放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追求,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故选:D。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家训作为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不仅会内化为个人一生的教养与原则,也在社会伦理政治秩序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传统文化的家训( ) ①是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④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是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精神力量; ②④正确,作为传统文化的家训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③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六周年。我们以梦想为笔,描绘历史性变革的宏伟长卷;开启新征程,我们以梦想为旗,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奋勇前行。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从“复兴号”风驰电掣,到国产大飞机直上九霄,从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到摆脱贫国过上好日子,一个个梦想成真的故事背后,都流淌着实干苦干的汗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无论是在更高起点继续深化改革,还是打赢脱贫坚战,抑或是补齐发展短板、防范化解风险,无不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实干的作为去回答时代之问、破解发展之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推动事业发展,让梦想照进现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现伟大梦想中的作用。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实现伟大梦想过程中,要以梦想为笔,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 ③这一思想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量,为中民族实现中国 梦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现伟大梦想中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答案呈现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即可。 本题属意义类试题,知识限定不明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结合材料和设问找答案。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非常大,“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外文学交流日益深化、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悲欣、曹文轩等接连折桂国际文学大奖,这证明中国文学正成为世界文学越来越重要的创造性力量中国作家与世界对话的自觉和自信大为增强。同时,借助网络等新媒体,中国当代文学正以独特的魅力参与世界文学的建构,丰富世界文学的面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 【答案】(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文学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各国文学的共性,所以能够走向世界。 (3)中国作家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积极开展对外文学交流。 (4)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日益丰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属于原因类型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非常大”,这表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作家与世界对话的自觉和自信大为增强”,这有利于积极开展对外文学交流;“借助网络等新媒体,中国当代文学正以独特的魅力参与世界文学的建构”,这表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途径日益丰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学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各国文学的共性,所以能够走向世界”,这是因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开式并发表重要主首演讲,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运用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案】①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表明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外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交流中促进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②“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体现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表明中华文化能够与外域文化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能够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材料中“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可知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表明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外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交流中促进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材料中“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可知“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体现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表明中华文化能够与外域文化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能够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即可。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信•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世熙传媒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人文艺术美节目。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充满了“发现、感动、求撼、振奋”的力量,节目从2000多封历史书信中精选出多封信件,有伟人、名人的信,也有不为人知的普通共产党员的信。在内容构建上节目组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把书本上的英雄形象拉回到普通人,用观众能够感受到的共通情感,在书信文字中展现鲜活的中国共产党觉员形象。节目拍摄用潘多拉魔盒立体投影技术,使老照片,影像资料鲜活呈现,营造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 目前正在CCTV1播出,收视率及网络影响力可观,被观众视为极具传承内涵的节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信•中国》热播荧屏的原因。 【答案】(1)节目依托大众传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了文化传播手段,增强了节日传承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节目选择代表性强调的信件,重视发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人们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原因类主观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要求结合材料说明《信•中国》热播荧屏的原因。通读材料内容后可知节目拍摄用潘多拉魔盒立体投影技术,使老照片,影像资料鲜活呈现,营造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涉及节目依托大众传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了文化传播手段对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节目从2000多封历史书信中精选出多封信件,有伟人、名人的信,也有不为人知的普通共产党员的信,在内容构建上节目组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涉及展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书本上的英雄形象拉回到普通人,用观众能够感受到的共通情感,在书信文字中展现鲜活的中国共产党觉员形象”涉及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人们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本题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不明确,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紧扣设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将课本知识迁移到答案中,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执着、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人们经过长期的专业磨炼,提升自身素质,在技艺和流程上追求完美和极致,达到精湛的水平。全川集团公司责金属精烁工潘从明被称为“滴水据金”的工业传奇。他所在的车间是“百里镍都”最神秘的车间。整整21年,从普通工人到高级工人技师,潘从明畅游在贵金属世界中,痴心不悔,硫砺精进。白天辗转在各生产流程之间,晚上在台灯下反复咀嚼责金属治炼的专业书,凭借不断增长的理论知识和日益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主持实施了一个又一个岗位技术创新,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公司级重点科研项目11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36亿元,目前,潘从明已经拥有国家级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公司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11篇,为企业培养了35名贵金属精炼人才,成为国内贵金属精炼工匠的杰出代表。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执着、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大国工匠精神对做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有何启示。 【答案】①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坚持文化创新,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素质,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 ③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弘扬“工匠精神”,要有不畏失败、努力钻研的顽强拼搏精神。 ④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将引导、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和进步。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大国工匠精神对做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有何启示。属启示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文化生活,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白天辗转在各生产流程之间”“晚上在台灯下反复咀嚼责金属治炼的专业书”“主持实施了一个又一个岗位技术创新”,可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坚持文化创新、弘扬民族和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分析即可。 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 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