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第一课时 客观题保分冲关 重难点精准突破 常考点一 文化的作用 ‎1.(2019·全国卷Ⅱ)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规划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的意义在于(  )‎ ‎①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 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③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D [建设乡风文明与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无关,①不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而不是相互转化。建设乡风文明有利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 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这有利于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村民的精神力量,③④符合题意。]‎ ‎2.(2018·全国卷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D [①中“基础和核心”表述错误;文化影响力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影响力,②中“同步”表述错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④正确。]‎ 依考论考 ‎  高考对本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点上。题目选项经常设置一些错误的观点,如故意扩大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完全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等。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务必澄清这些错误认识。‎ 澄清易错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提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提示: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提示: ‎ 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4)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提示: 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5)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因此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提示: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不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6)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每个人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 提示: 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但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7)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提示: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 ‎1.文化的特点 预测1 中国和意大利分处古丝绸之路两端,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意大利期间,中意双方签署了多份有关文化遗产的合作文件,包括防止文物盗窃、盗掘、非法进出境、过境和走私以及促进文物返还等。这些文物是(  )‎ ‎①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中意两国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中意两国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见证 ④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③④‎ B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因此文物是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中意两国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中意双方签署了多份有关文化遗产的合作文件,包括防止文物盗窃、盗掘、非法进出境、过境和走私以及促进文物返还等”表明这些文物是中意两国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见证,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 的力 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 化 与 经 济、‎ 政 治 相 互 影 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 互 交 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国内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 与综 合国 力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点拨:点拨:如何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 标志词法 侧重点法 图示法 相互 影响 ‎“决定”“反作用”“基础”“重大影响”“促进”等 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 相互 交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等 强调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预测2 港珠澳大桥在15年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科技工作者共开展了300余项科研 攻关,创造了40多项新专利,使大桥创造了7项“世界之最”。在隧管安装结束后,开出天价指导费的外国公司专门邀请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进行经验交流,并主动升起中国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示敬重与欢迎。这说明(  )‎ ‎①文化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 ②科学技术发展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已经全面领先西方国家 ④文化发展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B [②说法错误,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③说法错误,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并未全面领先西方国家;材料说明了文化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文化发展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①④符合题意。]‎ ‎3.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 塑造 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拨:点拨:两种方法区分“丰富精神世界”和“增强精神力量”‎ ‎(1)标志词区分法: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常用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体会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词语;文化“增强精神力量”常用增强、鼓舞、激励、振奋、促进等词语。‎ ‎(2)对“主观”还是“实践”:“丰富精神世界”强调文化对主观领域的作用,“增强精神力量”强调文化能够通过实践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预测3 “读书,绝不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这句话说明(  )‎ ‎①读书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②读书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受文化 ④读书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D [①说法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说法错误,‎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读的书不同对人的影响作用就不同。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③④符合题意。]‎ 常考点二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2019·全国卷Ⅱ)‎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A [③表述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表述错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材料中,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这启示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①②符合题意。]‎ ‎2.(2018·全国卷Ⅰ)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D [③对:中国话语在海外认知度提高,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又包括新时代政治词汇,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④对: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话语在海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①错:文化的价值取决于其本身的内容,而不只是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错:中国话语在海外认知度提高,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又包括新时代政治词汇。]‎ ‎3.(2018·全国卷Ⅱ)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 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 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C [②④正确: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表明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会扩大中医药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会造福于世界人民,也满足了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没有体现“转型升级”。③排除:材料表明的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和影响,并没有说明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 ‎4.(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C [②③入选:中俄两国之间发展红色旅游,是因为两国的红色文化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因为两国红色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①错:“主导性”夸大了两国的红色文化对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作用。④错:两国的红色文化不能规定两国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依考论考 ‎  高考全国卷对本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传播交流的途径和手段及其意义等知识点上。命题人经常在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文化交流的影响和意义等问题上设置认识误区迷惑考生。‎ 澄清易错 ‎(1)文化多样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提示: ‎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提示: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但不一定要认同。‎ ‎(3)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提示: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或者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因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等于各种文化一律平等。‎ ‎(4)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提示: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5)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 提示: 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6)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提示: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 什 么 必 要 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重 要 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 么 办 态 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 因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预测1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精品园艺,展示出园艺、城市、自然与人类和谐相融的画卷,呈现出世界范儿、中国风的全球园艺盛宴,阐释了“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的办会理念。由此可知(  )‎ ‎①各国园艺文化在园艺博览会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②中国园艺具有其他国家园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徜徉于世界园艺博览会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④举办园艺博览会是促进园艺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精品园艺,呈现出世界范儿、中国风的全球园艺盛宴,表明各国园艺文化在园艺博览会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①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具有其他国家园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的说法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阐释了‘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的办会理念”表明徜徉于世界园艺博览会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促进园艺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的 含 义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原 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联 系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统一的关系 错 误 倾 向 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就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基础;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就否定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必要性 预测2 与欧美电影凸出个体英雄拯救世界不同,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注重的是以集体力量解决问题。但是不管是哪种拯救世界的方法,都吸引了无数的眼球。这说明(  )‎ ‎①不同民族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②凸显文化的个性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 ③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④特色文化更能凸显中国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不同,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不同,未涉及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②④不合题意;“但是不管是哪种拯救世界的方法,都吸引了无数的眼球”,说明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③符合题意。]‎ ‎3.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 ‎(1)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 途径 手段 区 别 内涵 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 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侧重 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具体 形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联系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文化交流的意义与要求 意 义 对 中 国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对 世 界 有利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要 求 引 进 来 我们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走 出 去 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预测3 ‎ ‎《机智过人》是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国内首档聚焦人工智能的科学挑战类节目,是中国科学领域与传媒领域一次深入合作,更是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发精英和科技项目的巅峰盛典,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新高度。《机智过人》第一季获“年度匠心视效节目”奖。第二季着重突出“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主题。这体现了(  )‎ ‎①在当代,文化的价值在于和科技相融合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科技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④文化发展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开发创新 A.①② B.②④ ‎ C.①③ D.③④‎ B [①说法错误,文化的价值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说法错误,应该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要。《机智过人》第一季获“年度匠心视效节目”奖,第二季着重突出“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主题。这体现了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文化发展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开发创新,②④符合题意。]‎ 常考点三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018·全国卷Ⅲ)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C [②对:《经典咏流传》形式新颖,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文化传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推陈出新。③对:《经典咏流传》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表明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①错: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和归宿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错: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以文化继承为前提,而不是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 ‎2.(2017·全国卷Ⅱ)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 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B [①④入选: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表明优秀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也表明只有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②错: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只有赢得市场才有价值。③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 ‎3.(2016·全国卷Ⅰ)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A [本题的题眼是“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引起巨大反响”。由题眼可知,“华阴老腔”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是因为其不断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满足了人民大众的需要,故①②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说法错误;认同并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④说法错误。]‎ 依考论考 ‎  高考对本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的因素等知识点上。命题人经常在对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因素以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问题上设置认识误区对考生进行迷惑。‎ 澄清易错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是固定不变的。‎ 提示: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作为优秀文化能推动社会发展。‎ 提示: ‎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3)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提示: 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4)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提示: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5)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提示: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正确 认识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影响 ‎①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作用 ‎①对国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正确 态度 从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从发展角度: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点拨:图示法理解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预测1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所引用的古代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这体现了(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容易引发国民共鸣 ②与大众传媒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促进文化传播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要全盘承袭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A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引用的古代经典名句,这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易引发国民共鸣,①正确;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实现其创造性转化,②错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正确;④错误,传统文化也有优劣之分,要批判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素 影响 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 的矛盾 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科学技术 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思想 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等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教育 教育的功 能和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传 递文化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对文 化创造的 影响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教育的影 响越来 越大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点拨: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和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因素只能是影响因素。‎ 预测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提出和贯彻这些教育理念(  )‎ ‎①是因为美德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国无德不兴 ②旨在更好地发挥教育传递创造文化、教化培育人的功能 ③旨在推动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④是因为教育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教育兴则国运兴 A.①② B.①④ ‎ C.①③ D.②③‎ D [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④说法错误,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则国运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旨在更好地发挥教育传递创造文化、教化培育人的功能,旨在推动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②③符合题意。]‎ 常考点四 文化创新 ‎1.(2019·全国卷Ⅰ)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 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B [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①正确;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此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这一说法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③错误;《流浪地球》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这启示我们中华文化要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④正确。]‎ ‎2.(2019·全国卷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②说法错误,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趋于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强调“如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表明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也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①③符合题意。]‎ ‎3.(2016·全国卷Ⅲ)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B [“《辞海》电子版和网络版的推出”这一文化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立足于信息社会人们网上阅读的新需求,①④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②错误;文化创新不一定能够保证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③说法不妥,排除。]‎ 依考论考 ‎  高考命题对本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要求等知识点上。命题人经常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目的和基本途径,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创新的主体等问题上设置错误选项。‎ 澄清易错 ‎(1)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提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提示: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提示: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但各自保持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特色,并非融为一体。‎ ‎(4)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提示: 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5)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 提示: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 全面理解和把握文化创新 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重要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创新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克服倾向 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点拨:深入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进行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②两条基本途径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预测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都以中国汉字“冬”字为设计创意核心,通过汉字和书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体现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和冬季运动拼搏疾驰的形象。这一设计理念说明(  )‎ ‎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汉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传承着多元文化的基因 ③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基础 ④会徽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③ B.②③ ‎ C.②④ D.①④‎ D [②说法错误,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③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材料中强调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都以中国汉字“冬”字为设计创意核心,通过汉字和书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说明会徽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④符合题意。]‎ ‎ 第二课时 主观题增分提能 新热点命题探究 考情分析 ‎  全国卷对本专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几个考点上。背景材料的选取多与当前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热点,科技创新、央视热播的文艺类节目等热点有关,考向多集中在先进文化发挥的作用、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和措施、如何进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等几个方面。‎ ‎(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解题指导]‎ 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生活知识”;要求回答的问题是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这一观点;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试题,解答本题,需要对该观点进行辩证分析,既要看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传统村落的影响,又要看到“‎ 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明。‎ 第二步:“提”。 即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信息①:“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 信息②:“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及“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 信息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信息④:“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信息①→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属于文化的范畴;‎ 信息②→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信息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确实面临生存和发展困难;‎ 信息④→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和生机和活力。‎ 第四步:“答”。 按照主观题答题规范,组织答案。‎ ‎(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3)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模板构建]‎ 考向1 文化有何作用 公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某种具体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6)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某种具体文化的作用。(如: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考向2 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和措施 ‎(1)意义 公式:对中国+对世界 ‎①对中国: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②对世界:有利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措施 公式: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优秀文化+反对错误倾向+包容性+文化自信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⑤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⑥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考向3 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公式:继承角度+发展角度+实践主体+转化发展+推动传播 ‎(1)从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从发展角度: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4)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其影响力。‎ ‎(5)发挥教育、科技、大众传媒等的作用,推动传统文化的交流传播。‎ 考向4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公式:途径+发挥主体作用+要求+必由之路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发挥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热情,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 ‎(4)要求 ‎①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5)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能训练]‎ ‎1.(2019·陕西西安模拟)《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分为十二集,每集都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六个环节构成。以举重若轻的方式,以小见大,将最能代表习近平思想的精华片段择出来,用一个主题之线串起来,通过各种方式的解读和演绎,将深刻的思想、宏大的主题以隽永的名句凸显出来,最终形成了一串思想理论的珠链。它使观众重温历史经典、感受时代魅力,弘扬传统文化。理论把握有底气,思想传播接地气,取得了既有点头率又有点击率的好效果。‎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平“语”近人》为什么能够取得极高的点头率和点击率。‎ 解析 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可从文化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平“语”近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对政治、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平“语”近人》理论把握有底气,思想传播接地气,取得了既有点头率又有点击率的好效果。③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平“语”近人》通过各种方式的解读和演绎,将深刻的思想、宏大的主题以隽永的名句凸显出来,最终形成了一串思想理论的珠链。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平“语”近人》使观众重温历史经典、感受时代魅力,弘扬传统文化。‎ ‎2.(2019·辽宁沈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从1983年提出建造设想到‎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再到‎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凝聚了几代人的汗水与智慧,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的夙愿。‎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元素”,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赵州桥就是一个例证。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们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华儿女同心同源的情结、世界桥梁建设有益经验和我国桥梁顶尖技术有机结合,立足港珠澳实际情况自主创新而建成。‎ 大桥建设难度极大,从20世纪90年代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到专家初审通过、国务院批准,历时16年,大桥的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施工期间因环境评估、实际施工状况而几经延期,大桥的贯通书写了多项世界之最,有利于港珠澳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升珠三角综合竞争力,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港珠澳大桥是如何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 解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特别是要从材料中提取有关“怎么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把提取的信息与符合知识范围限定的课本相关知识进行对接即可。‎ 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港珠澳大桥注入了同根同源情结。②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港珠澳大桥运用了最新科技成果。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港珠澳大桥汲取了传统建筑的智慧。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港珠澳大桥立足于港珠澳的实际要求。⑤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港珠澳大桥借鉴了世界桥梁建设的有益经验。⑥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开好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材料二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他强调,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在长期课堂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命题预测]‎ ‎〈角度1〉‎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开好思政课对培养时代新人的作用。‎ 理论分析:‎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思政课传递真善美、启迪思想智慧、塑造精神灵魂。‎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投身实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角度2〉‎ 运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说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作用。‎ 理论分析:‎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高尚爱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角度3〉‎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教育对教化和培育人的作用。‎ 理论分析:‎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通过教育活动,人们能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③理想信念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角度4〉‎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们能够把政治课办得越来越好的理由。‎ 理论分析:‎ ‎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对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开辟思政课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广大思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总结的规律经验,为思政课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④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继承传统,又要融入时代精神。思政课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入革命文化和社会生义先进文化。能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 ‎⑤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训练(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 ‎1.201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俄罗斯建交70周年纪念币,该纪念币图案精选两国代表性建筑,通过精湛、精美的设计庆祝两国关系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 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④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A [材料内容体现不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不合题意;④说法错误,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该纪念币图案精选两国代表性建筑,通过精湛、精美的设计庆祝两国关系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文化载体之中,也说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①②符合题意。]‎ ‎2.(2019·山东临沂三模)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是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也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2月,国家制定《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推动大运河沿线地区文化融通,探索以文化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规划。这表明(  )‎ ‎①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②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其悠久的历史 ③文化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文化的价值突出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上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②表述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而不能说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其悠久的历史;④表述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优秀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材料说明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也说明文化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③符合题意。]‎ ‎3.(2019·安徽蚌埠三模)‎2019年4月29日,以“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为办会理念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本次园会将以园艺为载体,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同时,园博会也将汇聚世界各地独特的园艺特色和地域文化,促进国际园艺合作。这说明本次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将有利于(  )‎ ‎①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②丰富文化传播的手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④加强对话交流,增进各国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本次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将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文化多样性的魅力,①③符合题意;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丰富文化传播的手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④说法错误,认同的应该是本国或本民族文化。]‎ ‎4.参观名胜古迹、阅读经典名著……这些隐性教育活动似春风,著物物不知,更契合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精神需求,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③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文化决定人的认识活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A.①④ B.①③ ‎ C.②③ D.②④‎ C [①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未涉及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④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参观名胜古迹、阅读经典名著,这些隐性教育活动似春风,著物物不知,更契合青少年的思維方式、认知特点、精神需求,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 ‎5.经典为何成为经典?因为他们不朽。不论置于时代的哪处洪流,经历了何种人世浮沉,经典就是你坐下翻阅两页,仍能从中汲取到精神智慧和生命力量的文字。这说明(  )‎ ‎①经典作品的具体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经典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使人震撼 ‎③经典文化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的价值 ‎④经典作品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D [①不合题意,与题意无关;③错误,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不能比较价值大小。不论置于时代的哪处洪流,经历了何种人世浮沉,经典就是你坐下翻阅两页,仍能从中汲取到精神智慧和生命力量的文字。这说明经典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使人震撼,经典作品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④符合题意。]‎ ‎6.(2019·四川成都模拟)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并借鉴丝绸之路多民族歌舞元素。1979年在北京首演,后又按照舞剧国际标准创排,40年来不断升级换代、常演常新,走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2 887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成功实现了“送文化”到“卖文化”的转变。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②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是可以统一的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走向统一 ④文化的影响力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A [③说法错误,“走向统一”的说法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展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文化的影响力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是强调文化对经济的影响,④不合题意;①符合题意,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走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并借鉴丝绸之路多民族歌舞元素”表明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是可以统一的。]‎ ‎7.(2019·山东青岛三模)中宣部倾力打造的“学习强国”平台,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和学习平台,依托手机客户端和PC客户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全媒体形式,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说明媒体融合发展(  )‎ ‎①关键在于加快各类媒体叠加实现一体化发展 ②通过新兴媒体代替传统媒体实现传播技术更新 ③能够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④通过媒介资源的联动与整合实现了资源集约效应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B [①说法错误,媒体融合发展并不是各类媒体的简单叠加;②说法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材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能够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通过媒介资源的联动与整合实现了资源集约效应,③④符合题意。]‎ ‎8.(2019·山东临沂一模)画年画、挂年画是不少地区人们难忘的乡愁记忆,五彩的年画配着大红灯笼,浓浓年味扑面而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年画总有新鲜内容,特别是近几年不少地方年画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由此可见(  )‎ ‎①传统文化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节日庆祝形式的变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习俗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A [③错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错误,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并没有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材料可见传统文化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统文化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②正确。]‎ ‎9.(2019·福建福州模拟)在“年画重回春节”活动启动式上,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联合发出“中国新年画行动”倡议书,呼吁共同营造“新年画、新年俗”的文化传播与传承氛围、共同激发“新年画、新应用”的文化创作与创新活力,共同拓展“新年画、新产业”的文化转化与发展模式。“年画重回春节”需要(  )‎ ‎①立足现代科技推动内容形式创断 ②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 ③把拓展应用范围作为发展的前提 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D [①说法错误,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②④符合题意,“年画重回春节”,强调“新年画、新年俗、新应用、新产业”,说明传统年画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弘扬当代价值,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10.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①“互联网+教育”开创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②“互联网+教育”“是适应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 ③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A.①② B.③④ ‎ C.②③ D.①④‎ B [①说法错误,“互联网+教育”属于文化传播手段的变化,所以不能说开创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②说法错误,“互联网+教育”只是文化播手段,而非文化本身,故不能说是先进文化;说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说明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③④符合题意。]‎ ‎11.(2019·河南郑州模拟)201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1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作出了很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如反映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追梦”故事的《航拍中国》《记住乡愁》《超级工程》《本草中华》等纪录片,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爱国情怀,凝聚了人民的精神力量。这启示文艺工作者(  )‎ ‎①文艺之笔应当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中 ③坚持百花齐放方针,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 ④在文化创新时立足人民的文化需要这一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A [③说法错误,文艺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而非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④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材料一方面启示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作品创作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之中,另一方面启示文艺工作者文艺之笔应当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①②符合题意。]‎ ‎12.(2019·山西晋中模拟)香港邮政将于‎2019年10月1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套4枚纪念邮票。这套邮票以象征团结、吉祥、和谐的中国结作为设计亮点,构图精巧细致,寓意70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及环境各方面取得的卓越发展与成就,这套邮票(  )‎ ‎①在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贯通 ②新颖独特的设计说明设计者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说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在传承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④展示了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B [这套邮票在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贯通,说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在传承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这套邮票展示了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是对题干的抄袭,不是这套邮票表现的寓意,④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月11日‎,国家航天局对外宣布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有能力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我国对太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此次嫦娥四号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与研究,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刻。‎ 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在月球探测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航天战线大力传承和践行“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探月精神所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全体航天人拼搏精神的成果,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阐释传承和践行探月精神的现实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可结合材料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进行阐释。‎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探月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探月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探月精神催人奋进,引领人们不断前进。‎ ‎14.(2019·广东深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举办“进博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进博会”充分展示了国家形象、经贸发展成就和特色优势产品。中国国家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主线,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英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了来自医疗和生命科学、创意产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越南国家馆展出果干、工艺品、传统服饰等。动漫制作、文化艺术、境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进博会”上精彩亮相。可以说,进博会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舞台。‎ 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文化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可从文化传播的途径、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创新、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博览会上展示中国发展新理念和改革开放成就,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世界文化,促进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文化创新。④‎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