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二轮政治复习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二轮政治复习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案

一、基础理论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思考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智慧之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3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唯心主义的2种形态及其基本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真正的哲学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理论归纳 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与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提醒: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2.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提醒: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提醒: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4.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提醒: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6.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提醒: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而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7.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提醒: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8.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提醒: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9.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提醒: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0.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1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提醒: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现实生活中表现应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1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提醒: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5.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16.任何哲学都是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提醒: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和总结,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7.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18.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提醒: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1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提醒: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0.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21.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2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提醒: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3.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提醒: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4.不能正确理解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醒:‎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5.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提醒: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26.哲学上讲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是一回事。(提醒:自然科学中的物质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以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为基础;而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的特征,又不断验证着哲学物质概念的正确性。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8.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 (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9.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0.不能正确理解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醒: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成为进行诡辩最应手的工具。)‎ ‎3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提醒: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3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33.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3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提醒:规律本身是客观的,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3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3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3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8.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提醒: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39.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0.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提醒:有了人脑就不等于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并不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意识,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人脑,所以,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 ‎4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提醒:“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42.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提醒: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4.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4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46.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7.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48.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49.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50.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提醒: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51.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提醒:‎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2.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提醒: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5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提醒: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5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提醒: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5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56.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提醒: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7.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58.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提醒: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5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6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61.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62.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6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提醒: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6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6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提醒: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6.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67.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6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提醒: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69.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0.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71.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72.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73.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提醒: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74.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75.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提醒: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 ‎76.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提醒: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7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提醒: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四、高考真题再现 ‎1.(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9)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答案】D ‎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的影响,①不选;“尚圆”思维存在于普遍中国人的心中,“圆”成为普遍中国人的美好追求,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正确;正确的哲学才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③不选;中国传统哲学的“尚圆”思维是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发展出来的,这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 ‎3.(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用直接经验去检验间接经验,②说法错误。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材料中没有体现,③和题意不符。①是材料中直接的,很明显能体现出来的,④‎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5.(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以“中华祖神”为背景材料,从“专家依据”、“确定”、“中华祖神”,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反映的是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B的说法错在,创造一个理想事物,C的说法受自身立场的制约,D的说法错在,价值判断,与材料不符合,所以本题选A。‎ ‎6.(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5).20 世纪 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答案】D ‎【解析】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项不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是不正确的,C项不选;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了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7.(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8.(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说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①项正确;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是可以认识和发现真理,②项错误;真理与谬误作为一对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但这并等于说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项错误;认识对象是无限变体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④项正确;正确选项为B。‎ ‎9.(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7)熊猫光伏电站(图12)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广项目,是根据一位中学生的独特创意设计的。收个熊猫电站正在中国山西打通建设,该电站主题外观被设计成熊猫图案,由黑色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白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这启示我们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发现清洁能源推广的新形式 ‎②青少年关心和思考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③充分发挥能动性,能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无限自由 ‎④思维创新是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答案】A ‎10.(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8).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 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C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是错误的;材料并未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排除D。‎ ‎11.(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五、一试身手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下列观点中,违背这一根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②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观念的集合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答案】D ‎【解析】①③④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⑤⑥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违背了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据题意要求,正确选项为D。‎ ‎2.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道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对此认识和理解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 ‎②坚持问题导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③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决定的 ‎④把握矛盾普遍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3.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二年,李大钊即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指出俄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带来了“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这表明:‎ A. 哲学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前提 B. 真正的哲学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C. 真正的哲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方向 D. 哲学是社会革命的先导 ‎【答案】C ‎【解析】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指出俄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带来了“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这表明真正的哲学能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C适合题意;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的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A、B、D均是错误的,排除。‎ ‎4.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 ‎②不存在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基本派别 ‎③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④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故①错误;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说明不存在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基本派别,故②符合题意;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同时也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故③错误;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5.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①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 ‎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③存在即是被感知 ‎④气者,理之依也 ‎ ‎⑤上帝创造一切 ‎ ‎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A. ②③④⑥ B. 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④⑥‎ ‎【答案】D ‎6.在创业过程中,有些新创业者很少做计划,喜欢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等理由来解释创业的成败。从哲学上看,这些创业者的做法 ‎①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②割裂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没有正确认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④夸大了人的能力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相信“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①正确;这种做法并没有割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不选;以“命运”来解释创业的成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没有正确认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③正确;这些创业者的做法并没有夸大人的能力,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7.‎2017年10月16日,美中欧多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的观测,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 ‎①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 ‎②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 ‎③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8.牛顿经典力学把运动归结为确定轨道的机械运动,但只能精确描述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物质高速运动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物体运动是确定、可观察、可预知的;而量子力学认为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地方,甚至可以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运动,量子测量的“测不准原理”让微观领域的粒子运动显得不确定、不可观察、不可预知。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②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和谬误之间的转化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 ‎④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③选项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错误,实践决定认识。题目中,牛顿的经典力学只能精确描述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相对论则解决了物质高速运动的问题,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让微观领域的粒子运动显得不确定、不可观察、不可预知。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①②选项入选。选A。‎ ‎9.近日,我国科学家对取自多个肝癌患者的5000余个T细胞逐个进行了基因测序,从而勾勒出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这是科学家首次详尽揭示肝癌免疫图谱,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科学实验是人类最为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决定实践的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 ③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人类最为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故①错误;认识对实践不起决定作用,故②错误;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勾勒出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故③符合题意;这是科学家首次详尽揭示肝癌免疫图谱,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10.研究发现,颜色浅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反之则显得近一些,这是颜色深浅差异在人的视线中所造成的错觉所致。我国海军的隐身快艇为了在近距离迷惑对手,使用了蓝色和白色的海洋迷彩,让敌方的目视观察造成错觉。由此可见 ‎①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②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 ‎③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11.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作“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A. 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 意识对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D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由人脑决定的,A说法错误;B C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说明 A.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 ‎【答案】C ‎13.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可见随着人们使用抗生素的增多进行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说明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故①③符合题意;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故②错误;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发展而不是向自身的回归。故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14.2017年11月,美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暗物质踪迹的科研成果,这是令世界惊叹的重大突破。但此次“悟空”的发现还不是明确证据,正如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曾说“从这一领域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要有思想准备,也许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与原先想研究的东西毫无关系”。材料告诉我们 ‎①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③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受联系多样性的制约 ‎④实践的目的性对探索未知世界没有实际意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暗物质踪迹的科研成果表明通过科学实验这一重大实践人们获得了对暗物质的认识,说明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故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故②不符合题意;此次“悟空”的发现还不是明确证据可表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受联系多样性的制约,故③符合题意;实践的目的性对探索未知世界没有实际意义说法错误,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15.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地区肆虐,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称感染总案例数可能超过两万人,医学界尚未找到预防该病毒的疫苗和其来源,也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 西非地区公共卫生设施落后,导致疫情难以控制 B. 现代医学在疾病防治方面水平较低 C. 人类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 埃博拉病毒太复杂,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它 ‎【答案】C ‎16.《论语·学而》中有一语“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第一种解释: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第二种解释: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第三种解释:不要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相比较而言,前两种解释都有矛盾之处,最后一种解释更接近孔于的思想。这说明 ‎①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 ‎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 ‎④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表明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①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故②不符合题意; 相比较而言,前两种解释都有矛盾之处,最后一种解释更接近孔于的思想,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故③符合题意;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故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17.5年前,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出来”的汽车问世;4年前,飞机首次被“打印”而成;1年前,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椎,属全球首例……今天,3D打印技术正在打破人类的想象,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③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18.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在没有阳光.超过沸点.高压的深海环境下还有生命,成为“无法解答的复杂谜题”。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 ‎①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③意识有能动作用 ④现在,人的认识能力由有限向无限转变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③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社会的是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9.材料一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材料二 ‎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为有效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2) 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答案】(1)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合理开展经济活动。‎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研究把握和利用规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如答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 ‎(2)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现的人口结构性矛盾的新问题,推动了我国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和完善。‎ ‎②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人口的结构性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对我国生育政策的认识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完善,追求对生育政策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为体现类试题,较为简单。设问把知识范围限定为“认识论”答案不能超出认识论范畴。从材料看: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现的人口结构性矛盾的新问题,推动了我国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和完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人口的结构性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对我国生育政策的认识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完善,追求对生育政策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然后按照答题格式整理成完整答案即可。‎ ‎20.实施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分析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政策内容 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 定国策,“只生一胎”‎ 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 ‎2002年 提出“双独二孩” 政策 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扩大内需 ‎2013年 启动“单独二孩” 政策 我国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趋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 ‎2016年1月1日 实施“全面二孩” 政策 我国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严重 结合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的角度,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不同时期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不同,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根据不同时代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人口总量、经济社会状况不断变化,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