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12月)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12月)政治试题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年级普通班 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高铁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金名片”,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之路。高铁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增长。由此可见 ‎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②文化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该观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①。‎ ‎②:“决定因素”的表述错误,排除②。‎ ‎③④:高铁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增长。由此可见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③④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2.《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这首乐曲,深刻的传达出创作者阿炳一生的心酸苦痛与怨愤不平,表达了人的内心世界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下列评价中,未涉及到《二泉映月)创作途径的是()‎ ‎①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②评论家说,曲中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 ‎③一位英国音乐家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④毛泽东主席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本题属于逆向考查,《二泉映月》传达出创作者阿炳一生的心酸苦痛与怨愤不平,表达了人的内心世界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①观点体现了对传统经典的尊重,不涉及文化创新的途径,符合题意;②的评论体现了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与题干的创作途径符合,排除;③强调的是《二泉映月》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题干的创作途径不符,入选;④的评论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题干的创作途径符合,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3.正如一首歌里唱到:“温州是个好地方,四季八节有名堂。拜年送礼纸蓬包,拦街福斗台眼看花爻。清明踏青塌饼儿,重五龙船斗南塘。……”歌词重新唤醒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上面歌词介绍的温州文化现象属于( )‎ A. 传统思想的继承 B. 传统建筑的继承 C. 传统文艺的继承 D. 传统习俗的继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D:材料中所述歌词重新唤醒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看,歌词介绍的温州文化现象属于传统习俗的继承,这些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D符合题意。‎ ABC:材料不涉及对传统思想、传统建筑和传统文艺的继承,AB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4.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必须 ‎①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②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③发挥教育对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④由思政教育来决定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发挥教育对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②项与题意不符;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思政教育并不能决定民族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一定会实现“天下大同”的世界梦!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②中华文化能够反映全球各民族诉求和人类共同愿望 ‎③实现伟大中国梦,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弥合多元文化差异 ‎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该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①排除。‎ ‎②:中华文化不能反映全球各民族的诉求,②排除。‎ ‎③:材料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说明了实现伟大中国梦,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弥合多元文化差异,③正确。‎ ‎④:材料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即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④正确。‎ 故本题选D。‎ ‎6.端午文化是传统端午节民俗中包含的以纪念屈原活动为中心内容,以民间祭贤祀祖、祈福禳灾、祛病健身等各种习俗为表现形式,以民众向往的国家富强安定、社会和谐公正、生活幸福美好、世人康宁高洁等理想追求为精神实质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 ‎①包含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 ‎②体现了民族精神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 ‎③体现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④体现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在端午文化这个文化体系中包含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体现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①④符合题意。‎ ‎②:端午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而不是近代,②说法错误。‎ ‎③: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而不仅仅是道德观念,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民族精神是一种 ‎ 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7.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强调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做出这一要求,是因为 ‎①传播手段现代化决定着舆论宣传的方向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建设 ‎③我们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④提高媒体经济效益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舆论宣传的方向不是由传播手段来决定的,①错误。‎ ‎②③: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样要求是基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建设,我们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②③选项正确。‎ ‎④:根据题意,需要主流媒体要提高媒体的社会效益,题目中没有阐述提高媒体经济效益,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最近,中国某小镇模仿法国风格的建筑在网上受到热议。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其实,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再雄伟也缺少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伯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这是因为 ‎①文化首先必须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 ‎②文化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历久弥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错误。材料中强调某地一味模仿其他民族的城市建筑,而没有为建筑赋予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内涵,但由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伯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某地一味模仿其他民族的城市建筑,没有为建筑赋予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没有涉及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历久弥新,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9.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家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可见,茶文化 A.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D. 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茶文化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表明茶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家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体现了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特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0.2018年11月28日,中国政府提醒赴纳米比亚旅游的中国公民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明旅游。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个性差异 ‎③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所有文化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政府提醒赴纳米比亚旅游的中国公民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明旅游,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个性差异,①②符合题意;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③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④错误。故选A。‎ ‎11.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 A. 汉字历来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B. 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C. 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D. 汉字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字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美感,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语言美感荡然无存,说明汉字在网络时代面临危机,因此需要拯救汉字,保护汉字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B符合题意;“历来”表述绝对化,A排除;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C表述错误;“汉字决定了”表述夸大了汉字的作用,D错误。故选B。‎ ‎12.《厉害了,我的国》自上映以来不断刷新国内电影市场的多项纪录。影片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方方面面的历史成就,彰显出了大国实力。一连串的数字和成就呈现在大家眼前,使观众由衷感叹:“厉害了,我的国!”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反作用于经济 ‎③公民关心国家发展,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 ‎④反映主旋律的优秀文化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厉害了,我的国》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和成就让观众由衷的感叹国家的发展,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①正确;材料强调,该电影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方方面面的历史成就,弘扬了爱国主义主旋律,观众产生了共鸣,受到大家的喜爱,这说明反映主旋律的优秀文化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故④正确;材料没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排除;材料不涉及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故③排除。故选B。‎ ‎13.2018年9月23日,我国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举办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国家设立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农民获得感 ‎②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相融合,体现时代特色 ‎③发挥假日经济拉动效应,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④传递尊农重农价值取向,传承中华农耕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国家设立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农民获得感,传递尊农重农价值取向,传承中华农耕文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国家设立丰收节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但不涉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相融合,也不是为了发挥假日经济拉动效应,②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汇聚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14.“滨水,靠水,治水,省以江名,地如其名,富裕,开放,创新,经世致用,敢为人先。”人民网微视频《浙江一分钟》全景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的崭新风貌,感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这表明 ‎①文化对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 ‎②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 ‎③人们创造文化同时也享用文化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特点、大众传媒。①: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让浙江改革开放40年有了崭新风貌,说明文化对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①符合题意。‎ ‎②: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但不能决定文化发展,②错误。‎ ‎③:“人民网微视频《浙江一分钟》全景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的崭新风貌,感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这说明人们创造文化同时也享用文化,③符合题意。‎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5.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于2019年5月16至20日举行,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汇集了10万多件海内外文化产品、6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全力促进产业交流与项目合作,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交流是商业贸易的主要途径 ‎④文博会举办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在该次文博会上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汇集了10万多件海内外文化产品以及众多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该次文博会在全力促进产业交流与项目合作之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可见,文博会举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①④选项正确。‎ ‎②:文化产业不能成为文化创新的保证,②错误。‎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6.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18年9月17日在上海开幕。习近平在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说明 ‎①科技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重要标志之一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 ‎④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③:习近平在给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体现科技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重要标志之一,①与题意不符。‎ ‎④:经济快速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7.《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对于年轻一代,我们需要用灿烂历史和伟大成就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更需要引导他们从点点滴滴做起,踏踏实实地沉下去,触摸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这表明,要加强自身修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我们需要用灿烂历史和伟大成就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说明要加强自身修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符合题意,材料“踏踏实实地沉下去,触摸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 说明要加强自身修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故答案为D。‎ ‎18.2018年9月23日,中国亿万农民首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节传承着丰厚的农耕文化,打造着美丽乡村的亮丽名片,烙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凝聚起亿万农民的磅礴力量,提升着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设立农民丰收节 ‎①展示了农耕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能凝聚亿万农民的归属感 ‎②展示了农耕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旨在展现我国的多元文化 ‎③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④表达了亿万农民的情感与祈愿,发挥农耕文化的主导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设立农民丰收节展示了农耕文化鲜明的民族性,能凝聚亿万农民的归属感,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设立农民丰收节,目的不是为了展现我国的多元文化,②错误。‎ ‎④:应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9.中华五千年文化,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峦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古代诗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古典诗词注重实用、综合性强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中华五千年文化,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这表明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④正确;不是所有的回文诗都反映诗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①说法错误,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综合性,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0.快600岁的故宫出口红了!故宫口红外观分别以黑、白、赤、青、黄五方正色体系以及“宫廷蓝”为底色,用3D多层打印科技,将传统图案打印在口红管上,彰显织物的肌理和刺绣的立体感。口红管上方饰以仙鹤、小鹿、蜜蜂以及各式各样的蝴蝶,下方则以绣球花、地景百花纹、四季花篮等吉祥图案传递着中国传统审美意趣。“故宫彩妆系列”一经问世就迅速引发人们的抢购热潮。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A. 文化创新的意义在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 技术和传统的碰撞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磅礴动力 D. 博采众长是故宫彩妆的成功之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化创新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在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故A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B错误;材料没体现博采众长,故D排除;故宫口红用3D多层打印科技,将传统图案打印在口红管上,一经问世就迅速引发人们的抢购热潮,这说明技术和传统的碰撞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磅礴动力,故C正确。故选C。‎ ‎21.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2016年猴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以“万福送万家”为主题,通过写春联、送“福”字等活动及网友互动游戏、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吸引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打造新民俗品牌。由此看出(  )‎ ‎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 ‎②中华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2016年新春通过写春联、送“福”字等活动,吸引全球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这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①正确。‎ ‎②:该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②。‎ ‎③: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③正确。‎ ‎④:“最重要因素”说法错误,故排除④。‎ 故本题选A。‎ ‎22.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红船精神"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落实到工作实际中,让“红船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这说明“红船精神”‎ ‎①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义革命时期的具体体现 ‎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③它的内涵和价值在当代社会得以保留和升华 ‎④对增强人的精神境界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红船精神"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落实到工作实际中,让“红船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这说明“红船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它的内涵和价值在当代社会得以保留和升华,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 ‎①:“红船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具体体现,而不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体现,①说法错误。‎ ‎④:“红船精神”对增强人的精神境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精神动力。红船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精神力量,能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夺取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 ‎23.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人为阻断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这一比喻启示我们 ‎①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 ‎②在文化发展中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③在文化创新上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在文化传承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习近平主席的这一比喻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在文化发展中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涓涓细流才能汇成江河湖海,①②符合题意。‎ ‎③: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上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尊重,相互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体现文化传承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 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 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4.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被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场面,展示了我国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出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精神 A. 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 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D. 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A错误。‎ B: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B错误。‎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C错误。‎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D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25.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一天,苏州人会围坐在一起喝冬酿酒、上海人习惯吃汤圆、杭州人喜吃年糕……这体现了 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 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C. 民族文化求同存异 D.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各地在冬至日的不同风俗习惯,体现了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26.2018年10月14日,正在荷兰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在《欧洲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我们曾饱经内忧外患,正是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中发展壮大锤炼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品质。这种民族品质 ‎①表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③表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团结精神 ‎④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我们曾饱经内忧外患,正是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中发展壮大锤炼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品质”反映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这种民族品质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①④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②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不是伟大团结精神,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美化日本侵华战争,对青少年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A. 守旧主义 B. 民族虚无主义 C. 历史虚无主义 D. 封闭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这是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是指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材料没有体现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A、D两项不合题意;历史虚无主义侧重点是否认本民族的历史,材料没有体现历史虚无主义,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28.古装剧《延禧攻略》引发网友热议,该剧以贴合历史的改编、简约细腻的美感,成为暑期档“爆款”。除了考究用心的清宫布景、古典素雅的“莫兰迪”色调外,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有不少非遗元素!刺绣、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透过荧屏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延禧攻略》中的传统文化受到广大青年的追捧是由于 ‎①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的源泉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④:古装剧《延禧攻略》引发网友热议,该剧以贴合历史的改编、简约细腻的美感,成为暑期档“爆款”。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有不少非遗元素!透过荧屏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延禧攻略》中的传统文化受到广大青年的追捧是由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④符合题意。‎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错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也有落后的,笼统的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错误的,排除③。‎ 故本题选A。‎ ‎29.下列古诗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①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②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③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④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适合题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①③体现了奋斗精神,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30.纪录片《家风》,以《曾国藩家书》《颜氏家书》《朱子家训》等古代著名的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2016年3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发人们对家风的关注。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 ‎②传统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 ‎③传统文化呈现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 ‎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征。①:通过播放纪录片,形成特定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人们对家风的关注,①正确。‎ ‎②:材料未涉及人们的共同生活,也就没有体现传统文化是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的问题,②不符合题意。‎ ‎③:通过电视台播放纪录片,呈现传统文化,可见文化呈现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正确。‎ ‎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材料不体现,④排除。‎ 故本题选C。‎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规划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2018年4月19日,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获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其中,福建尤溪的联合梯田,历经1300多年不断传承,至今仍完整的保留着农耕稻作系统。‎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案】①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②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环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国家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国家的号召了解与认知水平,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理由。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可结合试题设问确定答题的知识角度,从“优秀农耕文化”确定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确定文化遗产的意义;从“乡村振兴战略”确定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考生运用这四个知识角度分析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意义。‎ ‎(1)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侧重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然后从“意义”角度进行阐释: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2)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先回顾相关知识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意义”角度进行阐释:培育健康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环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3)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可写出优秀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的作用,然后从“意义”角度进行阐释: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 ‎(4)文化遗产角度,先思考文化遗产的作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然后从“意义”角度进行阐释: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考生把上述思路精简、整合、提炼,形成试题答案要点。‎ ‎【点睛】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以“……的理由”形式呈现。可先写“说(做)这件事”的依据,即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相关联的理论知识;然后写“说(做)这件事”的的意义。‎ ‎32.2017年2月18日,央视一档原创大型文化情感类新节目《朗读者》开播,节目一播出便引来好评如潮。‎ 材料:《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业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的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 ‎【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大型文化情感类新节目《朗读者》的开播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分别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2.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再到2017年春节期间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并非偶然,它通过紧张的比赛、有趣的评点和真诚的告白,让中国诗词变得可触、可感、有温度、有意蕴,较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自然对接。它是热闹好玩的电视真人秀,是万众参与的文化嘉年华,是扣人心弦的悬疑系列剧……虽“往事越千年”,情感依然相通,哲理依然鲜活,意境依然隽永。中国诗词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盼永恒魅力。如果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诗词不过是其中的半亩方塘,中央电视台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取一瓢饮”已如此惊艳。‎ 有人认为,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就能实现文艺节目“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完全兼容。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以现代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对接,有利于实现文艺节目“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兼容。‎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艺节目创作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参与,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艺节目。该观点是不全面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诗词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着优秀传统文化盼永恒魅力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分析试题。一方面,可以从大众传媒的特点的角度,分析说明以现代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对接,有利于实现文艺节目“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兼容,从而说明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需要分别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的角度,分析说明该观点具有片面性即可。‎ ‎【点睛】评析型主观题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常见的一种开放性试题,评析类主观题类似于传统的辨析题,不过,辨析题侧重于正误判断和原因分析,注重正反两种观点的对照,而评析类主观题则弱化了这一方面,侧重于对问题或现象本身的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对意义或措施的认知。考生要注意其解题方法 :‎ ‎(1)注意立场、把握标准 ‎ 对材料中的观点或事例进行评析,要在正确的标准下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时候答题可能不需要表明态度,但思想上必须对题干有一个总体评价,这是做好评析类主观题的前提。 ‎ ‎(2)结合题意、阐述道理 ‎ 所谓"阐述道理"就是谈原因、谈标准。你要是肯定它就要给出肯定它的原因;你要是否定它,就要给出否定它的原因,也就是谈你肯定或否定它的依据。对于出现的消极现象,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阐述道理时要注意与材料的层次相对应,注意从多个角度对同一现象作出分析。‎ ‎(3)认清意义、明确措施 ‎ 有时候材料中蕴涵意义或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对意义或措施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认识意义和明确措施。 ‎ ‎(4)态度鲜明、表述适度 ‎34.‎ 山东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历史底蕴深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沂蒙精神。党的十九大后,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着力建设了18处现场教学点,编写了30多部特色教材,成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平台和宣传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沂蒙革命老区的一张靓丽名片。在依托教育平台讲好沂蒙精神的同时,还成立了红色故事宣讲团,策划举办临展、巡展等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部队、进企业,让红色故事下基层,在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沂蒙精神变得可观、可感、可学,为广大干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补足精神之钙,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山东省是如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沂蒙精神的?‎ ‎【答案】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特别是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传承沂蒙精神。③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建立传承沂蒙精神的教育培训基地。④创新红色故事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弘扬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在人民心中落地生根。‎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山东省是如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沂蒙精神的?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范围是文化生活知识,设问的方向是“说明山东省是如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沂蒙精神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其次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并且把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依据材料信息联系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形式等知识作答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