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3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5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4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政治认同 通过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学习,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能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正确对待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理论、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从哲学维度全面理解追求真理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公共精神,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实践的概念及特点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①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②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③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④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⑤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⑥能动性。 (3)实践具有⑦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点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而不是变革社会的实践等。 1.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在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但不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2.动物心理产生于低层次的实践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 3.实践具有能动性决定了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2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此处的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错误的目的或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盲目实践,故其是存在的。 4.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但是,单个人也可以进行实践,只不过他自己的实践要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1.从主体、对象、直接现实性、桥梁四个方面把握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必须且只能是人的活动,但并非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既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界。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4)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联系 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提醒:(1)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否认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否认单个人的活动。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2考 命题揭秘导航 实践的概念 2016·全国卷Ⅰ·23 从具体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实践的概念、特点,并常常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等知识结合起来考查,材料灵活多变,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实践的特点 2018·全国卷Ⅲ·22 以实施新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背景,考查实践的内涵 - 20 - 1.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论断,他还指出,要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之所以要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主要是因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C [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因为只有实干才能最终实现改革发展,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符合题意。A、B、D不构成原因,故排除。] 区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2.港珠澳大桥从最早提出设想到设计,再到开工、全线贯通、正式通车,历时35载。面对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建设者们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克服说不完的困难,战胜数不尽的挑战,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主要表明( ) ①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活动 ③研究中获得的正确认识能够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 ④实践是单个人的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面对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建设者们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说明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正确认识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③不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④错误。] 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考查实践的特点 3.中国航天工程所自主研发的空间主动型氢原子钟,将在2022年用于我国空间站。项目采用锶光钟、铬喷泉钟、主动型氢原子钟共同组建空间原子钟钟组,将在外太空间建立时间频率实验室,验证在地球表面无法完成的相关科学实验,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材料表明( ) A.工具的完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 - 20 - C.认识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 [材料主旨是建设原子钟用于太空探索实验,科学实验活动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该实验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B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错误;材料主旨是实践活动,没有体现认识的发展,C不符合题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错误。] 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强调的是受客观因素影响或制约时,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强调的是“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及作用时,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强调历史过程或条件时,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合作、联系等内容时,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4.(2019·烟台期末)2018年11月19日,我国成功发射第18、19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卫星发射入轨后,进行了在轨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17颗北斗三号卫星进行组网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于2018年底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这标志着从2009年启动的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创新是推动人类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标志着从2009年启动的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这说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①④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推动人类思维发展的根本动力,②说法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③说法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①反映。 (2)认识只有在②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点拨: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 20 -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③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④认识工具。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⑤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点拨:不能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⑥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⑦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1.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人类认识的来源和途径是两回事。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类认识获取的两个途径,但人类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2.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正确认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唯一因素,是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不成功的实践可以检验认识的不足,故有价值。 - 20 - 1.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区分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 20 -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6考 命题揭秘导航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19·全国卷Ⅱ·23 2019·全国卷Ⅲ·23 2018·全国卷Ⅰ·21 2017·全国卷Ⅰ·21 2017·全国卷Ⅱ·21 2015·全国卷Ⅱ·23 从具体题型上看,选择题与主观题均有。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常结合漫画、名人名言、科研成果、新的政策、计划、战略的出台及实施的结果等,设置体现类、原因类等题目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依托党的重大理论成果,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018·全国卷Ⅰ·2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①不选。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④中“完成了”的说法错误。②③均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解读,故选C。] 依托实践创新、知识更新,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2019·全国卷Ⅱ·2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 - 20 - 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且真理源于实践,①错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错误。“当今时代……时代发展”说明③符合题意。实践以人为主体,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④正确。故选D。] 3.(2019·全国卷Ⅲ·23)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一位“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无水清洗的废旧塑料自动化生产线,脏兮兮的废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表明( )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材料中“草根发明家”通过反复试验取得成功,说明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①正确。“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试验取得成功,这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②正确。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③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这种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④与题意不符。] 以科学实验活动为背景,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2017·全国卷Ⅱ·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20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且符合题意。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错误,获得真理性认识既受认识客体的影响,也受认识主体的影响。失败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可能具有价值,③错误,应排除。故选B。] 以某一实践活动的巨大成就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说明( ) ①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经验是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②正确,①错误;宝贵经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说明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④正确;真理是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本题选C。] 6.[2018·全国卷Ⅱ·40(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 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 20 -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要求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对此,首先要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然后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中课题组根据社会需要选题、解决群众需求、进行应用推广等内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目的,课题组不断突破、解决各种关键性难题,推动水稻亩产不断提高,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推动作用。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没有直接指向“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这一内容,高考大纲也没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这一考点,但高考常对其进行考查,所以要站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来掌握和运用知识。 真理与认识过程 1.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①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②正确反映。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③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④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⑤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⑥相伴而行的。 点拨: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 2.认识过程 含义 原因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 - 20 -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⑦波浪式前进或⑧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⑨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⑩检验和发展真理 点拨:在认识过程中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1.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真理中蕴含着谬误的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真理是正确反映,谬误是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受各种因素影响,人们往往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产生多种正确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认识,但这多种认识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 3.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会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4.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未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5.有用的就是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真理的正确性决定了它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1.真理 (1)对比理解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①真理是客观的, - 20 -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要坚持真理。 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提醒:通过“三个统一”深刻把握真理 (1)真理是客观性与条件性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3)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2.正确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图示: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图示: 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图示: - 20 - 提醒:(1)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4)认识具有上升性并不意味着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被否定。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7考 命题揭秘导航 真理 2018·全国卷Ⅲ·23 2016·全国卷Ⅰ·20 从具体题型上看,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科学精神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围绕真理的特征和认识过程进行综合测试,近几年在高考中有较强的测试要求,尤其是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认识过程 2017·全国卷Ⅲ·23 2017·全国卷Ⅱ·21 2016·全国卷Ⅲ·39(1) 2015·全国卷Ⅰ·39(2) 2015·全国卷Ⅱ·23 以漫画题形式考查真理的特征 1.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 图一 图二 图三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B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剁肉图”的命名是错误的,“烤肉图”的命名是正确的,这体现了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 - 20 -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2019·潍坊二模)下面漫画《是6还是9》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对同一事物可以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③认识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立场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真理具有客观性,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排除②;立场对认识不具有决定作用,立场不同有可能导致认识具有差异性,但是也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认识,排除④;漫画反映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立足不同的条件,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可见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①正确;漫画反映了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两种因素的制约,故③正确。] 解答有关真理的试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典型错误: (1)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具有多样性。 (2)真理与谬误存在相互包含的关系。 (3)人们的主观立场对真理性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4)实践条件改变,人们的认识必然会发生改变。 结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考查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3.(2018·全国卷Ⅲ·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 20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认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①正确;党的十九大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需要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体现了实践的自觉性和创造性,②正确。故选A。] 4.(2017·全国卷Ⅲ·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④符合题意。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是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达到真理性认识的,②错误。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封闭式循环运动,③错误。] 对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解,注意以下细节:认识的局限性具有暂时性,人类终将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人类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也具有暂时性,它也将不断向前发展。 以典型事例为载体,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认识论的问题(思维建模) 类型 设问方式 答题要素 原因类 我国在某一领域为什么会取得巨大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20 - ③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科学实践的过程 措施类 运用追求真理与认识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进行××认识或研究活动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下观,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国家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经典表达。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 2019年,我国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正是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奉献,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这既是对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要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极大鼓舞。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不同的表现又能一脉相承。 解析:通过审读设问,我们可以明确知识范围为认识论,主观题类型为原因类。本问要求我们说明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不同的表现又能一脉相承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家国情怀属于认识的范畴,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属于真理的范畴,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国情怀是对当时的社会实践的反映。通过审读材料,结合关键信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期的经典表达”“几千年来”“近代以来”“70年来”等,我们便可锁定答题的基本范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发展、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是对当时社会实践的反映。②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推动着家国情怀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家国情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与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2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民主法治的健全、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优美等,五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这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布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原则 进入改革开 放新时期 我们党深刻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正式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九大 站在更高起点上,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战略谋划,明确了我国未来3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运用认识的无限性的知识,分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经历的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 答案:①从认识对象看,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从认识主体看,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从认识基础看,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依据我国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我们党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进理论创新,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深化、日趋完善。 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拔高题)(2019·浙江4月选考·28)入侵物种水花生的蔓延导致洪湖水质恶化、鱼蟹死亡。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这表明( ) ①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 ③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防治水花生蔓延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早期防治手段失败是物理和化学的实践手段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导致的,不是实践水平和发展程度制约认识,①④不符合题意。早期的失败说明实践活动是客观的,正是这种不成功的实践,推动专家组进行调研,决定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水花生蔓延,说明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②正确。物理和化学防治手段的失败与生物防治手段的成功,表明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正确。应选 - 20 - C。]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2018·天津卷·6)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C [根据题干的内容来看,霍金的“黑洞理论”虽然闻名于世,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验证,从而导致其未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得出“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的结论,故选C。A、B、D所表述的内容均不符合题意。] 3.(实践的作用)(2016·天津卷·8)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过沟》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 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D [漫画的标题是《过沟》,画面中一个人采取行动跨过去了,还有两个人在讨论过沟的方案。据此可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D与漫画寓意相符,应选D。A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B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强调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均与漫画寓意不符。] 4.(认识具有反复性)(2018·江苏卷·28)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 20 - C [很多人认为,中国克隆猕猴技术突破不大,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体细胞克隆技术是比胚胎分裂技术更为先进的技术,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C符合题意。] 5.(影响认识的因素)(2015·全国卷Ⅱ·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D [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存在着直接关系,故A说法错误。以往的认识经验并不都是错误的,并非都会阻碍认识的发展,故B说法错误。“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故排除C。] 热点聚焦| 打赢脱贫攻坚战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9年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中,①习近平从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形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三个方面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阐述和部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习近平强调,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③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全党全社会用心用力帮扶,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习近平强调,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④要发扬他们扎根基层、敢挑重担、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各方面坚定信心、积极行动,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合力。基层一线扶贫工作者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对他们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支持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发有为、大显身手。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调动知识 ①习近平从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形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 20 - 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三个方面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阐述和部署 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全党全社会用心用力帮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要发扬他们扎根基层、敢挑重担、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各方面坚定信心、积极行动,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合力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实战运用] 为了实现长征沿线地区脱贫致富的梦想,沿线基层干部在“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鼓舞下,带领群众积极想办法找对策,苦干实干。干部群众坚守信念、勇于担当、肩负使命,紧紧抓牢发展产业这一扶贫的第一要务,激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使许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从实践含义角度,分析长征沿线地区是如何将脱贫致富的梦想变为现实的?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措施类,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知识限定:实践的含义,要求分析长征沿线地区是如何将脱贫致富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能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结合材料 “长征沿线地区的基层干部在坚韧不拔、众志成城、 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鼓舞下,带领群众想办法找对策,紧紧抓牢发展产业的第一要务,使许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能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长征沿线地区的基层干部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带领群众想办法找对策,紧紧抓牢发展产业的第一要务,通过苦干实干把梦想变为现实。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