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0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命题猜想)
【考向解读】 1.从考点角度看,意识的作用、认识的过程是超高频考点,真理考查频度也较高;而哲学思想,物质统一性原理,运动、静止,实践的特征是冷考点。 2.从题型角度看,唯物论、认识论处考查主观题的几率较大。 3.从命题背景材料角度看,生活处处是哲学,平时要提高运用哲学思维解读热点、漫画、古文、经典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考点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自然界的物质性 2014Ⅱ卷,21题 1.从近五年考情可以看出,自然界的物质性、规律等知识点均有考查,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常考点 2.高考题多以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素材为背景,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进行考查 规律 2016Ⅱ卷,22题;2014Ⅱ卷,21题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017Ⅲ卷,20题;2016Ⅲ卷,23题;2014Ⅱ卷,20题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2017Ⅱ卷,22题;2016Ⅱ卷,23题;2015Ⅰ卷,21题;2015Ⅱ卷,39题;2014Ⅰ卷,39题 3.在备考复习中,特别要关注一些有关科技成果的最新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加以分析和理解;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建设的成就,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理解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17Ⅰ卷,23题;2016Ⅱ卷,22题 实践的特点 近五年未考查 1.从近五年考情可以看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是高频考点 2.高考题多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素材为背景,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18Ⅱ卷,40题;2014Ⅱ卷,39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18Ⅱ卷,40题;2017Ⅰ卷,21题;2014Ⅱ卷,39题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7Ⅱ卷,21题;2014Ⅱ卷,39题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18Ⅱ卷,40题;2014Ⅱ卷,39题 2018Ⅰ卷,21题;2015Ⅰ卷,39题; 3.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2015Ⅱ卷,23题 在备考复习中,注意结合我国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革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无限性等观点进行分析和理解;特别要关注一些科技成果的最新材料,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为载体,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等知识加以分析和理解 真理和谬误 近五年未考查 认识的反复性 2016Ⅰ卷,20题;2016Ⅲ卷,39题;2014Ⅰ卷,22题 认识的无限性 2018Ⅲ卷,22题;2017Ⅲ卷,23题;2014Ⅰ卷,22题 【复习点睛】 1.本专题复习要理解两个本质,把握两对关系,坚持一个根本要求。 两个本质:世界的本质和意识的本质。 两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一个根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本专题复习要理解两个概念,把握三大原理,坚持一个永恒的使命。 两个概念:实践、真理。 三大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一个永恒的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网络】 【命题热点突破一】哲学及其派别 1.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内容 启示 哲学与 实践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决定于客观世界,同时又对实践和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哲学与 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把握任何一个哲学原理,都要注意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去掌握 哲学与 具体 科学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在研究哲学的相关概念(如物质、规律、矛盾等)时,要把握其概括性,不能等同于具体生活中的相关事物 2 .哲学的两大阵营 阵营 观点 派别 主要区别 唯物主义 物质决 定意识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心主义 意识决 定物质 主观唯 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 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1.(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6)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 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A 【变式探究】 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年近九十还在与病毒搏击,从不懈怠。他曾对年轻人说,要学点哲学,哲学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 ) A.认为哲 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B。 【举一反三】(201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 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能比较哪个更有用。①③说法错误,排除,答案选C。 【变式探究】(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 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变式探究】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变式探究】2018年3月5日新华社电,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的新数据发现,距离地球700光年外一颗行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新分析发现,该行星大气含水量是土星的3倍。此前研究曾发现该行星大气中有水蒸气,但没有料到含水量如此之高。这一发现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决定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人类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发展中被推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行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正是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促使人们去研究探索,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①②项符合题意;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但不能决定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③项说法错误;人类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只能被发展,不能被推翻,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特别提醒】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变式探究】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进一步证实了( ) ①原有的真理能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变式探究】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间,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一旦进入宏观高速运动领域,它就不再适用了,必须让位于相对论力 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B。 11.(201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1)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此题以袁农平的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3(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适合题意,③错误;未能通过验收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适合题意;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5(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9).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 +”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1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0).某村本来比较落后,村支书王某想到一个创业的“点子”,希望把该村打造成3D壁画村。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认为没有什么用。但后来随着计划的实施,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收入大为增加,老人们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由此可见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认识具有普遍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王某的创业“点子”使村里的收入大为增加,这体现了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正确;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后来态度发生了转变,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②正确;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具有普遍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1.(2016江苏25)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 【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6.(2016上海34)分析说明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是中国制造2025目标,高品质产品是制造强国的标志。有位学者认为,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表现在对工作充满热爱与激情,工作中坚韧执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它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金钥匙。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 他论证说,历史上,中国工匠曾经名扬世界。但随着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代替传统手工生产,工匠角色逐渐淡出。 近年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即时效益,忽视产品灵魂——品质,靠“山寨” 和低价竞争,造成产品品质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海淘一族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产品设计人性化不够,缺乏潮流引领,产品精细化不够,耐用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品质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大做强中国企业,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一个由工匠精神开启的高品质时代就会到来。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评析这位学者是否完整论证了他的观点。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辩证统一。物质决定意识。该学者依据制造业现状,呼唤工匠精神回归,这一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他提出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以此开启中国制造业高品质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他在论点中提出了“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而在论证中并没有涉及实践主体——匠人。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仅仅倡导工匠精神,中国制造高品质时代还是无法开启。因此,该学者并未完整论证他的观点。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2016课标Ⅰ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是错误的;新型智库建设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适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是错误的;选C。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发展真理 2.(2016天津8)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 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答案】D 【考点】量变质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进性和曲折性 3.(2016浙江28)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 A 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客观事实是复杂的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答案】B 【考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2016江苏28)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通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为“量子通信被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团队一直在努力并取得突破”“为国庆阅兵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这些信息,比对选项,发现只与实践有关,没有体现与真理有关的知识点,排除②④,正确答案为B。 【考点】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 5.(2016海南21)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来到了澳大利亚,放养了从欧洲带来的24只兔子以供打猎。由于澳洲大陆自然环境适宜,又无鹰、狐狸等天敌,兔子大量繁殖扩散,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农业和畜牧业蒙受了巨大损失。澳大利亚人先后使用猎杀、布网、堵洞、修篱笆等方法控制兔灾,但效果有限。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采纳生物学家建议,用生物方法控制兔灾,取得了显著效果。澳大利亚人控制兔灾实践的哲学启示是 ①改造自然实践的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③人与自然的矛盾来源于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④认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6.(2016海南22)为了摆脱贫困,核桃坝村炼过铁、办过化肥厂,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在茶叶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种茶,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整体发展格局,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该村的转型发展表明 ①成功的实践是基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②失败与成功相互渗透和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③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④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该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从而转型成功,说明成功的实践是基于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把握,①正确;失败与成功的相互渗透与转化有明确的界限,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②不选;“该村汲取教训,改变思路,最后取得了成功”,说明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③正确;实践转变为现实也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是总能成功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答案】(1)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 【考点】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 10.(2016海南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习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拥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 1.(2015·全国卷Ⅰ·T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2.(2015·浙江高考)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 )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金木水火土、元素、夸克、电子等”。从中国古代先哲的“五行说”到19世纪的“元素说”,再到现在的“夸克、电子说”,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也表明人们的具体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被不断超越和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④强调了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3.(2015·全国卷Ⅱ·T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D 4.(2015·全国卷I·T39(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学者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认识要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差异性。据此联系材料信息加以概述即可。 【答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5.(2015·全国卷Ⅱ·T39(1))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6.(2015·山东高考)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解析】首先注意答题范围,其次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看看符合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