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政治复习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第四、五课
“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一 班级 4.1《世界的物质性》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授课题目 《世界的物质性》 拟 1课时 第 1 课时 明确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是物质的 难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自主学习 1、物质是不依赖于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 某一种具体 的 。 2、自然界是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意识是 产物。因此,世界是 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探究活动一: 1、让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荒漠、高原,也有许多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在人类社会中,有我们经常 看到的公路、桥梁、铁路、火车、汽车等等,也有阶级,社会制度、国际关系、人际关系等看不到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活动二: 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探究活动三: 1、结论1: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看图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练习 结论2: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如何理解上面的两句话? 2、自主探究: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如转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码头…… 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 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观点。 四、知 识 测 评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万事万物的特性 B.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总和【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C.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的许多宇宙间的物质新形态,比如像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等,在地球上有的已经有局部的发现,有的并没有普遍的存在。这些发现表明 A.现象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 答案:1、C 2、C 3、C 4、C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 “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2014 年 3 月 日 星期 班级高二 )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静止和运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授课题目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明确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难点: 1、 规律的客观性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有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大家看了这个案子,觉得很可笑,那他的可笑之处在哪?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他的可笑之处在哪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那物质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呢?(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 那什么是运动呢?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我们已经知道了运动的含义,那我们能不能举些运动的例子呢? 四季更替、生命运动、水往低处流,这些都是自然界的运动。 我们的社会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说明人类社会也是运动的 我们的知识是从不知到知道,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说明思维世界也是运动的 由此可见,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中,你能不能举出不运动的物质(不能) 因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刚刚所说的运动到底是什么在运动呢?我们来找找各种运动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生命有机体——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归根到底,都是物质在运动,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没有) 教师引导,由学生先做,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进行点评 由学生自主表述,教师点评 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这就是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既然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我们可以得出运动的特点: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是大雁塔确实是在西安,在哲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是相对静止的。那什么是静止呢? A、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如果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诡辩论,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 “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2014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三级 )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及方法论 2、能力目标: 要遵循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培养学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静止和运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授课题目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明确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 规律的客观性 难点: 1、 规律的客观性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是运动的,那运动又是怎么样的?是不是杂乱无章的呢?(不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那什么是规律呢?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一)、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阶级斗争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注意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二)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2、水往低处流 3、苹果落地 4、万有引力规律 注意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三)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对于什么是规律,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那么规律又有特征呢? 出示太阳系模式图,大雁南飞北返,青蛙冬眠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规律,因此,自然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人类社会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遗忘规律,说明思维世界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因此,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无处不在,这就是规律的第一个特征:规律的普遍性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说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 既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 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 “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2014 年 10 月24 日 星期 级 ) 评讲第3周限时训练 三维目标 授课题目 评讲第八周限时训练 拟 1课时 第 1 课时 明确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非选择题 难点:非选择题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 (授课日期: 2014 年 10 月 25 日 星期 级 )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授课题目 意识的本质 拟 1课时 第 1 课时 明确目标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实在。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意识的本质。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表述,教师点评 学生合作完成 由学生自主表述,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2、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生物的反应形式 3、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4、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5、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内容,并思考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总之从意识产生的基础、前提还有产生过程来看,都充分的说明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究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第一个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通过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脑在复杂程度上超过人脑;动物脑在机能上永远不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为什么人脑能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 2、人脑是如何实现意识活动的 通过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来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链接内容反映了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探究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教师点评: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由学生自主表述,教师点评 由学生自主表述,教师点评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意识的本质其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既然意识能反映客观世界,那么它对客观世界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一节课:意识的作用。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二框的基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 本节课时间40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合作探究10分钟,教师归纳讲解10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