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2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 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了解不同性质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的关系 法治意识 通过对文化与政治关系的学习,增强对培养法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公共参与 通过对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社会作用的学习,深刻领会文化的实质,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学案一 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 [真题定向] 1.(2016·江苏高考)“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解析:选B 本题的题眼是“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剧作家,屠格涅夫的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表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项符合题意;A、D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文化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C项说法没有明确文化的性质,故排除。 2.(2014·江苏高考)“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解析:选A 由题干中“最早是军事用语”“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关键信息可知,文化可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不选。 ———[备考关注]——————————————————————————————— 近几年江苏高考对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常常通过中外文化的具体案例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该考点的理解与分析。备考过程中,要准确调用文化的内涵、作用等相关知识,并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 [知能清障] 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1)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外延: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角度 特点 理解 从文化的实质来看 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如自然界的山水。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从文化与个体的关系来看 是一种文化素养 ① 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从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来看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特别提醒] 深刻把握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三个“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离不开实践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要通过物质载体体现出来。 (2)四个“不是……而是……”:文化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而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的实质不是物质现象,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不是仅指意识形态范畴,而是包括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两部分。 3.文化的形式 (1)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4.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演练冲关] 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想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③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信息“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等,反映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正确;“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说明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②正确;③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2.立冬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农谚云:“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这都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这说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C.文化现象伴随人类始终 D.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解析:选A 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农谚“是人们对农事活动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作用”,体现了文化源于社会实践,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3.“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②2016年7月,湖北神农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③2017年9月26日,“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 ④2017年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9%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③属于文化现象,均入选;①为政治现象,④为经济现象,均排除。 学案二 文化与经济、政治 [真题定向] 1.(2016·江苏高考)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年5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解析:选A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文化创客馆的设立,多种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集中亮相,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 2.(2015·江苏高考)我国在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不同文明互鉴共荣。这说明( )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D.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的政治分歧 解析:选B 本题材料的主旨是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能够解决政治、经济及社会的一些问题。材料说明了文化对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B项符合题意;经济与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A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C项错误;D项夸大了文化交融的作用,排除。 3.(2013·江苏高考)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 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关注韩国歌手到喜欢韩国,再到购买韩国产品,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③应选。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不起决定作用,②错误。④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备考关注]——————————————————————————————— 近年来江苏卷对本考点的考查集中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产业和竞争力,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科技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等内容,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主要以“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立足文化的社会作用,主要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 [知能清障] 1.文化的力量 角度 阐释 总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用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对象 不同 性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同 民族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科技角度: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劳动者角度: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生产力角度: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国际角度: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方法技巧] 三种方法快速区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点睛之词法 侧重点法 图示法 相互 影响 “决定”“反作用”“基础”“重大影响”“促进”等 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 相互 交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等 强调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3.文化与综合国力 角度 阐释 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形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都面临严峻挑战 措施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用 ①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演练冲关] 1.国家统计局2017年2月6日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态势明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 3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这反映了( ) 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②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③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出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③④符合题意;①与事实不符;②与题意无关。 2 .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李白、杜甫到诸葛亮、赵云……甚至被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容的西门庆,也被两省三地争得不亦乐乎。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说明( ) A.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B.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同步发展 解析:选B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并不是经济的基础,A项不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经济发展才具有推动作用,C项说法不准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并不一定同步发展,D项不选。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观念是与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但在生产力已经很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观念在我国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这表明( ) A.文化不一定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 B.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C.文化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D.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解析:选B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观念,在今天我国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说明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B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4.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实力,利用在媒体控制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操控国际舆论,以“软实力”方式大举实施“民主人权输出”的进攻仗,向全球各地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启示我国(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决定,要警惕文化霸权主义 ②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 ③要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 ④要提升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软实力”方式大举实施“民主人权输出”的进攻仗,向全球各地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启示我国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①说法错误;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关键因素,③说法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 1.网络时代,不少网友会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让大家共享,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这说明了( ) ①美德凭借现代传媒才得以传播 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④平凡的人生才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网友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让大家共享,使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这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②符合题意;这是一种文化现象,③符合题意;美德可以凭借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传播,①错误;人人都可以体验到文化的魅力,④错误。 2.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之事将俯拾即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说明( ) A.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C.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解析:选B “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强调文化的力量对民族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3.名人故居是人们触摸历史的“活化石”,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外,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好名人故居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重视名人故居的保护主要是因为( ) ①保护名人故居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②名人故居是弘扬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保护名人故居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知名度 ④名人故居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以及历史意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保护名人故居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① 不选;名人故居是弘扬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重视名人故居的保护,②正确;保护名人故居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并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③不选;名人故居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及历史意义,因此要重视名人故居的保护,④正确。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美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美国婴儿托付给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 A.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解析:选A 材料说明婴儿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可以养成不同的习惯,学会不同的语言,这说明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故A项符合题意,应选;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错误,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排除。 5.《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十几年来,该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100多位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气氛。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在于( ) ①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②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A 举办《感动中国》节目的意义在于感受、传递道德的力量,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故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集卖创意、展服装、品咖啡、办活动、文化展览、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文化业态。这体现了(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④人们既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用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吸引消费者的实体书店成为新的文化业态,这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体现,也表明人创造并享用文化,①④正确;②与材料中心不符;经济决定文化,③错误。 7.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选好十九大代表,是开好这次大会的重要基础,素质优良是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重要条件。对十九大代表的这一要求主要体现了( ) A.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与政治日益相互交融 C.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解析:选B “素质优良是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重要条件”主要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B项入选;材料并未说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A项不选;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项错误;D项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不选。 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市和以工业产品制造著称的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9.3%和8.6%;杭州市更是达到16.3%,文化产业一举超过旅游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据此回答8~9题。 8.如果要为上述材料寻找文化生活依据,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B.当今世界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 C.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解析:选B 从材料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题干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体现出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中“决定性作用”说法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9.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而言,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GDP的1/5。这说明( ) 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①表述错误,排除;当今世界,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政治竞争与分歧并没有消除之势,“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④;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②③正确。 10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 ③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一个民族只有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①②入选。③错误,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力量。④错误,文化不能决定政治、经济。 11.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解析:选A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①为起点;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刺激生产资料流入文化产品领域,进而推动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文化产品生产发展的壮大,促使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合理的传导顺序为①→③→④→②,故A项符合题意,入选,B、C、D三项排除。 12.2018年1月,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现身英国课堂。近年来,中华文化教材输出、孔子学院以及诸多高校海外分校的建立,无不推动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他国了解和熟悉中国文明,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为我们在国际上得到理解与尊重打下基础。这( ) A.彰显着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B.反映中国的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C.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表明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选B 文化交流“让他国了解和熟悉中国文明,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为我们在国际上得到理解与尊重打下基础”,体现了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B项入选;A项中“认同感”表述不当;C项与材料无关;D项强调吸收外来文化的态度,材料强调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简析题 13.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铁路正以高性价比、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参与全球竞争,表现不俗。继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去”之后,2017年10月16日,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首批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车在长春顺利下线,预计在今年12月份运抵美国。中国地铁“开进”美国,正是“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竞争前沿的一个缩影,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铁路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提高到掌握核心科技、形成完全自主产权,锻造了中国铁路的“世界标准”,令中国铁路一骑绝尘,成为全球“优等生”。 有人说,中国铁路“走出去”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说明其合理性。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的合理性。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方面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弘扬工匠精神,为提升“中国制造”质量、推动中国铁路“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了中国铁路建设者的素质,为推动中国铁路“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14.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围绕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运用文化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何意义。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首先要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其次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知识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材料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故考生在充分审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②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 科学精神 分清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有不同的影响,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法治意识 通过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特点和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的把握,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公共参与 通过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及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文化自觉与自信,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学案一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真题定向] 1.(2015·江苏高考)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的题眼是“源自于……生活,弥漫……的味道”。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体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说明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②④当选;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能笼统地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排除③。 2.(2014·江苏高考)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由题干中“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等关键信息,可知②④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而不是深远持久的特点,①不选;大众文化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③表述不准确。 ———[备考关注]——————————————————————————————— 江苏高考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一般难度不大。备考复习时,要准确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与特点,特别是结合案例准确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 [知能清障]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及表现 (1)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易混提醒] 正确区分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 (1)交往方式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思维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侧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 角度 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过程来看的 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效果和程度来看的 特点 一般是无形的、非强制的,强调每时每刻、不知不觉 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期内一般不会改变,强调经年累月、难以抹去 注意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要求 启示我们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知识拓展]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演练冲关] 1.“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学雷锋”“民族复兴中国梦”等系列公益广告,不仅使人们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而且使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说明( ) A.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C.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 解析:选A 优秀公益广告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故选A项;B项表述错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C项错在“决定”上;D项说法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这反映了( ) A.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B.商业贸易促进文化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D.鲁商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解析:选A 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是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这体现了优秀文化对鲁商经营活动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只有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C项观点错误;鲁商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D项观点错误。 3.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读出了其故乡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们领略了其故乡红高粱的质朴与热烈……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这说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B.优秀文学作品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不同地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解析:选A 文学作品中凝聚了作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体现了A项,当选;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文化渐趋融合、民族精神,B、C、D三项与题意无关。 学案二 文化塑造人生 [真题定向] 1.(2016·江苏高考)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的题眼是“青少年时代读过的科普作品”“激发了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青少年时代读过的科普作品激发了人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文化由人创造,文化能够塑造人生,故①符合题意。这些科普作品是优秀文化的代表,为人的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②正确且符合题意。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江苏高考·节选)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但随着各类电子产品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终日沉浸于网络,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所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 解析:首先要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然后要根据设问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知识点。“经典诗歌”可对应教材中的优秀文化或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是指优秀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据此可调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等角度作出具体分析。 答案:经典诗歌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经典诗歌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经典诗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备考关注]——————————————————————————————— 近年来江苏卷对本考点的考查集中于文化特别是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等内容,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文化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立足文化影响人,分析文化影响人的来源、表现、特点。第二,立足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分析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与教材第四单元的走进文化生活以及先进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分析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和意义。 ———————————————————————————————————————— [知能清障] 1.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2.正确把握丰富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的关系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主要 内涵 强调优秀文化通过特定的环境或者一定形式的活动,使人的知识领域不断拓宽,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人的主观领域 强调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并在这一精神的作用下产生持久的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 侧重点 侧重人的主观领域,强调人的主观精神感受 侧重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获得 途径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 学习优秀文化产品,学习先进的文化 举例 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阅读美文、欣赏精美歌舞和电视剧,使人开阔视野,知识增加,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拼搏、进取、团结、创优”的奥运精神鼓舞奥运健儿不断创造辉煌,激励着国人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建设中 标志词 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体会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词语 常用增强、鼓舞、激励、振奋、促进等词语。 相同点 二者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都改造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精神世界,二者具有统一性 [演练冲关] 1.一书一世界,多藏一本书,就多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多拥有一方自由天地;多看一本书,思想境界就高一层,人生视野就宽一度。这蕴含的道理有( ) ①书香飘溢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 ②优秀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人的成长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有形的、强制的 ④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选B 题干强调的是优秀的书籍能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对我们个人成长起积极作用,①④符合题意。题干并不能体现优秀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排除。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非强制的,③错误。 2.明代于谦曾在《观书》一诗中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这表明( ) 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书籍特有的功能 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 ④读书可以让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表明了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②③符合题意;①不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读书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错误。 3.2017年7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强调丰富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技术,增强教学深度、广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人才培养,是因为( ) A.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发展 B.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C.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D.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是永远止境的过程 解析:选B 题干中“丰富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技术,增强教学深度、广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人才培养,因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B项正确;A项强调社会发展对人的影响,不符合题意;科学文化素质只是人的素养一个方面,C项不选;D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一、单项选择题 1.“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某地依托互联网搭建的虚拟博物馆,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其魅力,省钱、省时、省力,还能享受到互动性极强的沉浸式体验。这一做法体现的道理是( ) A.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C.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大众传媒完全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选B 题目中,某地依托互联网搭建的虚拟博物馆,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其魅力,从而更好地让人们享受到互动性极强的沉浸式体验,这表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故B项入选。A项错误,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C、D两项表述与题意无关。 2.“最心酸作文”中表达的“爸爸只爱手机”令人深思,一些人享受了网络文化,却疏远了亲人,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温度。这表明( ) A.人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D.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解析:选B 题意反映网络文化影响了亲人之间的交往,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项正确。人们应该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A项不符合题意且说法错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有不同性质的影响,C项错误。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D项“决定”说法错误。 3.“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乡愁( ) ①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反映了文化对个人生活的持久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材料中“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体现了乡愁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反映了文化对个人生活的持久影响,①④正确;②不选,因为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③与材料无关。 4.宋代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书,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读书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读书是获得文化知识、提升素质的源泉 ③读书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④读书是塑造人生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根据题意,“三日不读书,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说明文化塑造人生,读书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①符合题意;也说明读书是塑造人生的重要途径,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获得文化知识、提升素质的源泉,②错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③错误。 5.纪录片《本草中国》由强大的幕后团队筹备拍摄近两年时间,足迹遍布了全国30多个省市,完成了对“人与本草情缘”的一次真实探寻。《本草中国》以“中国非物质遗产中药炮制技术及中药传统制剂方法传承人”为灵魂展开,引导观众走进神秘神奇的中药世界。在探寻地道药材、还原炮制技艺、点拨医药原理的过程中,完成对中医药文化的启蒙和普及。这主要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本草中国》“在探寻地道药材、还原炮制技艺、点拨医药原理的过程中,完成对中医药文化的启蒙和普及”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①②符合题意,入选;③说法错误,优秀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6.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整洁、幽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会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是因为( ) ①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布置墙壁可以美化环境 ③校园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④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是因为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④当选。②③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 7.文明家庭,区别于一般家庭的重要表现就是,他们更注重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告诉我们( ) ①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 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③文化决定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传承家庭美德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①说法错误,排除;文明家庭中,更注重言传身教,体现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②符合题意;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而非决定,③错误;通过文明家庭的家教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④符合题意。 8.“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歌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相思豆、连丝藕、黄土地、绿田畴,寄托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这体现了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也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因此③④入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①不选;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9.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是父母的责任。这是因为(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②家风、家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培育良好家风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任务 ④良好的家风会对全社会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家风是一种文化,培育良好家风是要发挥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作用,①正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②错误;培育良好家风只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一个途径,并不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任务,③不选;良好的家风会对全社会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所以要培育良好家风,④正确。 10.2017年7月14日,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暨曹文轩产品运营计划发布会在第七届江苏书展举行。曹文轩的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感染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高的文学品位,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能够决定人的健康成长 解析:选D 优秀文化能对人的成长给予积极影响,但不能够起决定作用,D项夸大了优秀文化的作用,说法错误,入选;A、B、C三项均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1.“十三五”规划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社会发展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③社会发展水平是长期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有限性的 ④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亦步亦趋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 社会发展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①正确;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②正确;社会发展水平是长期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无限性,③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是亦步亦趋的,④错误。 12.2017年9月22日,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京揭晓。这些作品以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角度,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绚丽的想象、崇高的情怀向孩子们展示了真善美的魅力与力量。由此可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 ①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增强儿童的精神力量 ②承载丰富的科学知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③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 ④以强大的感染力,对儿童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儿童文学作品向孩子们展示了真善美的魅力与力量,体现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增强儿童的精神力量,①入选;“作品以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角度,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主旋律,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科学知识,②排除;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不体现深远持久,④不符合题意。 二、简析题 13.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建设家庭文明的重要性。 解析: 首先要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有效信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和具体表现等方面,分析说明建设家庭文明的重要性即可。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建设家庭文明,有利于弘扬优良家风,为人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建设家庭文明,能够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建设家庭文明,能够引导人们注重和搞好家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建设家庭文明,能够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发挥先进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⑤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建设家庭文明,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外来文化一方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其中的不良因素也会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净化文化环境,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上海自贸区在文化产业的负面清单上规定:外资企业禁止投资新闻机构,禁止投资图书、报纸和期刊的出版业务,禁止投资广电节目制作经营公司和电影制作公司,禁止投资网吧、禁止投资博彩业和色情业。 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说明自贸区“规定”的必要性。 解析: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说明上海自贸区对外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设立负面清单的必要性,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规定”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②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规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规定”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聚焦核心素养和十九大报告——提升备考高度] [核心素养·系统知识] 从科学精神角度解读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的社会作用是高考的长效热点,以后还有加大考查的趋势。命题通常以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等密切相关的文化类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如国家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高居民文化素养的各种文化活动,地方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的措施等,选取典型材料灵活切入,考查对文化作用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运用,突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对于文化的作用,既要看到不同性质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又要注意文化的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既要看到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又要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 1.理解一个实质——文化的实质 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2.明确一个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3.掌握一个观点——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4.把握一个影响——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点训练] 1.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这表明( ) ①一定的文化总是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的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国家之间在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④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材料强调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体现了文化与综合国力、民族复兴的关系,②④正确。①强调的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不符合题意;③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许多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汉语的内涵,也了解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 ) ①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的认识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 许多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汉语的内涵,也了解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文化影响着人的认识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②③正确;①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十九大报告·进补知识] 十九大报告新论述 1.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对点训练] 1.习近平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因为文化( ) ①可以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排除①;文化不起决定作用,排除③。 2.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7年10月26日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投入多元、动态调整、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体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 ) A.创新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创新符合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C.文化创新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D.创新决定着我们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 解析:选C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排除A项;B项不能成为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排除D项。 [剖析选择题易失分点——提升解题准度] 失分点(一) 不能准确理解文化的作用 [例1] 2017年9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本届文博会以“文化科技融合 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展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说明( )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③文化能够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C ①说法错误,夸大了文化的作用;③说法错误,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题意主旨表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②④正确切题。 [走出误区] 既不能贬低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可有可无;又不能夸大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起决定作用。文化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并非所有文化都起促进作用,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优秀文化才起促进作用。 失分点(二) 不能正确理解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例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下,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解析] 选A 用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的一面,A项符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发展,因此B项观点错误;材料未涉及文化创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古典文化提升人的需求层次,排除C、D两项。 [走出误区] 解答考查文化和经济关系的题目时,首先,明确题干的指向,即看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影响文化,还是文化影响经济,或者是二者的相互影响。其次,注意对经济决定文化的准确理解。只能是经济决定文化,不能是文化决定经济;经济决定文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始终同步。再次,注意对文化作用的理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但不一定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失分点(三) 不能正确理解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关系 [例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基于( ) ①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②我国国际传播力已十分强大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选C 我国国际传播力已十分强大不符合现实,②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不符合题意。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故选①③。 [走出误区] 既要看到文化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影响,又要注意综合国力提升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综合国力增强可以提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既要看到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又要注意它还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仍然是经济力和科技力等物质力量。 失分点(四) 不能正确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例4] 下面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B “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来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①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符合题意;②体现了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不符合题意;③没有体现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不符合题意。 [走出误区]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和非强制的;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 [内化主观题答题流程——提升答题规范度] 主观题常考点——文化作用 [必备知能掌握牢] 设问方式 为何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答题要点 文化的实质+文化对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答题术语]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6)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题流程应用好] [典例] (2016·全国卷Ⅱ·节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应用流程·稳准答题]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知识限定 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设问方式 意义类 内容限定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的合理性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从“2013年11月”到“重要思想和要求” 第2层 从“十八洞村是由”到“同村不同心” 第3层 从“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到“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 第4层 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到“精准扶贫经验” 第5层 从“2015年12月”到最后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第1层 对于设问的问题来说属于无效信息 第2层关键词句:观念相对保守、存在“守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 由关键词“保守、等靠要、不同心”→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同性质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落后的文化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第3层关键词句: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激活内生动力 由关键词“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激活内生动力”→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健康有益的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第4层 对于设问的问题来说属于无效信息 第5层 对于设问的问题来说属于无效信息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先写出自己的答案,再与下面的答案比对,收获更多) [对比感悟·规范用语] 解题 流程 推导 出的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落后的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结合材料可以看出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 命题 人给 出的 答案 ①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 收获 感悟 以上两个答案相比较,命题人的答案有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流程答案中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命题人答案中没有。根据高考阅卷细则,只要在不超出本题总分的前提下,符合答题要求的都可以酌情得分。由此可见,流程答案也可以得满分。 除去答题要点之外,命题人答案在答题逻辑上和紧扣材料分析上要优于流程答案。命题人答案采用先总后分(先提出理论,再用材料分析理论)的模式,呈现的答案有理有据;反观流程答案①②点都是理论,③ 是分析,明显感觉头重脚轻、分析不足,理论与分析结合不紧密。建议考生平时要多分析感悟满分答案,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答题风格。 [对点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爱国,这是我们对祖国最质朴的感情。生活中的一系列最美:最美女孩、最美妈妈、最美少女、最美大学生、最美农民工……草根平民的“最美”善举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给被救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体现了草根身上的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材料二 爱国是情感,更是责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的传承者。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爱国行动,某班打算以举行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1)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对社会的意义。 (2)请你为材料二中的活动拟订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解析:第(1)问,要求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对社会的意义,可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方面结合材料回答,解答本问要求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第(2)问具有开放性,要认真审题,明确不但要拟订主题,还要回答理论依据。回答时要注意主题与理论依据对应。 答案:(1)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宣传这些“最美”人物,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社会向善的力量,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传这些“最美”人物,能促使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①举办“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拟订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一、单项选择题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是因为(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是因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③正确;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错误;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④错误。 2.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与人讲话总会记得要保持一段距离;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了(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②英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截然相反 ③英国人与阿拉伯人难以交流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这说明了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④正确;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导致了交往方式的不同,①正确;②中“截然相反”与③中“难以交流”说法错误。 3.企业的精神文化形成于企业实践,养成于员工心中,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常常是“人心化血脉,人体长精神”。这种精神文化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概念,而是靠“这一个”与“那一个”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可见(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③精神文化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素养是人先天性和实践性的累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精神的形成、影响及表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②符合题意;“靠‘这一个’与‘那一个’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体现了精神文化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③符合题意; ①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④错误。 4.2018年8月8日是北京举办奥运会十周年纪念日。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支撑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强”的是什么?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既是奥运精神的原动力,更是奥运精神的境界升华。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 )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③奥林匹克精神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奥林匹克精神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通过奥运会“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②④正确;①错误;③与材料主旨无关。 5.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音乐家创作了《富强之路》《民主之风》《文明之花》等13首歌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故事中、在诗歌中、在音乐中,将24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充分说明( ) ①人的文化素养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出来 ②适当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之根本 ③不同形式的文化是人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常发生于潜移默化之中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A 通过故事、诗歌、音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表明文化素养需要相应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④正确;②错在“根本”;不同性质的文化作用不同,③错误。 6.2017年杭州市各地、各部门积极部署以清理校园周边文化垃圾、呵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重点的“护苗2017”和“绿书签”行动。这一行动基于( ) ①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基本文化权益 ②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文化需求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D 杭州市各地、各部门积极部署“护苗2017”和“绿书签” 行动。这一行动基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③④入选;①错误,正确的表述为发展文化事业,保障基本文化权益;②错误,该观点混淆了大众文化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区别。 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是基于( ) ①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②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②④正确;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基础,①错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起促进作用,③错误。 8.2017年11月9日是我囯第26个消防宣传日。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时刻不忘消防安全的良好氛围,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消防安全的强大力量。这是因为( ) ①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是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环境对人产生重要影响 ④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经济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基础,②颠倒了二者的关系,错误;文化有先进、健康和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文化才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9.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①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符合题意;②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与题意不符。 10.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拼经济、拼管理”到“拼文化” 的过程,城市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竞争,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格局,文化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你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可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城市文化 ②文化对城市发展具有核心决定作用 ③文化是影响城市综合实力的长期战略性因素 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选A 城市竞争实际上已成为城市文化的竞争,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格局,文化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这说明文化是影响城市综合实力的长期战略性因素,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②错误。 11.“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诗人雪莱的这句名言揭示了诗歌的美好意蕴;而他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名言则激励着无数人去奋斗和努力。这两句名言分别体现了( ) 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解析:选B 第一句名言强调了优秀文化对于人的智慧、欢愉等精神世界的作用,说明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第二句名言则对人起到巨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说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项正确;A、C、D三项皆与题意不符。 12.2017年2月18日,继《中国诗词大会》火遍荧屏后,《朗读者》火热登场,让观众更多地沉醉于文学艺术之美。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你知道你的渺小,知道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东西是不必在意的,它让我们能变得更聪明一点。这说明( ) ①优秀作品是心灵的营养品,读书能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充盈 ②文学陶冶性情,优秀文学作品成为人全面发展的主导力量 ③文化影响人生,读书决定了我们思维的活力和人生的高度 ④朗读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说明优秀作品是心灵的营养品,读书能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充盈,朗读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①④入选。②中“主导力量” 的表述错误。③夸大了读书的作用。 二、简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以来,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出台。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正以不可抗拒的态势和速度影响着中国的未来,有人认为:“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观察和估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就显得过于狭窄和浅陋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本题,考生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使民族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人们提高文化素养,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优秀文化产品,可以塑造积极人生。 14.2017年,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赢得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观众的喜爱,播出期间其收视率、点击率占据各大排行榜首位,该剧取材于现实,把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反腐败斗争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巧妙的剧情构思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能,诠释了人民检察官的光辉形象。该剧反腐高度、社会深度,较以往作品有大的突破,自始至终贯穿着深沉的人民情结,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 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说明《人民的名义》的社会价值。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人民的名义》的社会价值,考生可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人民的名义》在无形中让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思想共鸣;文化塑造人生,《人民的名义》弘扬正气,对党政官员和人民群众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①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人民的名义》以电视艺术的形式在无形中让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思想共鸣。 ②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名义》弘扬正气、扶正祛邪,对党政官员和人民 群众具有警示教育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