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解题的基本要求 1.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 2.仔细阅读与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是进行选择的出发点。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 必须养成认真分析题干的习惯,反复阅读题干材料,吃透题干精神。 3.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即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 钩”的选项,排除与题干的规定性相悖的、脱钩的错误选项或同义反复的选项,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的选择。 二、解题的基本思路 解答政治选择题应遵循“先审题干、后审题肢。肢干相连、以干求肢”的原则。所谓审题,就是 透彻地理解、弄懂题目的含义,找出题目的意向性的过程。这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它包括审题干和 审题肢两个方面的内容。要做到“三审”。 1.审题干(即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 读懂题干。这是前提,也是常识。在审题干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以下三点要求: (1)题干的选择方向,是正向还是反向选择(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不同点等) (2)审题意,即抓住题目立意,全面理解题意。在审题意中要注意: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长题 干要读短,短题材要读长,除了题目设问时有明确的指向性,其他的都必须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 认识,不可断章取义。抓住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是浓缩。对复杂单句,主谓宾即为材料中心;对复 句或是段落,第一层逻辑关系即为中心意思。 (3)审范围(即审角度,题干的限定性、指向性。)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的 规定性, 以便确定题干规定性的知识范围。 例如时空范围的规定性是“现阶段”,还是“历史上” ;是“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资本主义 民主”。 又如内容范围的规定性是“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或“哲学生活” ;是唯物论、辩证法、 认识论还是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内容,还是有关“国家制度 方面的知识”内容。 再如逻辑方面的规定性是以果寻因,还是以因求果 ;是找区别点,还是要找共同点等。 (4)审题眼(即关键词。)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 有目标。 关键词在题干中有表明行为主体,核心事件的,如“国家、企业、劳动者、党、政府、人大代表、 中华文化、文化修养、物质、认识、矛盾等”;有的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如 “范围关键词” :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 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 结合,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审题时可以用笔在试卷上把关键词、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2.审题肢(即审查题肢,明确选项本身正误) 审题肢,就是判断题本身的正误,排除误肢(反向选择除外),确定题肢的角度和层次的过程。在一 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说法错误,可先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只有这样,才能依据题干的 规定性对各个题肢进行正确的鉴别。 3.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即审查题肢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联系。) 要运用所学知识,将题干与题肢一一相对照,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题肢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即题肢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性。根据题干的规定性对各个题肢作出鉴别。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确定题肢本身是否正确,把那些本身错误的题肢先剔除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其次确定哪些题肢与题干有关,把那些虽然本身正确,但同题干无关的题肢剔除掉; 第三是辨明哪些题肢是与题干相符的,只有题肢与题干相符才能选,仅仅是相关而不相符的或无 关的都不选。 三、解题的方法 1.基本方法 选择解题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种。 (1)直接判定。用于相当容易而且有准确把握。如一些概念型题目,以考察大家对基本原理的记 忆情况。 (2)排除法。基本思路是先抓住题肢的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再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排除无关 选项。 具体来说排除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排误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②排异法: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须予以排除。 ③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肢须排除。 ④排倒法:如果题干与题肢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因,谁为果,有无因果。无因果者排除,因 果关系颠倒者排除,同义反复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可称排倒法。 ⑤排外法:题肢中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的规定性,则予以排除。 (3)比较法。 步骤一抓住题肢的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缩小范围。 步骤二:先比较余下题肢、抓住关键词找出区别,再比较题干与题肢,抓住题干关键,比较题肢 优劣(如:最直接原因、最根本原因、最全面、最具体等方面判断题肢优劣。) 2.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题型:计算类选择题、因果关系型,比较异同型,评价分析型,理解说明型, 漫画型,图表型,古文诗词型。 (1)计算类选择题 ①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计算。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给出去年的价值量、商品数量、社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然后求 今年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 这类题目解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反比还是无关,然后按照 “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的方法去做。 判断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某行业——社会劳动生产率 某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 例题:1、(2011 课标全国卷)2010 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 量为 132 元,产量为 10 万件。如果 2011 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 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 2011 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 A.1452 万元 B.1320 万元 C.1210 万元 D.1100 万元 [解析] 本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计算出 2011 年,在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20%的情况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该商品的价值量:132 元÷(1+20%)=110 元;【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用除法;提 高 20%,所以是除以(1+20%)】;第二步计算出 2011 年,该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提高 10%的情况下的年 产量:10 万件×(1+10%)=11 万件【产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所以用乘法,提高 10%,所以是乘 以(1+10%)】;第三步计算出该企业 2011 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110 元×11 万件=1210 万元。故 本题选 C 项。 2、(2012 武汉市四月调研)2011 年某企业生产的甲商品单位价值量为 60 元,如果 2012 年生产 A 商 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0%,该企业劳动效率提高了 30%。若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今年创造的 价值总量与去年相比 A.增加 1/10 B.增加 1/3 C.不变 D.增加 1/12 【解析】2012 年生产 A 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0%,今年 A 商品的价值量=60÷(1+20%)=50 元,假定去年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是 N,价值总量=产品数量×价值量,去年企业的价值总量=60N, 今年企业劳动效率提高 30%,产品数量为 N×(1+30%),那么今年的价值总量=50×N(1+30%)=65N, 与去年相比是增加了 5N/60N,即增加了 1/12,正确答案是 D。 3、(2012 商丘市二模)假设 2010 年 M 国货币对 N 国货币汇率为 1∶6,11 个单位 N 国货币可以购买 某商品一件。2011 年 M 国的通货膨胀率为 20%,该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10%。若其他条件不 变,10 单位 M 国货币可以购买该商品 A.7.5 件 B.5 件 C.6 件 D.7.2 件 【解析】2010 年,1M=6N,即 N=1/6M,某商品 1W=11N 货币=11×1/6M=11/6M,今年 M 国的通货膨 胀率为 20%,些时某商品 1W=11/6M×(1+20%)=11/5M,由于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10%,某商品 1W=11/5M÷(1+10%)=11/5×10/11M=10/5M,即某商品 1W=2M,那么 10 单位 M 国货币可以购买该商 品 5 件,正确答案 B。 注意:求什么,就用去年的什么做基数,然后用乘法或除法,乘以或除以(1+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②货币流通量的计算 技巧方法:注意货币流通量的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 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速度) 有些试题还会涉及通货膨胀率或纸币贬值率的公式,复习是也应注意。 现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率=—————————————————————×100%。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现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纸币贬值率=—————————————————————×100%。 现已发行的货币量 然后按照“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的方法去做。 例题:[2012·兖州质检] 某国某一时期,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 15 万亿元,这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 为 2 次。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量需增加 10%。而这一时期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为 9.9 万亿元。这 时的通货膨胀率为______。原来标价为 25 元的 B 商品,现在价格是______。( ) A.32%33 元 B.20% 30 元 C.24%31 元 D.11% 27.5 元 [解析] 现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率=————————————————————×100%。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以前需要的货币量为 15÷2=7.5 万亿元。现在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量需增加 10%,意味着现在流 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 7.5×(1+10%)=8.25 万亿元。现如今发行了 9.9 万亿元,此时通胀率为:(9.9 -8.25)÷8.25=20%。此时,原先 25 元的商品售价为 25×(1+20%)=30 元。通货膨胀率与物价成正 比,所以是乘以(1+20%)。你还可以从纸币贬值率角度计算,计算出来的价格是一样的。但要注意: 纸币贬值率与物价成反比,应该除以(1-纸币贬值率)。 ③汇率的计算 常见的考查方式:给出某个已知的汇率,然后告诉汇率的变动,求购买外国商品需要花费的人民 币金额。 特别提醒:在解有关汇率的计算题时,要注意区分外汇汇率和人民币汇率这两个概念。 外汇汇率是以外币为基础兑换人民币的比率,其形式为外币:人民币。注意汇率中间的“:”可以 理解为等号。如:100 美元=637.25 元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是以人民币为基础兑换外币的比率,其形式为人民币:外币。如 100 元人民币=15.69 美元 还是按照“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的方法去做。 例题:(2012 辽宁大连、沈阳 4 月联考)自 2010 年 6 月 19 日央行重启汇改至 2011 年 8 月 15 日, 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 6.8%。2010 年 6 月张某有 2 万美元的外汇,当时的 100 美元可兑换 660 元人民币,假如到 2012 年人民币升值 10%,其他条件不变,则张某手中的外汇约 A.缩水 13200 元人民币 B.增值 14667 元人民币 C.缩水 12000 元人民币 D.增值 13200 元人民币 [解析]:2010 年张某持有的 2 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可兑换人民币为 2 万×6.6=13.2 万元人民币。 2012 年人民币升值 10%,则美元贬值(反比关系,用除法,升值是提高,用加法),此时美元汇 率为:6.6÷(1+10%)=6,张某的 2 万美元可兑换人民币为 2 万×6=12 万元人民币, 12 万-13.2 万=-1.2 万元人民币,所以选 C ④恩格尔系数的计算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 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 格尔系数就越小。 注意:分母是家庭消费总支出,居民投资支出(如买国债、债券等支出不计算在内) ⑤关于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变化的计算 在地方省份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对互补品和替代品的考查。对于解答这类题,关键要把握两个 因素。一,对于原商品,互补品变动比例与之成正比、替代品变动比例与之成反比;二,要注意价 格对供(生产)、求(消费或需求)的影响。根据价值规律,价格与生产(供应)成正比,价格增加 或降低,生产者同比扩大或缩小生产;价格与需求(消费)成反比,价格增加或降低,消费者会减 少或扩大消费需求。 例题: (2007 海南卷)假定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10%时,A 商品需求变动量为 20 单位;当 A 商 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 10%时,A 商品需求变动量为 30 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 A 商品的互补品 价格上升 10%、替代品价格下降 10%同时出现时,那么,A 商品的需求数量为 A.增加 50 单位 B.减少 50 单位 C.增加 10 单位 D.减少 10 单位 【解析】可分三步:(1)计算互补商品需求变化带来的本商品变化。互为互补商品的两种商品,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同时造成互补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见二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成正比例关系变化。所以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 10%时,A 商品需求 20 单位的变动量也应是下 降趋势。(2)计算替代商品需求变化带来的本商品变化。互为替代商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 格下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上升,造成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见二者成反比例关系变化。 所以当 A 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 10%时,A 商品需求 30 单位的变动量应是下降趋势。(3)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10%、替代品价格下降 10%同时出现时,A 商品的 需求量应该是减少 20+30=50 单位。所以答案应该是 B。 例题: 假定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10%时,A 商品生产变动量为 20 单位;当 A 商品的替代品价格 下降 10%时,A 商品生产变动量为 30 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10%、 替代品价格下降 10%,那么 A 商品的生产数量为 A.增加 50 单位 B.减少 50 单位 C.增加 10 单位 D.减少 10 单位 解析:通读全题,可以看出题目考查是价格与供应量(生产)的比例关系,二者成正比。“A 商 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10%”,可以促进生产者增加生产规模,变动量为增加 20 单位;“替代品价格下 降 10%”,可以促使生产者减少替代品的生产规模,减少 30 单位,转而生产 A 商品,因此 A 商品的 生产数量增加 30 单位。 综合两个因素,增加 50 单位。答案选 A 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方法指要:首先计算出应税金额,应税金额=工资收入-起征点(现在是 3500 元),如果题目告 诉了三险一金,要从工资收入中扣除三险一金,因为三险一金不用交个人所得税,如果题目没告诉, 则不用扣除。然后分段计算。 ⑦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 银行存款利息=本金 x 利率 x 存期 (2)因果关系型 ①基本情况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以果求因”即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题肢为因。常用引导语有“因为”“其原 因是”“之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 第二种是“以因求果”即知道原因考结果。题干为因,题肢为果。常用引导语有“目的是”“是 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 ②解题要求——“四要三不要” “四要”: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注意以下四个要求。 一要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原因还是结果,以避免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二要注意思考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是,才能选,不是则不能选。 三要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根本 原因与直接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等的区别与联系。 四要将选定的答案代入题干中反复比较,看是否合乎逻辑。 “三不要”:值得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中有三种备选项不要选。 一不要选“答非所问型”即题肢内容与题干规定性相去甚远; 二不要选“同意反复型”即题肢内容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 三不要选“因果颠倒型”即题干问的是原因,但题肢却答成结果,又或题干问的是结果,但题肢 却答成原因。 (3)漫画材料型 ①基本情况 漫画选择题的题干一般由漫画(包括漫画中的文字)、说明性文字和选择要求三个要素构成。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题中的漫画通过针砭时弊、抑恶扬善、揭露问题、弘扬正气、展示成就等设置情景,考查同学们的 思想觉悟和是非观念,特别是理解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②解题要求——“一看二读三判断” 一看漫画。思考漫画的意思,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选择的要求是做漫画型选择题的关键。漫 画中的事物是漫画的主体,是表达漫画意图的载体。漫画中人物的神态形象和各事物的表面特征直 接反映了作者或褒或贬、或扬或仰的创作意图,同时折射着试题要考查的目标。 二读漫画中的文字。漫画中的文字对准确理解漫画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漫画中的文字对解 读漫画起着提示、补充、说明、深化的作用,特别是漫画的名称更是对漫画意图和主旨起着直接点 化和揭示的作用。在阅读中将漫画中的事物、文字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 中心和意图。对题干中的说明性文字应着重弄清三点:第一,漫画表意;第二,漫画寓意;第三, 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因此在弄清漫画表意和寓意的基础上,必须回归教材,多角度联想漫画所 折射的教材知识。 三判断题肢。题肢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漫画表达的是对某种现象的肯定、褒扬和倡导,选择要 求是“漫画的启示是”“符合漫画意思的是”等,在这种情况下正确题肢才有可能入选,错误题肢不 选;第二是漫画表达的是对某种现象的讽刺、挖苦和否定,选择要求是“漫画所反映的是”等,在 这种情况下题肢观点正确与否都有可能入选,关键是看题肢是否符合题意合选择要求。 (4)古文诗词型 ①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 查的不仅是同学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大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应运,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 交融。 ②解题要求 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阅读理解题好题干中古文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 需要对已有的政治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 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 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现在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熟悉熟悉一下本题型: 例、“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答案:A。思路:首先要明确试题所引古语的意思,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 停地刮着,用来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经过与所学知识对照,我们会发现本观点与辩证唯 物主义中“强调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观点相吻合,因此选 A。BD 项本身 正确,但与题意相去甚远,可先排除。C 项最具迷惑性,其本身表述正确但不合本句话的寓意。解 答本题时,如果同学们对该句话不了解,只是从字面中看到静与动的现象,不能理解其背后的寓意 是用来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就会误选 C。从本题我们可见,做这类型题时,对古文诗词的理 解不能只是简单的字面理解,而应是读懂其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5)图表材料型 ①基本情况 图表材料型选择题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同学们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及知识的迁 移能力。 ②解题要求 图表用数字或图形的形式代替文字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要首先掌握读图的方法,要看横坐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事实,并从图表提供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其次,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些信息的价值及其内在联系,是正比还是反比,谁引起谁的变化,揭示出 它反映的本质和规律。最后,根据题干中引导语的要求,对选项进行分析,判定。 现在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熟悉熟悉一下本题型: 例、甲商品价格(P 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 乙)之间存在如图 6 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 使乙商品价格下降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 增加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B。在本题中,横轴表示乙商品的需求量,纵轴表示甲商 品的价格。读图可知,随着甲商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乙商品的需 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甲商品的价格与乙商品的需求量是正比例 关系,结合《经济生活》知识“互为替代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正 比”。由此可以判断甲商品与乙商品是相互替代品,故①④符合题意。作为替代品,甲商品价格上升 不一定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也可能乙商品价格不变或稍上升,故②排除;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 们对乙商品的需求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故③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