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练习:第11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课下作业(二十六)
课下作业(二十六) 一、选择题 1.“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 ) ①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②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特征,③④正确。①②观点均错误,排除。 2.(2018·东城区期末)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下图)。这主要说明( ) A.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B.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泉 C.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D.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 解析:选D。题干中“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结合对“途”字的认识,可知强调汉字具有表意功能等,D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文化软实力,A不选;B说法错误;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C错误。 3.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材料强调,在澳门,多种文化求同存异,形式多样,①④符合题意;③错误,没有辩证看待外来文化;地理环境能够对文化产生影响,而不能决定文化性质,②错误。 4.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酒和诗的渊源,酒和字的融合,酒和亲情的交汇,酒和政治的关联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酒文化迷人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多样化的特点 B.实用性的特点 C.时代性的特点 D.博大精深的特点 解析:选D。“酒和诗的渊源,酒和字的融合,酒和亲情的交汇,酒和政治的关联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酒文化迷人的魅力”,透过酒文化,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 5.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③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等,②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④错误;①③正确。 6.中国服饰中的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中国服饰还包括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从材料可知( ) ①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③汉族衣冠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主流 ④各族人民对中国服饰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中国服饰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入选;汉族服饰各朝代形制不同,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诞生了中山装、唐装、旗袍,说明中国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入选,故选A。 7.红瓷又称釉里红,自诞生之日起,便以“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红瓷艺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解析:选B。红瓷“以‘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著称于世”,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符合题意。 8.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古典诗词意境高远,但并非难以逾越,①说法错误;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正读、逆读韵味不同,细细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可以体会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风格独特,②③符合题意;④中“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的说法错误。 9.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④民族文化不属于本民族,只属于全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材料强调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没有体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④说法明显错误。 10.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不竭源泉 ③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D。“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是因为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③当选;④说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符合题意;①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②错误。 11.我国西部各族人民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日、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 ) ①来自西部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③相互吸收,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 ④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这些民族文化是西部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①正确;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②正确。中华文化不只是西部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认为这些民族文化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说法错误,③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④不符合题意。 12.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使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辩证思维的体现 ②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④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运用“五色”墨使水墨画画面产生阴阳明暗、凹凸远近等视觉效果的变化,这是坚持辩证思维的体现,故①符合题意。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墨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③说法错误。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并不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④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徽泾县的宣纸颇负盛名,宣纸制作技艺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材料二 宣纸从原料制作到成纸历时两年多、100多道工序。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熟宣是采用特种再加工技术形成更多花色品种的加工宣纸,分蜡宣、矾宣、色宣、色矾宣等百余种。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安徽泾县宣纸的文化价值。 解析:第(1)问,审读材料,根据关键信息“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可以得出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第(2)问,可以从宣纸制作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宣纸制作工艺作为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宣纸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组织答案。 答案:(1)“宣纸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2)①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②宣纸制作工艺复杂,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因此对传承中华文明,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重大意义。 14.胡同、特色小吃以及京剧等,都是“老北京”文化的标志。然而,这些文化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文化。 胡同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产物,蒙古族建立元朝政权后,带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冲击碰撞,形成了新型中华文化 老北京小吃深受满族、回族饮食影响,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等,都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历史上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东迁中国,伊斯兰清真食品也随之传入北京 清朝乾隆皇帝喜欢听戏,吸引了四大徽班进京,他们与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融入昆曲、秦腔等剧种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2)上述老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中华文化有哪些启示? 解析:第(1)问,审读材料可知,老北京文化是对其他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然后依据教材知识说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即可。第(2)问,根据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即可。 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老北京文化是在实践基础上,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创新发展的结果。发展中华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要立足实践,包容互鉴,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