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政治复习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第八、九课
“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一 班级高二 ) 第八课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新事物、旧事物、量变、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状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授课题目【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拟 1课时 第 1 课时 明确目标 识记新事物、旧事物、量变、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状态;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难点:如何把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改革开放36周年,这36年的巨变让世人瞩目,更令我们振奋、自豪。改革开放36年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这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新课: (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探究活动一:课本为P64第一个探究思考: 结合上述两种说法,变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板书)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 学生划书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探究活动二:如何判断新旧事物? 判断电脑算命、人民公社化、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是否是新事物? 所以,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以形式的新旧、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为标准,根本标志为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结论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探究活动三: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视频)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3:(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学生活动)谈一谈:中学阶段被称为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是长身体、学知识、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对人生的前途、理想的实现起重大的作用。 作为青年学生,你想怎样度过你的中学阶段?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状态,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 “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2014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 三 班级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2.能力目标: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授课题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明确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 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 “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2014 年 11 月 13 日 星期 四 班级高二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2.能力目标: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授课题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拟 2课时 第 2 课时 明确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矛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东部是“人口众多” ,而且人口已经多到成为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阻力; 西部则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物博”也仍是潜在的资源财富。 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导出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 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苹果、橘子、雪梨…… 马 白马、黑马、黄马…… (共性) (个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能举例吗? 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个性) (个性) (共性) 全球人类(共性) 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个性) 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 “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2014 年 11 月 14 日 星期 五 班级 )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2)理解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极其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错综复杂的植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持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授课题目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拟 1课时 第 1 课时 明确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难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生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矛盾又是各不相同的,认识、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以此为铺垫,引出授课内容。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出示幻灯片) 问题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有哪些要求?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内容 (一)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问题1:在辽沈战役中存在哪些矛盾?辽沈战役的首攻地点选在锦州。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师生活动: 问题2: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师生活动: 1.主次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1)主、次矛盾的含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②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课本中毛泽东的名言说明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问题3:主次矛盾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②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如:人的优点和缺点,网络的利与弊 问题4:矛盾内部双方的地位与作用相同吗? 师生活动: 2.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重点)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这就是说,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中,而且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 问题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师生活动: (2)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对立①地位与作用不平等②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第二:相互统一①二者相互依赖。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两方面地位的相互转化。这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由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 问题6: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区别 类别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外延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个 “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 内涵 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方法论要求 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次要 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判断标志 重点、中心、关键、核心、重中之重、首要、突破口(注重处理问题)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反义词构成的矛盾体(利弊、成就问题、机遇挑 战)优势(注重看问题) 联系 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问题7: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对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提出了什么要求? 师生活动: 3、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的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坚持两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二:讨论:〈〈小驴过河〉〉 有一头驴驮着一袋盐过河,脚下一滑跌倒在水里,盐遇水后很快溶化了,这头驴站起来后顿觉轻松了不少,可谓是“春风得意驴蹄急”;过了几天,这头驴驮了一袋棉花过这条河,心想上次驮东西摔了一跤,没想到省了不少力气,主人也并没有惩罚,这一次何不故技重演呢?于是故意跌倒在水里。棉花遇水到迅速吸水,重量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当小驴满怀期望继续前行时,却因不堪重负再也没有从水里站起来。 思考:驴子为什么再也没有从水里站起来?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事例,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突破难点 问题1、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问题2、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理论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意义:①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复杂事物中的多个矛盾之间,以及矛盾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事物的矛盾及其两个方面要做具体分析。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做到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 补充内容: 教学后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