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抄济10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时政热点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振塞罕坝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能力提升 高考命题素材 核心素养建构 1.获取和解读信息 材料(1):①坚持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苗木——创新发展;转化绿色产业优势——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材料(2)(3)(4)(5):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修复生态、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2)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2018年8月,塞罕坝林场与北京一家公司达成了首笔碳汇交易,每吨碳汇量交易价格25元,共计交易3.6万吨。据评估,塞罕坝森林每年可固碳74.7万吨。而最近5年,全国增加造林面积4.47亿亩,相当于新增了400个塞罕坝。 56年来,不服输的塞罕坝人(1)培育出“矮胖子”“大胡子”这样适应当地恶劣环境的苗木,在茫茫荒漠沙地上建设起112万亩人工林场。林场建设(2)修复了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培育了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富裕了职工,(4)实现了“山青、人富”的喜人局面。林场为京津冀地区(5)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有效解决了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1.通过理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精神。 2.通过分析塞罕坝林场建设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增强政治认同。 1.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忍不拔的斗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并且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这充分说明 ( ) ①经济发展可以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 3 - ②坚持新发展理念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 ④坚持开放发展以增强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海,体现了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人工林的建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说明经济发展可以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利于经济发展,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城乡一体化,也未涉及开放发展,故③④不符合题意。 2.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下塞罕坝人的实践符合共享发展理念的是 ( ) A.培育出新型苗木适应当地恶劣环境 B.培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 C.富裕了职工,实现了“山青、人富”的喜人局面 D.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新发展理念。A体现的是创新发展,B体现的是绿色发展,D体现的是协调发展,三者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有C体现的是共享发展,入选。 3.材料 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皇家的后花园。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是皇家猎苑。后来,人们开垦伐木,塞罕坝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1962年,林业部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以坚忍不拔的斗志,永不言败的担当,在荒寒的塞北高原,建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铸就了林业建设史上的绿色丰碑。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塞罕坝全面推进林场改革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如今的塞罕坝,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被誉为“华北的绿宝石”,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冀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解析】本题属于启示类题目。我们可以结合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的具体建设措施,联系教材来获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关键句“全面推进林场改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每年提供着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等,可以从大力发展生产力、新发展理念、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来回答。 - 3 - 答案:(1)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经济发展要依托当地有利资源,发展独特优势,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4)经济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 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