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 分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 第 I 卷(共 60 分)‎ 一、单选题 ‎1.(2 分)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案件”,《申报》从 1873 年到 1877 年连续四年对其进行追踪报 道,使得该案影响力不断扩大。《申报》秉持着社会责任感,敢于质询,坚持真理,并且直接抨击审讯滥用刑 罚是非法之行为,提出一切案件应该公开审讯,最终案件沉冤得雪。这段史实表明 A.近代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发展 B.《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刊 C.近代媒体有利于晚清司法的进步 D.社会关注度使得案件最终沉冤得雪 ‎2.(2 分)下列对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清政府设立邮传部 ‎③中国“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④外国在华“客邮”撤销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3.(2 分)1955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韩梅梅》,讲述了韩梅梅作为一个“社”的猪饲养员 成长的故事。这里的“社”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4.(2 分)“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将东北地区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将东部沿海地区 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影响这两次决策的共同因素是 A.苏联对我国的积极援助 B.国内阶级矛盾的发展变化 ‎C.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D.便于接受国外资金和技术 ‎5.(2 分)20 世纪 50 年代,国家不进口粮食而是拿出部分粮食用于出口,从 1953 年到 1955 年三年来,在我 国出口总额中,粮油、畜产、茶叶、土产、食品等五类农副产品约占 60%。农产品出口逐年也略有增长。这些 措施 A.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B.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6.(2 分)2002 至 2005 年,我国关税平均总水平为 12%、11%、10﹒4%、9﹒9%;而这四年进口税收却分别 为 2591 亿元、3721 亿元、4744 亿元、5278 亿元。造成这一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设立四大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7.(2 分)建国后,我国对女民兵的需求急剧降低,但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16 岁至 50 岁的能使用武器的女 性公民几乎都被编入民兵组织。1961 年,人数出现一定的下降,但在“文革”期间又出现巨大反弹。这些变 化 A.折射了新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 B.源于朝鲜战争导致我国兵员不足 C.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沉浮不定 ‎8.(2 分)1979 年 3 月,文汇报和上海电视台先后刊登和播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 但是广告在当时却激发了社会舆论的批评,“出卖主权”,“崇洋媚外”,各种敏感的评价,导致了电视台 负责人被调离。从中可以得出 A.广告宣传的是高消费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 B.改革进程中的存在开放与保守的对立态度 C.新兴文化严重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中央与地方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产生分歧 ‎9.(2 分)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 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涵的深刻含义是( )‎ ‎①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②昭示历经 20 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③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④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 分)下图是 20 世纪 30 年代拍摄的一幅照片。该照片表明 A.中国人完全接受近代文明礼仪 B.民众的服饰带有浓烈政治色彩 C.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D.中国近代妇女引领了生活时尚 ‎11.(2 分)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一书中认为:(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 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一杯甘甜温热的茶 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 推动力,……”这种比较,最能说明的是 A.中英两国传统文化对各自前途的影响力 B.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力 C.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D.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 ‎12.(2 分)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 “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 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13.(2 分)如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 C 段和 E 段发展趋势的共同原因是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国内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政府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 D.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 ‎14.(2 分)1914—1921 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 0.5 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的进口 量也由 1914 年的 2384 万箩减为 1918 年的 1334 万箩,减幅达 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 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已呈现出轻重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B.实现民族工业的独立、自主发展 C.基本摆脱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实现从外引进到本国自给的转变 ‎15.(2 分)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16.(2 分)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 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 分别指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17.(2 分)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 1915 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 国运动发生之后的 1919-1921 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 1922-1924 年的萧条之后,在 1925 五卅运动的推动下, 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应了 A.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B.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 D.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 ‎18.(2 分)下表反映了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末英国经济霸权的更迭演变过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在崛起阶段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心地位 B.在胜利阶段加强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在成熟阶段大力推行了自由主义政策 D.在衰落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徘徊不前 ‎19.(2 分)清乾隆年间《祁州志》中说:“每年清明及十月十五日,商贾辐辏,交易月余,盖大江以北,发 兑药材之总汇。”祁州药王庙会不仅在直隶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与其他著名药市齐名。这表明当时 A.全国商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 B.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C.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强 D.自然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20.(2 分)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 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 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21.(2 分)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 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 期的石犁。这说明 ‎B.仪式与信仰 C.相遇与连结 D.变革与调整 ‎24.(2 分)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 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 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25.(2 分)1942 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 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 政策 A.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 二、材料分析题 ‎26.(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第 II 卷(非选择题)‎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22.(2 分)1761 年 3 月,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 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 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揭示出清朝前期 A.边疆地区商业贸易获得较大发展 B.西北边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 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边疆稳定 ‎23.(2 分)国博的展览“大英博物馆 100 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借助文物分八个单元展 现了世界历史。下列单元题目中,最适合 1500-1800 年的是 A.权力与哲学 ‎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有资料云:“夫仓谷者,所以广积贮、备凶 荒、赡贫乏也。当岁之丰,加增铢两,取之于民而不患其苟;及岁之歉收,开仓廪,施赈粜,亦足以济众。” 材料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法制大混乱以后,唐朝统治集团格外重视以法治仓工作,隋朝和唐朝都有专 门为仓储而制定的法律。唐朝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中有关仓储制度的条款有:……严惩失盗,五品以下 官员出库都要经防卫主司搜检,因不搜检而发生盗窃案件,防卫主司应笞二十,并“计所盗之赃”之罪;杜 绝损耗,因库址选择不当或晒粮食不及时造成损失的,以“坐赃论处”;提高效率,凡经批准出库的物资应 迅速办理出库手续,“受给之官,无故留难”,迟滞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最重的可判徒一年之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仓储发挥的社会职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制定有关仓储制度法律的意义。‎ ‎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1918 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 1915 年比 1913 年减少了 20.3%,出口每年比 ‎1913 年增加 14.8%至 20.5%,入超由每年 2 亿多海关两减至约 3000 万两,1919 年更减至 1600 多万两。‎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11~1913 年我国注册设厂 72 个,平均每年 24 个,1914~1918 年,五年间注册设厂 183 个,平 均每年近 37 个,其中钢铁冶炼厂 9 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 1912 年为 80 万吨,1919 年增至 330 万吨。‎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据统计,1913 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 4.9 亿日元,1919 年增至 14 亿多日元,1914 年输华货值 ‎1.6 亿日元,1919 年增至 14.7 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 1913 年 0.35 亿海关两增至 1919 年 1.08 亿海 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 136 个增至 209 个,并攫取在华修建 1500 里铁路等特权。‎ ‎——据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问津,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 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据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1)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中民族工业增多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它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 ‎28.(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 1500 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 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 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 ‎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 结在一起。1869 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 4000 英里。1914 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 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 5666 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 42 天缩短为 5 天,从 伦敦到加尔各答由 3 个月减为 18 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 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材料一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同意其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科技进步成果。‎ ‎29.(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 年)12 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 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 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 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 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 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 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 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 4 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 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30.(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 岁时读到一篇介绍物理学家赫兹做的电磁震荡实验的文章,受其启发,开 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 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的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 2.7 公里。‎ ‎1896 年,马可尼来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 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 3 年,马 可尼率先将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信号传送。1902 年,加拿大政府拨出 1.6 万英镑,资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与加拿大洲际无线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邀请马可尼主持建造 无线电发射台。1903 年春,用无线电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即可见报。随后,德 国、比利时、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上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 成为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与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 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事业,沟通军事与外交信息。在朝廷支持下,1877 年,直隶总 ‎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 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又开设电报学 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由此开始。1881 年 11 月,随着津沪电报线的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 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 到云南蒙自,保定经太原至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通信干线。至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前,除西 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中国大部分省份及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尼式无线电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电讯事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B ‎6.D ‎7.A ‎8.B ‎9.C ‎10.C ‎11.C ‎12.B ‎13.C ‎14.D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C ‎22.D ‎23.C ‎24.B ‎25.A ‎26.(1)备荒赈灾,安定民心;平抑粮价,调控市场;供养军队,备战应战。‎ ‎(2)有助于防止因官员渎职而导致的仓储管理问题和混乱;有助于仓储制度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效率;重视仓储法律的制定,对后世以法治仓产生深远影响。‎ ‎27.(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入超的现象大为改善。‎ ‎  (2)辛亥革命的影响;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市场需求的刺激。‎ ‎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加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说明力量较弱的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立即萎缩和萧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抵挡不住列强的经济渗透。‎ ‎28.(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同意。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不同意。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分化;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 ‎29.(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缓和紧张局势;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 立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30.(1)原因:电磁学理论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英、美、加拿大等国政府的支持与推广;专利制度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新式通讯工具存在强烈需求;马可尼本人的不懈努力;无线电通讯技术自身的便利性。‎ ‎(2)影响: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加快信息流通,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密切世界各地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3)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沟通军事与外交信息的需要;电报学堂的开设,培养大批人才;政府的支持;开明官员的推动;电报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巨大优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