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奉新一中2018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 2017.5.1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 ‎1.王家范的《中国历史通论》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制……”这里,谈到了西周政治的一大特点,即 A.天子并不掌握实权 B.地方拥有自治权力 C.贵族权力超越天子 D.中央实现绝对集权 ‎2.古代中国的牌坊多建于祠堂前或村口,起着教化族人、警示来者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国 A.重视文化修养 B.宣扬安土重迁 ‎ C.宗族观念浓厚 D.崇尚高官厚禄 ‎3.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社会分工明确 B.封建等级森严 ‎ C.中央集权确立 D.政权借助族权 ‎4. 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5.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倾,少者三十倾;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脾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这种均田制度 A.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对地主官僚有利 D.抑制了土地兼并 ‎6.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 ‎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7.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 A.能够谏正皇帝的过失 B.职广位重,监察百官 C.逐步取代宰相地位 D.能够杜绝官场腐败 ‎8.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B.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C.认识到家事国事同等重要 D.注意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 ‎9.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南阳水师竞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当北洋水师抗击日本海军之时,南洋水师竟保持“中立”这表明 ‎ A.清政府没有统一的海军管理机构 B. 地方割据势力自保意识严重 C.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洋务运动领导人各自为战 ‎ ‎10.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A.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酌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11.有学者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 ‎12.《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A.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 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13.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 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C.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14.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娟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其目的主要是 A.维护革命成果 B.扫除封建专制 ‎ C.改革风俗习惯 D.祛除封建陋习 ‎15. 在雅典,富裕公民必须履行广泛的公益捐献义务,如负责装备战舰,负责与祭祀、举办节日庆典有关的各项活动,同时又将其剥削所得的一部分拿出来,供公民中的贫穷阶层分享。这深刻揭示了 A.财富分享推动了雅典社会进步 B.集体意识是城邦政治的重要保证 C.公民的贫富分化造成城邦分裂 D.富裕公民的捐献增强公民内部团结 ‎ 16.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17.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18.美国建国之父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表明他 A.主张扩大州政府的自冶权 B.认同权力制衡的立宪原则 C.肯定邦联制存在的合理性 D.警惕民主形成多数人暴政 ‎19. 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了许多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增长。在一个地方,1689年8磅6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这个席位却花了900磅。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 B.议会权力得到增强 C. 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D. 议会为贵族所控制 ‎20.某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C.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 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22. 蒋介石曾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以上言论 ‎ A.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B.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 ‎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23.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24.与《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推动了政治协商制度发展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提出民族区域自治 ‎25.联合国第26届大会10月25日晚(纽约时间)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131个成员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提案。35票反对票中,除了美,日,澳大利亚外,32票为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主要强调了 A.美国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失败 ‎ B.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 C.恢复合法权利来之不易 D.亚非拉美国家是反对恢复合法席位的主导力量 ‎26.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其中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指 A.放弃冷战思维实行缓和战略 B.竞争重心从军事转向经济 C.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D.多极化趋势下的战略收缩 ‎27.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作者认为 A.欧洲一体化深度和广度会有一定的限度 B.欧洲一体化进程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挫折 C.欧盟成员国一体化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D.欧洲一体化必须把政治一体化排除在外 ‎28.“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马克思意在赞赏巴黎公社 A.取消高级官员的高薪制 B.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 C.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罢免权 D.加强法治的措施 ‎29.二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随后,大多数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又加入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英联邦。联邦内各成员国主权平等、经济互惠。其加入英联邦的动因是 A. 加强联邦的内娜团结 B.谋求自身稳定与发展 C. 应对超级大国的戚胁 D. 从应区城合作的趋势 ‎ ‎30.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A.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II卷 ‎31.(18分)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环球时报》(2003年10月30日)‎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 ‎ ‎——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 材料三: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英国人有关是否退出欧盟的争论自1973年英国加入欧盟(当时称欧共体)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被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英国首相卡梅伦2016年3月20日宣布,英国将于6月23日举行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投,以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盟内。结果是脱欧。 ——整理自人民网—《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人欧洲共同体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的主要因素。(8分)‎ ‎32.(14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 材料一:‎ 上图是发现于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中佛塔上的壁画(局部),该画成于2—4世纪,名为“有翼天使”。“有翼天使”那圆圆的灵活有神的眼睛,鼻子修长、鼻头略有钩状,光头上留有发髻而非毛桃形,身着浅圆领套头衣衫的形貌,以及光与影和凹凸法造成的立体效果等等,都体现了鲜明的希腊式犍陀罗艺术风格。‎ 材料二: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材料三:李鸿章晚年总结外交经验时说:“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仍望我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调遣,尤恐或伤人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1928年,蒋介石指出:“应以和平方法与不妥协之精神与缔约各国分别进行缔结新约的谈判,如缔约各国拒绝谈判或谈判无结果时,即依据国际公认的习惯,本情势变迁之理由,单方面宣告废约。”‎ ‎1949年,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1990年,邓小平指出:“尽管东欧、苏联出了问题,尽管西方七国制裁我们,我们坚持一个方针:同苏联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这一方针,一天都没有动摇过。”‎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有翼天使”出现的条件。(2分)‎ ‎(2)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欧洲人认为美国的建立“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2分)‎ ‎(3)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出发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3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年1月5日,美国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对古巴进行制裁,试图扼杀年轻的古巴共和国,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转向苏联寻求援助。‎ ‎1962年7月,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 ‎10月14日,两架美国U﹣2飞机古巴上空,发现了苏联导弹的部署情况。‎ ‎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对苏发出战争威胁。同时,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声明:“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下达命令拆除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随着这一句话的播出,这场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信中没有再提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 ‎11月20日,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至此加勒比海又平静了下来。‎ ‎﹣﹣摘编自《肯尼迪对决赫鲁晓夫﹣﹣古巴导弹危机始末》‎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围绕着冷战时期美、苏关系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奉新一中2018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D B C D B A C D B A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B A B A B C C D A C B D ‎31.(18分)(1)共同:通过联合形成一支独立于美、苏的力量。‎ 法:重新恢复大国地位;‎ 西德: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承认,摆脱战败国地位。(6分)。‎ ‎(2)联合后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国际地位下降。(4分)‎ ‎(3) “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英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任意四点,总分不超过8分)‎ ‎32.(1)条件: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的传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2分)‎ ‎(2)说明:美国《独立宣言》以宣言的形式肯定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和人民有革命权利等学说。美国1787年宪法又将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学说转化为政治实践。(2分)‎ ‎(3)出发点:争取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利益。(2分)‎ 分析:晚清时期,列强侵略,国力渐弱,李鸿章力图通过维持与列强的友好关系,来保全国家利益;(2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实现民族独立,蒋介石政府致力于修约、收回利权;(2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毛泽东力主独立自主,摆脱帝国主义旧势力的干扰;(2分)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经济,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邓小平主张同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搞好关系。(2分)‎ ‎33.观点:冷战﹣﹣对抗与缓和并存 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说明,美苏因国家利益(或意识形态)等原因,难免发生激烈对抗;对抗中甚至不惜动用核武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导弹危机的化解说明,双方不愿真正爆发大战,紧急关头,化险为夷,使关系缓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