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2。‎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 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B.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C. 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D. 生产资料投入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注重农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措施,均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收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来获取较高的收成,排除D项。‎ ‎【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包括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农田灌溉、土壤环境、注重农时等多方面的措施。‎ ‎2.下图是1957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百福村南出土的战国时期器物。两面刻铭:正面为“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背面为“上郡武库”。该器物 A. 属于民营手工业品 B. 在市场上流通较广 C. 由官营手工业制造 D. 由个体生产者锻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战国时期器物……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上郡武库”反映了该产品由战国时期官府管理生产,故C正确;民营手工业品由私人经营,产品面向市场,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该产品由个体生产者锻造,故D排除。‎ ‎3.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 保证产品质量 B. 严格制作程序 C. 强化市场垄断 D. 注重技术传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官营手工业技工学校专门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并且规定了,技术传授的时间阶段,一切都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结合手工业发展特征,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是不计生产成本,主要是满足政府的消费需求,所以提高产品的技术产量应该是政府重要的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手工业生产的工序,只是体现出手工业技术,要经过培训和学习,排除B;材料体现出手工业技术,要经过培训和学习,无法体现“市场垄断”,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特别注重技术的培训,没有体现出对新技术的传承,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 ‎4.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 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 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极大地解放了轮班匠人身束缚,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故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衰落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纳银是白银广泛使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市民阶层兴起与商业都市发展有关,故C项错误。‎ ‎【点睛】“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是解题的关键。‎ ‎5.据记载,宋东京(开封)已是“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这一记载可以说明 A. 北宋人口规模较大 B. 东京盛行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 C. 政府对娱乐业重视 D. 坊市合一与城市商业相互促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得知,当时的东京有些幽静的小巷里存在着大量的酒馆,歌楼,可见当时做生意不再是有专门的市,而是市坊分开,打破了时空界限,市坊合一与城市商业相互促进发展,故答案为D。材料表面上显示东京人口多,但是不是主旨,故排除A。材料显示的做生意的地方多,没有显现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职能,排除C。‎ ‎【点睛】宋以前的城市长期实行“坊市制”,将坊与市分隔开来。坊是城市居民生活区和行政管理单位,市是交易场所。市场管理极为严格,交易时间受到限制,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唐末五代战乱,打破了旧的坊市分隔的城市格局,突破了交易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商店与作坊临街而立,坊与市合为一体,标志着近代城市的雏形已出现。‎ ‎6.在一次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这直接反映了 A. 地圆学理论尚不完备 B. 开辟新航路阻力很大 C. 哥伦布并无实际能力 D. 西班牙政府封建保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哥伦布在宣传“地圆学说”问题上遇到了阻力和尴尬,这直接说明“地圆学说”还不够成熟,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的西班牙审查委员会质疑的是“地圆学说”,并不直接反映阻挠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哥伦布本人能力大小,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西班牙政府的封建保守,排除。‎ ‎7.下面是1660年前后欧洲航行于远东的船只数量的情况统计图(单位:艘)。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B. 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确立 C. 荷兰的世界地位一落千丈 D. 英国在远东具有商业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英国航行于远东的船只数量最多,可见其在远东具有商业优势,故D项正确;此时还没有工业革命,排除A项;B项是18世纪60年代,排除;荷兰此时是海上马车夫,实力强大,排除C。‎ ‎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反映的历史情景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可耻的鸦片贸易 C. 对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屠杀 D. 罪恶的奴隶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第一批黑人从非洲被运到海地,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再根据材料信息“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可知,指的是奴隶贸易。故答案为D项。A项,开辟新航路与“卖给另一个奴隶主”不符,排除;B项,鸦片贸易与“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符,排除;C项,对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屠杀属于对当地居民的种族灭绝政策,与材料中“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不符,排除。‎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这种种发展的结果,英国到1800年时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更明确地说,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对英国的影响 B. 殖民地对煤的需求急剧增加 C. 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 D. 钢铁工业成为英国支柱产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蒸汽机是以煤为原料的动力机器,由于蒸汽机在工业领域的大力推广,对煤的需求激增,故C项正确。A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18—19世纪殖民地工业化水平很低,对煤的需求并不大,排除;D项,钢铁工业成为支柱产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 ‎10.有学者指出:“晚清经商成了时髦,……虽然在公开的宣言中,商人只将自己从‘士农工商’提升到‘士商农工’,位列第二,但实质上他们早已自以为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该学者旨在说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 B. 封建自然经济彻底消亡 C. 近代商业成为经济主体 D. 传统经济结构遭受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商人集团力量增强,传统经济结构面临严重冲击,故D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受到列强控制难以“独立发展”,A项错误;晚清自然经济不断瓦解,但其整体力量依然强大,并未“彻底消亡”,B项错误;农业始终是晚清社会经济的主体,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晚清经商成了时髦”“他们早已自以为时代的中心而雄视天下了”,联系所学近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11.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故答案为B项。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不是蔗糖逐渐普及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欧洲人口增长会导致对蔗糖的需求增加,提高蔗糖价格,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掠夺与扩张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据此确定本题答案。‎ ‎12.“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A. 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 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客观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商埠之所以能够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一个很大的原因便在于西方市政的管理经验及西方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材料“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强调应当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应当辩证的看待,而非夸大西方扩张的作用,故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指出了西方扩张的作用,但没有与其他因素的比较,没有体现“各种变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着重阐述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并未涉及中国近代化城市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故C选项错误。‎ ‎13.美国商品涌进了中国的各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甚至在农村集市上也可见到美国货。上海的永安、新新、先施等大公司,美货占其全部货物的80%。1946年,在天津市场上美货所占比重是59.16%。这种状况 A. 激化了列强在中国的竞争 B. 直接导致中国的货币贬值 C. 使中国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D. 强化了中美战时同盟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向中国倾销大量商品,甚至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这是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C项。抗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及日本基本无力和美国抗衡,排除A项;当时直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的是国民政府政策,排除B项;当时二战已经结束,中美虽然还属于反法西斯同盟,但已不是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项。‎ ‎【点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14.《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土地改革的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私营企业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直接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故A正确;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时,私营企业早已消亡,故B错误;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不够准确,故C错误;土地改革进行的时间是1950年,时间与题目不符,故D错误。‎ ‎【点睛】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5.下表为1949—1956年国民收入构成表(单位:%)。据下表可知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49年 ‎68.4‎ ‎12.6‎ ‎0.3‎ ‎3.3‎ ‎15.4‎ ‎1952年 ‎57.7‎ ‎19.5‎ ‎3.6‎ ‎4.3‎ ‎14.9‎ ‎1956年 ‎49.8‎ ‎24‎ ‎6.2‎ ‎4.2‎ ‎15.8‎ A. 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 B. 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改善 C. 经济部门比重基本平衡 D. 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 表中数据显示,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有所下降,其余各行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均有所上升,由此可知,经历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故选D。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是在中国近代,排除A;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仍占据主导地位,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排除B;由表可知,经济部门的比重还不平衡,排除C。‎ ‎16.下图为1960年的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B. 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业进步 C. 农业发展滞后影响经济发展 D. 国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60年”“农业是基础,各行各业都来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制度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大跃进强调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故D项错误。‎ ‎【点睛】“1960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17.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A. 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B. 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C. 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D.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说明,互联网思维将从科技、经济和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深刻全面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故答案为C项。A项,该项表述夸大了互联网的影响,材料仅能说明互联网思维将在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传统产业“没有互联网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排除;D项,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显错误,排除。‎ ‎18.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A. 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 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 C. 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 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学者主要是否定私有制经济发展,强调公有制经济,国家计划经济,与材料不符合,A选项排除;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是符合历史史实的,B选项排除。‎ ‎19.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心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 积极发展“知识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积极发展“知识经济”。故答案为D项;A项时间是1933-1973年,排除;B项时间是1933年之前,排除;C项时间是1945-1973年,排除。‎ ‎2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农民们的不满,出现了不愿种粮或尽可能少种粮、故意缩减耕地等不合作行为,苏俄农业急剧萎缩,1920年的谷物总产量比战前减少了一半,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该现象从根本上影响了 A. 俄国农业生产的恢复 B. 打败国内外反动势力 C. 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D. 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俄国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这种不满会影响农民阶级对社会主义政权的信任,从而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由此造成的经济下滑则危害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这都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故C项正确。余粮征集制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及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最终影响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故排除AD两项。B项,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和军事斗争的胜利,排除。‎ ‎21.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 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B. 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C. 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 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故B正确;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正确地分析了50年代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非维护斯大林体制,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故C错误;并非赫鲁晓夫的认识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联系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 ‎22.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A. 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 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 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D. 美国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反映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材料均大幅度超过美国,并且国民生产总值大规模上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勃列日涅夫于1964-1982年在位,其在位期间苏联改革的重点在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因此当时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很大发展,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这也是使得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是外部因素,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才在美国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3.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 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 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D. 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贷款,材料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对贷款的需求增加,故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故B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成立,时间不符合,故D排除。‎ ‎24.下图是2005年描述欧盟的政治漫画《给还是不给》,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欧洲东西部处于冷战状态 B. 东欧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 C. 区域差异影响一体化进程 D. 欧盟内部市场已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漫画信息可知,欧盟内部的西欧经济实力强大,而东欧经济实力弱小,西欧在犹豫是不是给予东欧援助,这说明欧盟内部的区域差异已经影响到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冷战状态在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漫画信息无法体现出东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故B项错误;材料和欧盟内部市场已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理解漫画寓意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漫画信息是“欧盟内部的西欧经济实力强大,而东欧经济实力弱小,西欧在犹豫是不是给予东欧援助”,这体现的寓意是欧盟内部的差异不利于一体化的进程。‎ ‎25.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经济全球化 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中不利于经济平衡,故D正确;A和C只是材料反映一个方面信息,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的信息,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 ‎——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拉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三 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农业革命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认识。‎ ‎【答案】(1)表现: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 ‎(2)主要差异:土地经营: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中国小农经济,个体分散经营为主;‎ 生产关系:英国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资本主义农场);中国是封建的租佃关系为主;‎ 历史作用:英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 ‎(3)认识:技术革新;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市场意识;经营管理。‎ ‎【解析】‎ ‎【详解】(1)表现:从材料“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得出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从材料“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得出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从材料“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得出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 ‎(2)差异:土地经营:从材料二“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得出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联系所学中国是小农经济,个体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关系:从材料“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可知当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农场,规模化经营,而中国是封建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历史作用:从材料“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可知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则一直是封建模式,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 ‎(3)认识: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和机械运用等认识,联系材料三“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将中国的情况加以对比,可以从学习别国先进的技术,从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加强各种优化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市场意识,经营管理等理念分析。‎ ‎27.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 ‎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答案】(1)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 ‎(2)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 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 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4)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若言之有理,同样给分)‎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的信息可知是过度消费;依据材料一“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的信息可知是追逐时髦;依据材料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的信息可知是违礼逾制。‎ ‎(2)原因:依据材料二“民国元年”“1912至1919‎ 年间”的时间信息和所学从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以及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回答。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二“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的信息可知是民国政府的推动;依据材料二“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的信息可知是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依据材料二“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的信息可知是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的观点人选一个,然后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比如移植性指:可以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信息从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回答。变异性;结合所学从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分析作答;传承性:依据所学从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角度回答。‎ ‎(4)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习俗的变化实质、习俗的变迁的因素以及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等思考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纽约只有300多年的历史。1626年,荷兰人以价值约24美元的小物件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辟为贸易站,称之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荷战争结束后,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占领了这块地方,改称纽约。独立战争期间,纽约是乔治·华盛顿的司令部所在地和他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地方,也是当时美国的临时首都。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通航,以后又兴建了铁路,沟通了纽约同中西部的联系。到19世纪中叶,纽约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国际大都会。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的股市暴跌,全球经济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纽约市成了主导世界的城市,华尔街是美国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根据李三虎《纽约与广州:一种城市变迁历史透视》等整理 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从纽约的历史变迁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世界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评分标准:①提取的信息和反映的历史现象:提取的信息和历史现象有关联,历史现象属于这一时代;仅有提取的信息或指出历史现象;信息、历史现象与材料无关或错误。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比较完整准确;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缺少,表述不准确。③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评价全面合理;评价比较全面合理;评价不合理。‎ 示例:信息: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的股市暴跌。‎ 历史现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概述和评价: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经济危机发生。这场危机最早发生于美国,迅速波及世界,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为了转嫁危机,德国、日本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英、美等国则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维护了现有的民主制度,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9年10月24日,组约华尔街的股市暴跌,全球经济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可以提取历史信息: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的股市暴跌。据此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概述和评价环节,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好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表现及其影响,可以得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经济危机发生。这场危机最早发生于美国,迅速波及世界,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为了转嫁危机,德国、日本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英、美等国则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维护了现有的民主制度,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