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35讲 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35讲 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学案

第35讲 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纲要求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毛泽东思想。‎ ‎4.邓小平理论。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标提示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3.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4.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5.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四 邓小平理论 ‎ [巧学妙用]‎ ‎1.图示解史——孙中山三民主义 ‎2.图示解史——新旧三民主义内涵 ‎3.易误辨析——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奋斗目标,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大政策”是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 ‎4.易错辨析——“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的要求。‎ ‎5.图示解史——毛泽东思想的特点、阶段和内涵 ‎6.易误辨析——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 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概念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8.图示解史——新时期理论探索中的“一大转折”“三大理论”‎ 考法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考题1】 (2017·湖南岳阳调研)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 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答案 D ‎『』 关注选择题中的“这”,“这”是对材料的整体解读,避免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就存在民本思想,但没有民主制度,所以要建立民国就必须学习欧美的民主制度。材料隐含的意思是孙中山已经汲取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本题选D项。‎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社会价值 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完全突破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与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的民本思想并不包含对普通民众个体价值与权利的尊重,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是人民所共有的,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 ‎,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的。孙中山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基础,“基础巩固,民国才能巩固”。‎ 考法2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考题2】 (2016·山西太原模拟)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称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答案 C ‎『』 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张,更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 考法3 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及影响 史料一 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史料二 ‎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这段日子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它将永远记载在深圳建设的史册上永远记忆在深圳人民的心坎里。‎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 ‎『』 ‎ ‎1.史料一论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步骤。据史料回答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并指出为实现这一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到的正确道路及结果。‎ 提示 任务: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 ‎2.史料二叙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在深圳考察前后谈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析邓小平谈话的主要意义。‎ 提示 主要内容: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评价衡量工作的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主要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发展。,『』 本题属于具体史实的考查。此类设问的主要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等等。解答该类设问的具体思路:据史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解决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如第一问,第一小问据史料“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抓住“正确道路”结合教史内容回答;第三小问要抓住“结果”即史料中“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二问,第一小问扣住“1992年”“深圳”“邓小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据史料中“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答案。‎ ‎『』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点及成熟的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 ‎①“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③“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考法4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史料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中,萌发最早、成就较大的是民族主义……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归结到一点,用当时流行的说法,叫做“革命排满”,其实,排满的政见,不独孙中山有,其他蓄反清之志的人也都有。关于对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的评价,史学界主要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首先要归功于孙中山的饱含民主革命精神的民族主义;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孙中山等人的阶级局限,其提出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存在缺陷,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 ‎——据张正明等《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整理 ‎『』 ‎ 阅读论述了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的评价。关于对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的评价,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 提示 侧重①:民族主义的提出,把反对清王朝统治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侧重②: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主义没有同明确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封建主义的要求结合起来,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 本题为开放题目,如果侧重一,则主要从三民主义的积极性的角度考虑和回答,如把反对清王朝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统一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如果侧重二,则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角度分析,如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主义没有同明确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封建主义的要求结合起来,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                   ‎ ‎1.(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解析 刘邦代表的是封建君主,奉行的是君主专制;孙中山代表的是近代资产阶级,主张的是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A;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题干材料的历史变迁,排除D。‎ 答案 B ‎2.(2015·北京文综,1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解析 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历史人物应为毛泽东。依据毛泽东重大革命活动和撰写的理论文章可知目录空缺部分发生的时间界定在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到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符合这一时序的内容只有1945年8月到10月的重庆谈判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 D ‎3.(2015·四川文综,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解析 材料主旨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获赞誉,但也有违反中央精神和毛泽东思想的批评,说明当时“左”倾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思想亟待解放,故B项正确;说明当时“左”的思想在社会上仍占据主导,并没有实现社会舆论的“百花齐放”,故A项错误;“安排‘后事’”“坐牢”说明“左”倾思想仍然存在,“两个凡是”影响很大,D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 B ‎4.(2014·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 材料表明,毛泽东肯定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希望中共能够借鉴,A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于抗战胜利前夕,而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并且社会主义改造与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相悖,B项错误。毛泽东的话意在强调抗战胜利后应继续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未体现。‎ 答案 C ‎5.(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完全曲解了孙中山的意图;D项表述本身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 C ‎                   ‎ 一、选择题 ‎1.(2017·湖南永州模拟)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解析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但尚未达到“让民顶天立地”,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反对帝制,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与“以民道代天道”“有民无天”相符,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与“以民道代天道”“有民无天”不尽相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传播在后,与“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吉林辽源、四平五校联考)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解析 材料认为各省应该有内政的完全自由,但是涉及国家范围内的事务需要有中央政府管理,这是美国的分权制衡思想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6·新疆昌吉、哈密、吐鲁番联考)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解析 孙中山是革命活动家,材料中“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表明了其现实追求,而非仅仅充满了理想主义,故A项错误;第二国际主张社会主义,材料中“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印记仍在,与材料中“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7·江西九江模拟)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 十五、企业之有独占性质者及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铁路航道等,当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宣言》‎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扶助农工、节制资本”,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2016·广西梧洲质量检测)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解析 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民权思想,故B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作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达到实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重庆模拟)1911年春,毛泽东阅读《新民丛报》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今日之中国,应像英日等国一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 法令由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这表明,毛泽东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  )‎ A.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B.人民民主专政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D.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 毛泽东提出“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故A项正确;毛泽东主张保留君主制,与人民民主专政不符合,故B项错误;毛泽东主张保留君主制,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不符合,故C项错误;毛泽东提出实行宪政,“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因此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6·河北名校俱乐部模拟)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的退却”“向农村的进攻”可以得知,考查的是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工农武装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是苏俄的模式,毛主席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武装斗争,故C项错误;红军长征是在1934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6·四川成都诊断)‎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中央的信中说:“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据此可知(  )‎ A.该信件应写于湘赣边秋收起义以后 B.该信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 D.毛泽东的主张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解析 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阐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且该思想此时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据材料“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可知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6·陕西渭南模拟)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  )‎ 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 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 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 毛泽东反对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毛泽东的主张,与屈从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也借鉴了苏联的革命经验,没有完全否定,故C项错误;“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要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山东日照模拟)‎1977年7月30日,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出现在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日本共同社报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这反映了国人怎样的愿望(  )‎ A.结束动乱局面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拨乱反正 D.推进改革开放 解析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文革”的动乱局面在1976年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但当时的国家领导集体没有摆脱“文革”时期“左”倾思想的束缚,‎ 提出“两个凡是”方针,“文革”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当时的国人不仅希望恢复经济,更期望否定“文革”错误,全面拨乱反正,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故B项错误;实现拨乱反正与当时国人的期望一致,故C项正确;推进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贵州贵阳模拟)《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解析 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不能体现对内改革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对华投资”“购买技术”“获得经验”能体现中国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市场逐步发育”“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故B项正确;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的问题,而非对外开放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6·湖南岳阳质量检测)“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解析 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在1985年,故A项错误;1979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7·福建三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国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归纳为西方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根据材料一“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归纳为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知识分子的宣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归纳为排满兴汉,根据材料二“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归纳为五族共和,根据材料二“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归纳为中华民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归纳为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二“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归纳为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根据材料二“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归纳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第(3)问,根据材料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归纳为促进国共合作;根据材料三“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归纳为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根据材料三“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归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三“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答案 (1)原因:西方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宣传;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历程: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核心: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 ‎(3)作用: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14.(2017·湖北襄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问题与主义”之争虽为时不长,但反映出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的动态,特别是反映出了各种流派混杂难分、阵线混淆的重要特征。当时各界都在关注“社会”的革命或改良是时代的共同点。‎ 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的性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现实政治等原因的影响被扭曲了,……。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如何使主义、理论与实际更为紧密地结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胡适与李大钊共同开创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史。‎ 归纳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解析 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可知“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第二小问评价,该观点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并离开了历史大背景,无视这场争论的实际,因而是非科学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胡适仍然是主张渐进改良道路的,不能否认在论证中他以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近代中国要不要革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争论,是涉及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走向的根本分歧。‎ 答案 观点:所谓的“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 评价:该观点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并离开了历史大背景,无视这场争论的实际,因而是非科学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胡适仍然是主张渐进改良道路的,不能否认在论证中他以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近代中国要不要革命,‎ 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争论,是涉及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走向的根本分歧。‎ 高考探究课(十三)‎ 视角1 历史趋势——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考题1】 (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 答案 C 视角2 主流思想——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后来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题2】 (2014·课标全国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选C项。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据题意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3 社会热点——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挑战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相对于传统观念是巨大的突破和挑战。‎ ‎【考题3】 (2016·课标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 “禁止具有维新思想的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D ‎1.陈旭麓谈“中体西用”‎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解读】作者指出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由于当时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保守派势力强大,洋务派遇到较大的阻力,要想发展洋务,学习西方,必须讲究策略,所以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这样,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 ‎2.萧公权评价康有为思想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究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 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解读】本段材料叙述了史学家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的认识过程。(1)先前由于掌握的史料比较少,萧公权对康有为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正确。认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只是其保皇的一种手段,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假维新。(2)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有为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改变了对康有为的认识。认为“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即由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 ‎3.林存光谈新文化运动对孔子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解读】本段材料旨在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及成因。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主张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伟人孔子与孔教的态度,是正确的评价。‎ ‎4.费正清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实际上,这个特征(指坚持政治精英的坚强领导)是“群众路线”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常常被浪漫化和感情化,用以象征允许人民自我解放,并自发地管理他们自己。……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群众路线”这个思想确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领导方法上的一个真实而重要的方面,这种理论和方法是以党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江西时期,就已开始非常重视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其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假如没有这样的联系,脆弱的根据地就难以生存。‎ ‎【解读】费正清认为:(1)“群众路线”这个思想确实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领导方法上的一个真实而重要的方面。“在江西时期”即在“工农武装割据”‎ 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使根据地得以生存。(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是应当否定的。说它“常常被浪漫化和感情化”,其实就是指其本质已发生变化。此时期毛泽东及其意识主导了群众,他实际上是否定了这一时期的“群众路线”。费正清是美国史学家,他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立场问题和主观色彩。‎ ‎5.新加坡《联合早报》对邓小平的评价 邓小平曾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改革进程对世界经济发展、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1978年主持中国大局之初,邓小平就已高瞻远瞩地指出,当今世界面临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维护一个适合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和平环境,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与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了良好关系,并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共享经济繁荣机会,在维持亚太地区和平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解读】材料指出了邓小平对推动中国改革进程,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腾飞的重要领袖。这种观点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了邓小平个人及其理论的贡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