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说明( )‎ ‎  A.西周盛行分封制 B.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 C.荀子是儒家代表 D.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扩大疆域 ‎2.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鼎”被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吗? ( )‎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 ‎ C.春秋时期 D. 秦汉时期 ‎3.中国古代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代替。下列各项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  A.汉文帝时改“姮娥”为“嫦娥”‎ ‎  B.东汉初曾改“秀才”为“茂才”‎ ‎  C.唐太宗时改“民部”为“户部”‎ ‎  D.明建立初改“大都”为“北平”‎ ‎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 B.出现了造纸厂 ‎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产生了邮递业 ‎5.《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  A.颁布“推恩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废分封,行县制 - 9 -‎ ‎6.下图(图三)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这反映了( )‎ 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 B.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 C.服饰和礼仪是—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 ‎ D.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7.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8.明代吴沈等人编的《皇明千家姓》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百家姓》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百家姓》编者所处的朝代应是(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后金 ‎9.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10.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描述了这样一种官职:“直到封建社会晚期才出现,品级不高,但是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决断……”据此,你可以判断出该官职是( )‎ ‎  A.节度使 B.内阁大臣 C.大学士 D.军机大臣 ‎11.《朱子语类》云:“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本朝”这些措施实施的消极影响是( )‎ A.皇帝得以大全总揽,中央集权加强 ‎ B.导致地方严重的“积贫积弱”‎ - 9 -‎ C.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 ‎ D.不利于各行省之间密切交流 ‎12.元朝时期,哪些地方受中央直接管理( )‎ ‎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已经演化为畸形的八股取士,具体负责这一事宜的是( )  ‎ A.内阁 B.礼部 C.吏部 D.工部 ‎1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5.按照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16.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7.《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长官      D.谏臣 ‎18.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日趋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19.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 ‎ - 9 -‎ ‎ A.近代国家思想   B.屈辱外交思想    ‎ 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 ‎20.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21.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22.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是:( )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作出正确的认识 ‎ ‎ ②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 ‎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 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 ‎ 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③促进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  ‎ ‎ ④促进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谓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 ) ‎ - 9 -‎ ‎ A.将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5.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幼。”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2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7.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28.《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 - 9 -‎ ‎ C.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29.《八路军军歌》中唱道:“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其中“慷慨悲歌奔战场”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沦陷区进行抗日    ‎ B.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C.从长征途中奔赴抗战前线    ‎ D.开辟抗日根据地,把敌后变成抗日前线 3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下列史实能为这一论断提供佐证的是( )‎ ‎①驻守淞沪的19路军抵抗日本侵略者 ‎ ‎②中国远征军在滇西、缅北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 ‎③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 ‎④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美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二、 材料解析题(共两小题,31题24分,32题16分)‎ ‎31.(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 ‎ 材料二  ‎ - 9 -‎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 ‎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6分)‎ ‎ ‎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6分)‎ ‎32.(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由是文治兴焉。”‎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摘编自《元史》‎ 材料二 “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说明“汉法”的含义,并分析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7分) ‎ - 9 -‎ ‎‎ - 9 -‎ 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BBDCA 6---10.BCBAD 11----15.BDBCA ‎ ‎16----20.BADCB 21----25.BDBDC 26----30.ABADC ‎31、(24分)(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2分)。‎ 以天朝上国自居(2分)。‎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分)。‎ ‎(2)屈辱的服从地位(2分)。‎ ‎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3)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2分)。‎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4分)。‎ ‎(4)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6分)。‎ ‎32【答案】(16分)‎ ‎(1)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任用汉人做官;‎ 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理论。(共3点,9分)‎ ‎(2)汉法是指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分)‎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不同发展水平的文明之争(即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之争或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4分)‎ - 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