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金乡卫城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3分,共90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曲辕犁的推广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高转筒车的出现 2.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3.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落属国贡品 D. 官营手工业 4.如图所示的工具,王帧在《农书》说明:“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这一工具的运用使得( ) A. 农业生产力极大提 B. 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 C. 冶金业得到迅速 D. 使用灌钢法炼钢成为可能 5.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 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 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6.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素胚的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歌中所涉及的这种瓷器质量最好的应该出自( ) A. 宋代景德镇的官窑 B. 宋代景德镇的民窑 C. 明代景德镇的民窑 D. 明代景德镇的官窑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 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 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8. 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 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9.《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 A.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 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 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10.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人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 B. 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 C. 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1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一直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 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C. 民族资本主义缺乏竞争力 D.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3.“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14.1931年10月5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 ) A. 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 B. 广告体现商人爱国情感 C. 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 D. 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 15.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 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 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 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16.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引起很多人反对。其理由是“男女同厂房作工,有伤风化……高烟囱有伤风水”。据此可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 A. 列强侵夺 B. 技术薄弱 C. 思想守旧 D. 资本缺乏 17.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暹罗(今泰国)经商时,“见该处丝厂用法国式之器械制丝,产品精良,羡慕之余,思欲仿效”。 1873年,他回国创办了 A. 发昌机器厂 B. 继昌隆缫丝厂 C. 大生纱厂 D. 保兴面粉厂 18.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 ( ) A.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 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9.“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20.某城市既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又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还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座城市是( ) A. 长沙 B. 广州 C. 南京 D. 武汉 21.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 中共八大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22..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3..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 经济特区的建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 24.曾经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 粮票,在完成了自己三十八年的神圣使命后,于 1993 年“光荣退休”。这反映了( ) A.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共识 D. 粮票已被新货币取代 25.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 调整工业布局 B. 实行政企分开 C. 增强企业活力 D. 鼓励租赁经营 26.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反映了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 C.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7.下列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④“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④① 28.有学者在研究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国曾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29.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反映了( ) 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B. 妇女地位提高 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30.中国经济在1840年之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 A. 贸易是否有自主权 B. 贸易是否对等 C. 国家是否独立 D. 贸易是否有利我国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31.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材料一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财富,生动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1 图2 材料二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 材料四①全国农业总产值 1979~1984年增长455.40%。②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③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1) 材料一中图1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两幅图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分) (2)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的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4)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当时农村实行的主要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金乡卫城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每题3分,共90分。 1. A 2. C 3. D 4. C 5. C 6. D 7. C 8. C 9. C 10. D 11. A 12. A 13. C 14. B 15. D 16. C 17. B 18. D 19. B 20. B 21. B 22. A 23. B 24. A 25. C 26. B 27. C 28. D 29. A 30. C 31. (1)铁犁牛耕;(1);“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分) (2)处于困境。(1分)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1分) (3)政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1分) (4)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积极作用: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