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专题十七 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 主题定位 : (1) 经济全球化 , 是全球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 , 它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全球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 : 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 二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 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2)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与此同时 ,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 , 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 , 需要各国携手解决。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第25讲 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 1. 概念 : 2. 历程 : 3. 实质 : 二、逆全球化 1. 表现 : 2. 原因 : 3. 危害 : 三、经济区域集团化 1. 概念 : 2. 原因 : 整体认知 4. 影响 : 5. 评价 : 6. 应对 : 3. 表现 : 4. 原因 : 局部认知 一、经济全球化 1. 概念 : 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 全球联系 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 全球规模的基础 上 发展 及 全球意识 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 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 压缩 和视全球为一个 整体 。 2. 历程 : (1) 起步与发展 : ① 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 伴随着早期殖民扩张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经过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新航路开辟 两次工业革命 (2) 体系化、制度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美国凭借世界第一强国的实力 , 推动建立了 。这三大机构共同构成了世界金融、投资和贸易的三大支柱 , 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 迅猛发展 :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 的推动 ; 迅猛发展 ; 以 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 1995 年, WTO 正式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第三次科技革命 跨国公司 互联网、人工智能 3. 实质 : 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 评价 : 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 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使世界面临大规模动荡的危险; ; ; 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 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 ; 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 加剧了全球内 的冲突 ; 国家主权受到冲击; 传染病、粮食短缺等问题严重。 6. 应对 : 积极融入 , 趋利避害 ;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发达国家主导下 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文明与价值观 二、逆全球化 1. 表现 : (1) 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 , 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2) 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 , 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 美国 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去全球化趋势明显。 (3) 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 , 国家干预和管制极端化。 (4) 主要大国回归 , 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意愿减退。 国家主义立场 2. 原因 : (1) 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这是逆全球化的内在根源 , 突出表现为公共政策减效失灵 , 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活力和创新不足。 (2) 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 (3) 国家间发展更不平衡。 (4) 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 3. 危害 : 一是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二是影响全球资源分配。三是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四是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五是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 三、经济区域集团化 1. 概念 : 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 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或地区建立经贸合作组织 , 通过契约或协定 , 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 , 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 , 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化的一体化经济区。 2. 原因 : (1)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 , (2)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 , 3) 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加剧 , (4)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5) 冷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3. 表现 : (1) 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2) 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3) 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4) 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官方论坛和磋商机构。 1993 欧洲联盟 1994 北美自贸区 1967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89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 影响 : (1) 积极影响 : 有利于促进区域及世界经济的增长 ; 促进成员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成员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 ; 经济区域集团实力的增强有利于集团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 ; 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 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 消极影响 : 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 , 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 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 对全球化有一定的阻碍 ; 经济区域集团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 资金、技术、人才等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 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 国家主权的概念将受到冲击。 随堂训练 1. (2013 · 全国 Ⅰ 卷 ,32) 1950 年 , 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 , 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 , 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近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 : A 从材料中解读出 1950 年围绕联合问题发生的重大分歧 , 不是联合还是不联合 , 而是以何种形式联合 , 即是否建立超国家的机构。法、德等国历史上遭受的战争创伤 , 远比英国等国大得多 , 更寄希望于通过超国家机构来消弭战争 , 这是双方分歧焦点所在 , 故 A 项是正确项 , 而 B 、 C 两项是西欧国家共有的特征 , 并非六国所特有 , 法、德两国历史上战争频繁 , 与 D 项不符 , 故这三项均可排除。 2.(2018 · 全国 Ⅱ 卷 ,35) 20 世纪 60~70 年代 , 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 , 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 : B 材料显示 20 世纪 60~70 年代欧共体中的三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 正是欧洲经济一体化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推动的一个结果 , 故 B 项正确。美国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提出了“欧洲经济恢复计划” , 即马歇尔计划 , 曾对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但该计划到 50 年代初期就停止了 , 因此 A 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 在战后 ,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政策调整 ,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但是它并不能够直接推动欧共体三国的农村迅速实现机械化 , 促使农民变成富裕的农场主 , 因此可排除 C 项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 , 但它反映的是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和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 , 与欧共体三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无直接联系 , 故 D 项也可以排除。 3. (2014 · 全国 Ⅰ 卷 ,35) 有学者指出 , 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 , 它的问世成为 21 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 A. 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 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 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 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 : A 题干中指出欧元是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 , 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 这都强调了欧元出现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或者意义。欧元作为欧盟的统一货币 , 并不具备消除各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的功能 , 排除 B; 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也与是否启用欧元没有关系 , 排除 C; 与美国相比 , 欧洲在当前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还谈不上 , 排除 D 。因此 , 符合本题题意的欧元作用 , 就是推动欧盟统一市场的发展 ,A 项正确。 4.(2017 · 全国 Ⅰ 卷 ,35) 1976 年 , 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 , 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 , 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 年 , 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 , 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 : A 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 年 , 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 , 结合所学可知 , 苏联解体 ,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 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 , 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 故 A 项正确。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 排除 B;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 , 排除 C; 题干中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内容 , 排除 D 。 5. (2019 · 江苏卷 ,20) “ 在世界许多地方 , 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 , 刺激人们寻找回归 , 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 , 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解析 : A “刺激人们寻找回归 , 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 故 A 项正确 ; 文化要多元化 , 理念不能趋同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 没有涉及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 , 及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 , 故 C 、 D 两项错误。 6. (2018 · 海南卷 ,23)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20 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 据金卫星 《 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 》 时间 事件 1918 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 , 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机会均等 1941 年 美、英发表 《 大西洋宪章 》 , 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 26 个国家签署的 《 联合国家宣言 》 确认 1946~1948 年 美国向联合国提议 , 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 23 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 , 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 , 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 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自由贸易在 20 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解析 : 第 (1) 问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 , 据材料“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 , 实现贸易自由化等”及所学知识 , 可得出目的是避免重蹈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贸易战的覆辙 , 促进本 ( 美 ) 国经济的发展 ; 据所学知识 , 二战后美国利用经济的优势地位 , 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 , 为其商品更畅通地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便利。 第 (2) 问第一小问趋势 ,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威尔逊在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中提出自由贸易原则理念 , 但没有被采纳 , 到 《 大西洋宪章 》 自由贸易原则“被 26 个国家签署的 《 联合国家宣言 》 确认” , 到“ 23 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 , 再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可得出自由贸易原则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 ; 据材料可知威尔逊建立一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 , 仅仅是一种理念 , 关贸总协定建立 , 世界贸易逐步体系化、制度化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世界贸易不断规范化、法制化 , 综合可得出由原则理念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第二小问作用 , 据材料“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 , 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 可得出消除贸易壁垒 , 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 推动全球化 , 同时也促进各国经济增长。 答案 : (1) 目的 :① 避免重蹈经济危机的覆辙 , 促进本 ( 美 ) 国经济的发展 ;② 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 (2) 趋势 :① 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 ;② 从原则理念发展到制度体系或者制度化或者法制化或者规范化或者体系化。 ( 任答一个即可 ) 作用 :① 消除贸易壁垒 , 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 推动全球化 ;( 任答两点即可 )② 促进各国经济增长。 7. (2016 · 全国 Ⅱ 卷 ,40, 节选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 据邬沧萍 《 世界人口 》 等编制 时间 1500~ 1850 年 1850~ 1945 年 1945~2000 年 主要 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 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 1850 年 , 黑奴约为 1 500 万 , 为白人移民的 4~5 倍 1846~1924 年欧洲移出 4 800 万 ,1834~1941 年亚洲移出 1 200~3 700 万 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 ,1974 年为 947.5 万 ,1985~1990 年年增长率为 2.59%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 , 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 移民数量有所增加 ,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 万人左右 , 其中 90% 移往东南亚 , 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 ,1862~1949 年 , 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 510 家 , 投资总额约 63 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 , 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 年代以后 , 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 , 移民人数达 1 000 万以上 , 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 曹树基 《 中国移民史 》( 第六卷 ) 等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 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外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第 (2) 问“特点”据材料二“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 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 年代以后 , 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概括 , 注意须与材料一表格开始移民时间做对比 ;“ 主要原因”结合前一小问三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即可 ;“ 贡献”结合 1840~1949 年华侨华人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参与状况分析。 答案 : (2) 特点 :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 , 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 :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 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 ; 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 : 引入技术和资金 ,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 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 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提能训练 一、选择题 1. (2019 · 山东济宁二模 ) 下表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时间 人物 主张 1306 年 法国外交家杜布瓦 为了避免战争 , 建立 “ 基督教共和国 ” 15 世纪 法国国王亨利 建立由欧洲国家君主委派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 1713 年 法国思想家圣 · 皮埃尔 提出 《 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 》 , 建立 “ 欧洲联邦 ” 1932 年 法国外长白里安 “ 法国和德国和解 ” , 建立 “ 欧洲联邦 ” 1950 年 法国政治家让 · 莫内 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 , 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放 A. 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 B. 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一直主张和解 C. 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 D. 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 解析 : C 从 1306 年的“基督教共和国”到 1950 年煤钢联营思想 , 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倡导欧洲联合 , 可见欧洲联合的思想具有历史渊源 , 由来已久 , 故 C 项正确。材料提供的是人物的思想主张 , 并非进行欧洲一体化的实践活动 ,A 项错误 ;B 项错在“一直” ;D 项以偏概全 , 欧洲一体化不仅仅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 2. (2019 · 江苏无锡二模 )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 西欧逐渐联合 , 但是英国拒绝参加 ; 此后 , 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1973 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 ; 欧元推行后 , 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 ,2016 年英国宣布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 ( 欧共体 ) 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 ) A.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 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 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 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解析 :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 英国最初拒绝加入欧共体 , 到 1973 年申请加入欧共体 , 再到 2016 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的这一过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利益至上。材料反映了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C 符合题意。 3. (2019 · 四川乐山三模 ) 罗纳德 · 芬德利在 《 强权与富足 》 中指出 :“ 一战、二战、冷战表明 , 要保持世界经济整体持续发展 , 避免冲突、避免世界分裂成不同的竞争阵营、避免过度扩张、遏制国际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非常关键。”这说明 , 战后以来国际自由贸易机制的建立 ( ) A. 有效消除了战争根源 B. 满足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 C. 保证了全球共同发展 D. 有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 : D 材料有三个关键动词“保持”“避免”“遏制” , 且避免和遏制的对象是“冲突”“分裂”“扩张”“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会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 由此可知 , 战后国际上建立起自由贸易的规则与秩序 , 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 项正确。 4. (2019 · 河北石家庄一模 ) 二战后 , 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 , 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 ; 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 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 , 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 ) A. 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B. 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 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 : C 材料体现出二战后在全球资本、贸易、市场、国际分工等方面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 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 ,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依然是发达国家主导的 ,C 项正确。 5. (2019 · 河北石家庄一模 ) 美国好莱坞梦工厂 2008 年度动画巨制 《 功夫熊猫 》 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 , 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 , 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 ( ) A. 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B. 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C. 推动了影视产业商业化运作 D. 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进程 解析 : B 材料关键信息是 : 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 , 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体现出经济全球化下 ,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 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 故 B 正确。 6. (2019 · 清华大学能力诊断性测试 ) 2017 年 5 月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 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 ,40 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 ( ) A. 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国际舞台 B. 建立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C. 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推动了国际交流与经济全球化 解析 : D “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实现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 , 我国同 40 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 , 协调政策 , 对接规划 , 这推动了国际交流 , 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D 项正确。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 1961 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排除 A; 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目前还未建立 , 排除 B;“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 , 排除 C 。 7. (2019 · 河南六市联考 ) 2018 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 ,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 ; 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 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 , 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 , 支持推动全球化”。由此可推断 ( ) A. 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 B. 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 C. 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 D. 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 解析 : D 美国与欧盟的“对手”关系和与俄国的改善关系 , 说明传统的美欧关系产生了分歧 , 而美国改善与俄国关系 , 恰恰说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发展 , 这体现的是多极化特征 , 中欧领导人会晤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 , 支持推动全球化” , 说明全球化正在进行中 , 但是遭遇了某些挫折 , 所以综合起来看 , 这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 , 故 D 项正确。 8. (2019 · 河南郑州质检 )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 2019 年指出 : 当前越来越多的选民要求从全球势力手中收回控制权 ( 主权 ) 。这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来孤立各个经济体 , 而是要求各国建构新的机制保障民众利益 , 并对世界保持开放。这说明 ( ) A. 逆全球化现象的泛起 B.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盛行 C. 经济全球化亟待深入 D. 革新国内政治是全球化的前提 解析 : C 材料“收回控制权 ( 主权 )”“ 保障民众利益”意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 从而使民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 并对世界保持开放。这需要通过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来实现 , 表明经济全球化亟待深入 , 故 C 项正确。“这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来孤立各个经济体” , 说明不是逆全球化现象 ,A 项错误 ;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 , 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强权政治是指一种以强权关系维持国际秩序的资产阶级国际政治 , 材料没有体现 ,B 项错误 ; 材料主旨是“保障民众利益 , 并对世界保持开放” , 并未体现只有革新国内政治才能进行全球化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 (2019 · 山东济南模拟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从 15 世纪晚期开始 , 英国就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 :1485 年亨利七世推出了大力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1587 年完全禁止羊毛出口 ,1699 年通过“羊毛法案”禁止进口殖民地的羊毛制品 ,1700 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 1721 年 , 英国首相沃波尔以提升制造业为目标 , 推行明确的重商主义政策改革。 1760 年至 1830 年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 , 虽然亚当 · 斯密在 1776 年发表的 《 国富论 》 中提倡自由贸易 , 但是 1815 年英国仍通过了新的谷物法 , 提高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 一直到 1846 年 , 当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完成相当一段时间后 , 英国才通过取消 《 谷物法 》, 开始了维护其工业绝对领先地位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 张学博 《 英美历史上的贸易保护主义 》 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 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 , 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在美国不断增强 , 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老贸易保护主义相比 , 过去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 , 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 , 而现在更侧重非关税壁垒。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 , 美国举双手赞成贸易自由化 , 积极参与 GATT 和 WTO 的谈判 , 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 1984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 贸易与关税法案 》,1988 年经里根总统签署 , 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的 《1988 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 》, 都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 吴学安 《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生后世 》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 19 世纪中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与近代英国相比 ,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新变化 , 并谈谈你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 答案 : (1) 特点 : 持续时间长 ; 范围逐步扩大 ; 政府主导 , 多以立法形式推行 ; 体现了重商主义理念。 ( 任答三点即可 ) 原因 : 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盛行 ;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 英国议会改革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 (2) 新变化 : 非关税壁垒成为限制进口的重要措施 ; 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 ; 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认识 : 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帜下 , 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等特点 , 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 言之有理即可 ) 10. (2019 · 安徽宣城调研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从 1500 年至 1763 年的近代初期是一个关键期 , 在这个时期 , 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 , 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因此 1500 年至 1763 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 , 是从 1500 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19 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人们的视野变了 , 真正的地球的形状首次被绘制 , 人类种族、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开始了 , 不过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美洲 , 一方面是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 , 另一方面欧洲仍然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 ——( 美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材料二 迄今为止 , 我们可以观察到两轮大的全球化浪潮 , 一轮是从 19 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 另一轮自冷战结束延续至今。第二轮全球化是在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发生的。随着冷战的结束 , 发展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 世界经济正在从以国家为主导转向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中心的和平竞争、企业竞争取代了武力冲突、国家对抗 , 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更多地采取谈判、磋商和协调的解决方式。这使得世界经济形成了一种开放的体系 , 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利益格局 , 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 方勇等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 (1) 依据材料一 , 概括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 依据材料二 , 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两轮全球化浪潮的不同之处 , 并分析中国在第二轮全球化浪潮中得以崛起的因素。 答案 : (1) 影响 : 发现美洲等新地域 , 世界由分散孤立日益走向融合统一 ; 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 丰富了地理知识 ; 改变了人种的分布 , 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 欧洲建立和加强了与各洲的商贸联系。 (2) 不同 : 第一次 : 发生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 以殖民扩张 , 争夺势力范围为主要途径 ; 以欧美国家为主导 , 以暴力竞争、军事竞争为特征 ; 基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 本质上是为发达国家和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 第二次 : 发生于殖民体系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中 ; 以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为主要推动者 , 以市场为主导 , 以经济科技竞争、企业竞争、和平竞争 ( 谈判磋商协调 ) 为主要特征 ; 基于国际规则 , 建立协调机制 ,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因素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国际规则相对公平公正 ; 巩固和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 建立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实施全方位外交 , 创设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成就奠定基础 ; 坚持对内改革 ,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抓住机遇 , 参加区域合作和加入 WTO; 重视教育和创新 ,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等。 11. (2019 · 河北衡水押题卷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各国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份额 (1960~1980)( 单位 : 百分比 ) —— 保罗 · 肯尼迪 《 大国的兴衰 》 1960 1970 1980 不发达国家 11.1 12.3 14.8 日本 4.5 7.7 9.0 中国 3.1 3.4 4.5 欧共体 26.0 24.7 22.5 美国 25.9 23.0 21.5 其他发达国家 10.1 10.3 9.7 苏联 12.5 12.4 11.4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6.8 6.2 6.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自拟论题 , 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 : 写明所拟论题 ,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 : 示例一 论题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阐述 : 不发达国家、日本发展相对较快 , 美国、欧共体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比重基本下降 , 但仍处于优势。二战后 , 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 ,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 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 , 通过政治、经济改革 , 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中国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进行改革开放 , 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美苏两国受争霸战争、经济危机和经济体制的影响 , 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总之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示例二 论题 :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推动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阐述 : 发展中国家、中国、日本、欧共体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态势 ,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 使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后 , 随着日本、欧共体经济实力增强 , 他们要求更多自主权 , 谋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共体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进一步加强政治的联合 ,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中国综合实力增强 , 成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力量 ; 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及加强联合 , 也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总之 , 世界经济实力的发展变化 , 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