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2018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在总结校勘工作所依据的资料时说:“凡所校订,必考稽善本,证以他书,即有朋后进之片言亦择善而从之。”这表明,他判别史料真伪的原则是( ) A. 以理服人 B. 无证不信 C. 条分缕析 D. 孤证不立 【答案】D 【解析】略 2.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 A.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B. “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C.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D.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 【答案】C 【解析】“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这是周代礼乐制度中体现身份等级差异的规定,与宗法制无直接关系。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无法表明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存在必然的血缘关系(诸侯可能为功臣等),即使他们存在等级差异,也不一定存在大小宗关系。即C项错误,故选择C项。A项,这是王国维解释西周宗法制精神的句子,“天”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即按照“天命”来决定继承问题(嫡长子继承制)才能避免纷争。即A项正确,故不选择A项。B项,描述的是聚族而居的现象,包括家族坟冢、族谱、同族聚居等,这是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深远影响的体现。即B项正确,故不选择B项。D项,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利弊,认为立比较贤能的为继承人好过立嫡长子,认为用人首重才能而非出身资格,这种想法使得纷争容易产生,嫡长子继承制属于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即D项正确,故不选择D项。 3. 2007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l21年)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 汉武帝加强了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 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答案】C 【解析】古代本来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汉武帝封的是少子,从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为了削弱分封王侯的势力而推行的推恩令政策,故C正确;A、B不符合史实,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B、D。 4. 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 由此可知( ) A. 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 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C. 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运用史实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负责军事的重臣与文官分为,显然是分割了宰相大臣的军权,依据史实,宋代皇帝设置了枢密院一职,以分割宰相的军权,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枢密院 5.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所以为了“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才创立了科举制度,所以,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也就在于选项D。 6. 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 统治者重视世俗文化的的教化作用 D.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文化专制、君主专制走向反动是在清朝,不是明代,故AB项错误;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杂剧 7.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 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A项表述错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B项不符合史实; 1943年l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D项不对;根据材料案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领事裁判权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清政府曾提出领事裁判权只是一种根据外国在华侨民本国的法律,由他们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权。总理衙门也曾明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 8. 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 A. 上海 B. 广州 C. 南京 D. 天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京条约》 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即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和厦门,其中广州在通商口岸开放之前既已有“十三行”,它当时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场所;鸦片战争之后尽管广州仍旧是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但由于上海等港口的开放,广州垄断对外贸易的局面不复存在,两广地区大量手工业工人失业,这些失业的手工业者成为太平天国势力兴起的重要力量。综上可知,A项正确;B项不是造成杨秀清的“失业”的直接原因,排除;南京开放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天津开放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状况;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9.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因此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0.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该主张意在( ) A. 说明国际社会中强权政治盛行 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革新,救亡图存,从材料来看,其主张应是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D项。A项对材料理解不全面,材料中还有“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的情况,排除;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1. 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 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共一大宣言》 C.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民党“一大”,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材料揭示的核心信息,即“扶助农工、节制资本”,这属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进一步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于1937年9月,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2.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 A. 五四运动 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国民革命运动 D. 南昌起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而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故A项排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军事领导”,且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国民革命运动”与题干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不合,故C项排除;据“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南昌起义,据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时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开端,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南昌起义 13. 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 A. 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 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C. 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D. 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显示的信息说明国民党企图利用合作社抵制中央革命根据地影响,故B项正确;A错误;C中彻底错误;D中农村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名师点睛】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八七会议定方针,三大起义拉序幕,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以中共领导为核心,中共在井冈山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谷。 14. 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立大会陈词:“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士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宋美龄意在强调(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B. 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保障 C. 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D. 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的信息说明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故C项正确。A中没有体现该信息;B中同样是错误;D中均等机会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影响 【名师点睛】 15.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C.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 发出“求和”声明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某阶段战略失误” “多方面发展”,排除A、D两项;根据题干材料“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是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由此做检讨认为是“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所以在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排除B,选择C。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 16.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的评论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 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A区别: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旧中国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C新中国原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增强。 D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17. “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 这首网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 ( ) A. 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 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的信息说明材料阐述的是一国两制思想,该理论主要是解决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所以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故本题选择D项。题干解决的是中国内政问题,不是其它国家的外交关系,排除AC;B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 18.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一现象说明( ) A. 美国反对一个中国原则 B. 美国对外政策坚持霸权主义 C. 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 “文革”左倾错误影响中国外交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点。由“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反映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但是不能说明美国反对一个中国原则,故A错误;由“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政策坚持霸权主义,干涉他国内政,故B正确;C材料无法体现;D.材料主要说明美国的政策,没有体现中国外交受左倾错误影响,故D错误。 19. 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 A. 平等自由 B. 城邦优先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古代雅典人将流放他乡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说明雅典人把城邦看得至高无上,认为离开城邦是莫大的耻辱,而平等自由、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材料没有体现,选择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名师点睛】陶片放逐法的实施和雅典的公民大会的运作联系紧密。并且充分体现雅典的民主精神。 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的防止雅典城邦中有权势的人成为僭主,并且可以防止僭主的同党进行僭主政治复辟,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限制和解决雅典人的党派斗争。雅典人用它来限制任何声望和权势都很大的领袖,使他们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特殊公民。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20. 史书记载了埃菲比亚军训制度,参加军训的雅典青年,政治、经济和法律权利受到一定限制。他们的誓词中有:“我将永远服从那些合理地进行统治的官员,服从现行法律和将在未来被制定出来的合理法规。”这一制度的存在说明古代雅典( ) A. 对公民义务的强制性有违当时的民主原则 B. 民主政治的范围狭窄 C. 对外扩张战争频繁 D. 国家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目中我们看到参训青年自愿接受与承担誓言,无强制性之说,故A项错误;本题中未有关民主政治的范围狭窄的描述,故B项错误;本题题意无法看出对外扩张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参训青年愿意自己政治、经济和法律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服从于合理地进行统治的官员与合理的法规可以看到他们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自由至上,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主权在民 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全体公民皆可参与的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限制。 (2)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 (3)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以为政,是统一的公民集体形式。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5)直接民主:古雅典民主实行的是直接民主,为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是西方民主的滥觞。 21. 罗马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时,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的法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切实可行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由此形成了万民法的概念。这反映了( ) A. 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 B. 万民法出现于帝国时期 C. 罗马公民范围不断扩大 D. 万民法具有灵活性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审理涉外案件时的灵活运用,导致万民法概念形成。材料没有万民法取代公民法的信息。所以A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万民法概念的形成是因为罗马法官的灵活通融,并非强调万民法出现的时间。所以B不符合题意。罗马公民仅指罗马本族人,是一个政治概念。材料没有关于罗马公民范围的信息。所以C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及万民法产生在审理涉外案件时,既不按照公民法,也不按照异邦人的法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可见万民法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22. 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 A. 结束了王权专制 B. 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1688年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其结果颁布了《权利法案》,虽然结束了王权专制,但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确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确立的方法,除了前面的“暴力革命”和“非流血的”光荣革命外,以后都是以改革或改良的形式来完成的,题中“最后一次革命”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方式和途径,因此D项符合;A项和C项突出的是结果,与题意要求“途径”不符,故排除AC;B项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只是起点,最终形成的标志是“责任内阁”的确立,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政治仍在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议会本身的改革和首相权力的扩大,总体上而言政治的发展呈现逐渐改良的特点。 23. 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 A. 推行两党制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 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D. 实行三权分立 【答案】D 【解析】两党制不是《1787年宪法》的内容,A错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主要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州政府的关系,与“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不符,故B错误;《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故C错误;由材料“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 反映了为了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防止专制与独裁,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故D正确。 24. 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他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 A. 该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B. 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C. 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 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热情不高 【答案】A 【解析】法国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和斗争的产物,双方都不大满意,故在一片冷漠中通过,故A正确;左派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故B错误;右派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没有体现右派的主张,故C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和斗争的产物,不能说明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故D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法国《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和斗争的产物,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5. 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 A. 农奴制改革 B. 二月革命 C. “四月提纲”发布 D. 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农奴制改革后沙皇专制统治依然存在,不符合“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排除A; 1917年二月革命在俄国历史上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因此“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故选B;“四月提纲”是革命纲领,不符合“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排除C;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是专制独裁统治,排除D。 【名师点睛】 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俄国沙皇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6. 1990年11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 A. 两大集团军事上势均力敌 B. 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 C. 欧洲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 D. 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答案】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瓦解 27.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 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认为小农彼此没有“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因此又不是一个阶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看,小农是一个阶级,故B项错误;小农的缺点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整体的观念,因此国家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小农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只是其缺点的一部分,不够全面,因此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28. 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 A.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去除白瓷的黑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超手工业的发展 29.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可知本该由国家处理的“还”和“授”演变为在家庭内部实行,实际上形成了土地私有化的情形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皇权的衰落与授田无关,排除B;C、D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 30.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知,商人赚钱之后,并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这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排除B;D材料没有涉及。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 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31. 1918年11月底,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怀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困惑, 梁启超在蒋百里等人陪同下前往欧洲考察,后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记录了他在欧洲所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全社会人心都陷人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影响自然是及於别国。 材料二 第二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伸诉伸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 材料三 中国人最喜欢换招牌。抄几条宪法,算立宪。改一个年号,便算共和。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全社会人心都陷人怀疑沉闷畏惧之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激派政府”进行的革命“历史价值”何在。 (2)材料二中“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指什么?这次“外交失望”直接引发了什么运动?有何重大影响? (3)根据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状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1)原因:经历了一战。价值: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提供了借鉴。 (2)外交失望: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影响: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论证:政治上虽有民主共和的招牌,但依然是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经济上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虽有短暂的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体;思想文化方面,虽然民主共和思潮不断涌现,旧的思想文化依旧根深蒂固;社会生活方面,虽然革命带来一定的变化,但旧的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 【解析】(1)根据“1918年11月底,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 得出原因;“历史价值”,注意结合十月革命的地位、榜样作用回答。 (2)结合所学判断“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判断该和会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发生了变化。 (3)要结合材料先概括观点再评,注意结合相应史实,史论结合。 32. 权力是政治的中心内容,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 (3)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效果有限; (2)实践: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 (3)不同: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实际效能有限;美国权力制衡有效地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近代美国民主、法制的确立与健全;权力的相互牵制;近代西方公民意识的提高。 【解析】(1)在中国“古已有之”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指的是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历史悠久;材料一中的西周的“三监”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西汉的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还包括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和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材料一中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还包括效果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明确材料二中宪法理念指的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和均衡。所以,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主要是回答出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即可。 (3)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主要是回答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效果不大,而近代美国权力制衡的效果则非常好;原因,重点从二者不同的政治体制来回答出“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的原因。 3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乾隆时,山西商人资本“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和西北兰州、新疆伊犁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于是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根据百度搜索整理 材料二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 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子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原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 ——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晋商创立票号的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照抄原文不得分) 【答案】(1)原因:资本积累雄厚;经营活动扩大对资金周转的需要;商号之间业务结算和调拨的需求;解决社会动荡条件下的现银运送问题。 (2)原因:战乱劫掠;官府勒索;官营、外国银行挤压;市场萧条。 【解析】(1)根据材料一 “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得出资本积累雄厚,“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得出经营活动扩大对资金周转的需要,“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得出商号之间业务结算和调拨的需求,“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 得出解决社会动荡条件下的现银运送问题。 (2)依据材料“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可以得出战乱劫掠;官府勒索;官营、外国银行挤压;市场萧条。 【名师点睛】 (1)(2)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