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银川九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命题人:朱维 审题人:陈鑫 (注: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一律写在装订线以外规定的地方,卷面不能出现任何标记)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料记载:商汤建国时,有诸侯三千余,与夏朝初建之时相比,“十损其七”,仅400余年间竟有70%的诸侯封国被消灭。这说明了 A .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当时中国诸侯兼并战争非常残酷 C.中华大地由分裂逐步走向大一统 D.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数量下降 2.约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在孟津地区(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据此可知 A .周武王的实力已经超过商朝 B.这一年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C众叛亲离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D. 西周分封的对象多为功臣 3.“周制封王者后”,所谓“王者”,包括从神农氏到商纣王共两千余年内各朝代之帝王。这一政策表明西周 A .分封的主体是王者后 B.希望维护社会的稳定 C.功臣在此时已被分封 D .君主专制遇到了挑战 4.《礼记》载:“昔者周公朝诸于明堂之上。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而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A .分裂的国家现状 B .落后的管理制度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 .森严的等级制度 5.一些先秦古籍和《史记· 周本纪》记载,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想把才能卓越的少子季历立为继承人,但因为季历上有太伯、仲雍二兄而感到为难,于是太伯、仲雍奔亡蛮夷之地,季历这才得立。这反映了当时 A .已确立嫡长子继承原则 B. 王位继承注重实际才能 C. 王位继承尚未形成制度 D. 王位世袭制遭到了破坏 6.汉代蔡邕有言:“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同号之义也。…….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这个称谓的变化反映了 A .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B.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7.据记载,秦始皇心系天下,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亲自过问并及时做出决定。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这说明秦始皇 A. 勤政敬业 B .昏庸无能 C.才能突出 D .专断独裁 8.有学者认为,御史大夫的官位虽然比丞相低,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法定制度上,御史大夫有着特殊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御史大夫这一地位表明 A. 秦朝的官员职责划分不明 B.秦朝注重官制之间的密切配合 C.御史大夫是秦朝权力核心 D.秦朝注意中央官职的彼此牵制 9.郡守和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依法依规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A. 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B. 激发了官员的积极性 C.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D .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 10.刘邦与汉初异姓诸侯之间的关系可以定义为政治契约关系,诸侯以支持刘邦称帝为代价换取裂地封侯之回报。由此可见,汉初分封 A.是政治形势发展的产物 B .导致诸侯王拥兵自重 C.使诸侯与皇帝地位平等 D.因政治契约代价惨重 11.安史之乱后,唐昭宗任用宗室诸王统领禁军,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来消除强藩对于唐王朝中央的威胁。这说明当时 A.实行分封制导致藩镇割据出现 B .皇室子孙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统治者借助皇族力量维护统治 D.宗室未能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 12.“封驳奏还”的职能是唐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对皇权进行制约,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以保障百姓利益。唐代具有“封驳奏还”功能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13.据史书记载,宋代“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这一史料说明了 A.宰相已经成为政府中的虚职 B .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 C.军政管理机制出现了混乱 D .枢密院无权处理军政事务 14.元代的行省不仅管辖的面积非常大,经济实力强,而且所握权柄颇重,但没有出现行省大而专的局面,甚至没有出现像唐后期那样的藩镇割据局面。这是因为行省 A.划界有赖于自然地理之险 B.没有经济、军事大权 C .具有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 D.行使权力受中央制约 15.史载:“天启二年,魏忠贤用事,言官周宗建等首劾之,忠贤于是谋结外廷诸臣,秉谦及魏广微率先谄陷。明年春,秉谦、广微遂俱入阁参机务。”这反映了明朝 A .官员入阁具有偶然性 B .存在宦官干预朝政现象 C .宦官掌握官员入阁权 D.内阁沦为宦官专权工具 16.明英宗即位时年方9岁,由太皇后临朝听证,信任“三杨”,朝事多咨询三人裁决,史称“三杨内阁”。下表为其在职年限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内阁 阁臣姓名 在职年限 杨士奇 43年 杨荣 37年 杨溥 22年 A.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群体分享宰相权力 C.官僚群体相对稳定 D.集体执掌决策大权 17.清初保留诸王“合议制”等满族统治的特点,以诸王和八旗旗主为议政王,与皇帝共议大政,并且统摄六部之事。这表明清初 A.六部机构形同虚设 B .君主树立了绝对权威 C.具有氏族民主形式 D .中央对地方监控不力 18.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D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加强 19.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形成向心力。该学者旨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 D.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 20.鸦片战争之前,许多官员认为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而不化,没有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林则徐刚到广州时,断定英人不敢轻易开战,否则,中国只需禁运茶叶、大黄,英人就会大便干燥,不战而降。材料体现了 A .国人坚定的民族气节 B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C.闭关锁国造成的愚昧 D.英产品依赖中国市场 2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割地赔款的条款马上答应,但对于中外互派大使等外交事宜却迟迟不肯答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地大物博的心理 B .天朝上国观念的作崇 C.近代外交的不公平性 D.华裔观念的彻底改变 22.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阶段,英军“自粤东募潮勇数千人”。2500名从广州招募的中国人加入了远征华北的英国舰队,对自己的皇帝发起了进攻。这一现象说明 A .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无知 B.清廷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C.少数群众民主意识觉醒 D.部分民众民族意识淡薄 23.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 .列强侵略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 .太平天国运动的首要目标是抗击外来侵略 C.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之一是学习先进技术 D.西方的侵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24.下列为太平天国编写的新版《三字经》。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三字经 皇上帝 造天地 造山海 万物备 人宰物 得光荣 七日拜 报天恩 讲上帝 人不识 阎罗妖 作怪极 上帝怒 遣己子 命下凡 先读史 A.推行儒家大同思想 B.具有坚实群众基础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宣扬人人平等观念 25.有学者认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有三个:其一是“使支那惊醒”,其二是“使其知吾之天职”,其三是“使其与我合作从事东洋的改革”。这一言论 A .从全球化角度分析战争 B.掩盖了战争的侵略实质 C揭示了甲午战争的根源 D.肯定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第 II卷 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汉初为了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选拔人才和委派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任子是沿袭周秦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是入选者要拥有一定的资财为入选资格,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受封军功爵。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阶层的强烈不满。而军功的建立,需要战争这种特殊机遇。汉初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不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察举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赖明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公元240年之后,当时司马懿在郡一层设置了高一级的大中正。这些中正是司徒直接任命而不再参考地方的推荐意见,大中正负责委派到各地的郡中正,中正必须是二品(宗室以外的最高品),实际造成的结果还是由在地方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决定他们这个地方的候选人圈子。司马氏统治者还决定恢复贵族的世袭爵位,被授予爵位的多为受封皇子等皇族,又有被视为“开国元老”的与司马氏结盟的名门望族。值得注意的是,初入仕者的官品仅仅由出仕时他的父亲的官职所决定,如此以来,父亲的当朝官品成为评判20岁的儿子出仕时获得乡品的唯一标准。另外,地方政府仍然按照汉代所倡导的“孝廉”“茂才”的标准来举荐人才,以此来保证没有家族背景的优秀个人得以出仕。 ——摘编自[加]卜正民、[美]陆威仪等《哈佛中国史第2卷》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知之可。既可(科举)……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才干人可以获举业。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产生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晋的选官制度的内容。(8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和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1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尽管还是保持着严格的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俄)伊格纳也夫将军在和我们的将军做长期谈话后,还是把一幅很有趣的北京地图拿出来给他看了,这幅地图是他亲自绘制的。伊格纳也夫还向我们的将军提供了许多新奇的有关白河所设障碍以及大沽炮台武装的情报。他认为,在北塘和白河之间,有着那么一两个筑壕固守的军营,每个军营约莫有一千五百至两千人。根据他的看法,我们必然大交好运,因为初战获胜乃是轻而易举之事,而中国人在精神上又极易受战局伊始的影响。 ——[英国]保罗《征华记》 材料二 将军对北京的政治思想情绪做了很有趣的估计,在上层阶级人士的心目中,英国是多年以来产生一切变乱的根源……伊格纳也夫将军告诉我们,存在于北京中下层阶级之间的感激心情,是这种深谋远虑的政策的结果,也是随后当联军在北方登陆时,我们遇着友好的而不是敌对的群众的原因。 ——[法]夏尔 德米特勒西《中国战役日志(1859—1861年)》 (1)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基本立场和做法。(4分)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的“这种深谋远虑”。(8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剿夷与抚夷 1.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2.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3. 东西对打 4. 民族丧失二十年光阴 1.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一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 旧社会走循环套 2. 洪秀全企图建立新朝 3.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 洪秀全失败 ——摘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目录 根据以上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2019届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B D A B A D C A C B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B C C D C C B D D C B 二、非选择题 26.(1)背景:汉初选官制度沿袭秦制,产生很多弊端;依据门第出身和财产的多寡,限制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以军功制作为选官标准,与日益稳定的社会局面不相符合。(共三点,每点2分,共6分) (2)内容:在郡在大中正;恢复贵族的世袭爵位;父亲官职决定儿子初入仕的乡品;仍然实行汉初的察举制。(共4点,每一点2分,共8分) (3)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共6点,答任意4点即可得10分) 历史借鉴价值:客观公平的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 (1)立场:伪装中立,骗取清政府的信任。(2分) 做法:为英法联军提供军事情报并出谋划策。(2分) (2)评述“深谋远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表面上“中立调停”,以获取清政府的好感,转移中国人民的视线,实则充当英法的帮凶,借此扩大在华势力范围,以满足其领土扩张的野心,并以“调停有功”自居,胁迫清政府割让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获益者。这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的根本立场是一致。(8分,言之有理即可) 28.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