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莆田七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从“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答案】A ‎【解析】‎ 夏朝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故A正确;商朝并不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B错误;西周和东周也不符合题意,故CD错误。故选A。‎ ‎2. 商朝人崇信多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②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 ‎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④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商朝人崇信众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的记录刻写在甲骨文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①②③正确。④不对,使商王亡国的根本原因是商末暴政。‎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3.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 ‎4.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材料反映周代墓葬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故C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无关,排除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通过棺椁的重数的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无关,排除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结合所学周代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 ‎5.每逢节假日,歌曲《常回家看看》总会勾起我们的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影响我们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完善于 A. 夏 B. 商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每逢节假日……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判断是体现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宗法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夏商时期宗法制还没有完善,故AB项排除;秦朝晚于西周,故D项排除。‎ ‎【点睛】“每逢节假日……思乡情愫”“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是解题的关键。‎ ‎6.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2006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回大陆时参拜了连氏宗祠。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我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选官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祭祖的习俗、“认祖归宗”的情结都是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宗法制作为一个制度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宗法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中央集权 B. 专制皇权 C. 监察权力 D. 改革力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演变体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表现为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而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制度并非都是专职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不是体现改革的力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制度反映的趋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的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8.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C. 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D.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的,A符合题意;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是郡县制的特点,B不符题意;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C不符题意;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为了巩固当时的统治而实施的,D错误。‎ ‎9.下图所示,各国货币差别很大,影响经济文化交流。它们最早得以统一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宋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答案为A;西汉、东汉、宋明都使用统一的货币,但都不是最早的,排除BCD。‎ ‎10.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合所学可知,这个诸侯国是秦国,位于七国中最西边,所以C项正确;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是错误。‎ ‎【点睛】战国七雄,秦在最西。‎ ‎11.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 A. 主管军事 B.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C. 负责监察系统 D. 代替皇帝处理政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可见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B符合题意。主管军事的是太尉,负责监察系统的是御史大夫,故AC不符合题意。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上,故丞相虽然位高权重,但不可能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故D不符合题意。‎ ‎12.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才得以形成,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汉朝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称之为“汉承秦制”;宋代和明代都是在秦朝政治制度基础上加以改进与完善。排除BCD。 ‎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宿迁市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使其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成祖:“我设立内阁,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康熙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年间,不是在其父康熙年间设立的,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如秦始皇首创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明成祖设立内阁,均是正确的史实,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4.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 秦朝的郡县制 B.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答案为A。BD两项是汉代和元代的地方制度;C是隋唐的中央官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5. 王国维《秦郡考》考证秦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秦有46郡。这里的郡是秦 A. 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B. 地方基层行政单位 C. 地方上的选官机构 D. 地方上的监察机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均作为地方一级的最高行政单位。故选A。B项错误,基层单位有县、乡、里等;CD项均与材料无关。‎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郡县制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朝创立,后世不断地得到发展。郡县制的实行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元代被行省制所代替。与此相关的我国古代历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需要把握。‎ ‎16.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①郡县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皇位继承制 ‎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的政治制度对世卿世禄制的冲击。秦朝建立后,依“贤”和“能”在全国选拔中央和地方官吏,各级官吏都由皇帝任命,彻底否定了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故A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地方 A. 王位世袭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内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即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为C;王位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不是地方管理制度,A错误;郡县制在秦汉推行,后代不断变更,B错误;内阁制明朝的皇帝顾问机构,不是元朝的地方机构,D错误。‎ ‎18.“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一首《及第谣》抒发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的情怀。与此相关的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联系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答案为D ‎;世卿世禄制是贵族世袭的官制,察举制是以品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是以门阀士族地位确定的选官制度,都不会出现“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分得意的情怀”,排除ABC。‎ ‎【点睛】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知道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任职。‎ ‎19.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见刺史是 A. 行政官员 B. 监察宫员 C. 军事官员 D. 财政官员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20.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选官标准主要是 A. 门第 B. 军功 C. 才学 D. 声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排除A;军功爵制以军功为选官标准,排除B;科举制以才学为选官标准,故选C;察举制以声望为选官标准,排除D。‎ ‎21. 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分土变小,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②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即节度使造成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④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了专制主义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大小无关,故答案选①③④,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监察制度变化 ‎【名师点睛】‎ 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22.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笼络皇亲国戚 B. 增加财政税收 C. 削弱王国势力 D. 推动民族交流 ‎【答案】C ‎【解析】‎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主要目的,BD项与此项制度无关,排除。‎ 点睛: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王国势力被不断削弱。‎ ‎23.明朝初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废除了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监察制度 D. 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初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故D项正确;明朝仍实行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故AC项排除;察举制是隋唐时期被废除的,故B项排除。‎ ‎【点睛】“明朝初年”是关键信息。‎ ‎24.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他是 A 汉高祖 B. 唐太宗 C. 宋太宗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从此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D选项符合题意;汉高祖、唐太宗和宋太宗统治时期依然保留丞相制度,ABC选项排除。‎ ‎25.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皇权的进一步强化”。下列对军机处特点的叙述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A. 它直接削弱内阁权力,使内阁成为虚设机构。‎ B. 它设在宫内,外界干扰少,提高了决策效率。‎ C. 它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D. 军机大臣权高位重,实际地位等同于宰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地处机密,直接听命于皇帝,秉承皇帝旨意传达政令,这体现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选项B正确;选项A体现了军机处和内阁的关系,不能说明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排除;军机处并不是总览全国军政大权,排除C;军机大臣并不是位高权重,排除D。‎ ‎26.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内阁出现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7.下列关于内阁制与宰相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 B. 内阁和宰相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需要而设立 C. 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D. 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正确。进一步可知,D项“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度 ‎28.“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机机要,主之议政处。”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A. 顺治年间 B. 雍正年间 C. 乾隆年间 D. 道光年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机机要,主之议政处”。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顺治年间,奏章票拟、议政处、内阁都是顺治年间典型的政治机构和政治体制的特点。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议政处 ‎29.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北宋 A. 相秉社樱之重,总百僚之任 B. 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 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 D. 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为了分割宰相权力,设置三司分割其财权。故答案为B项。ACD项,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明代废丞相而设内阁,清代才设置军机处,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与设问“北宋”不符,排除。‎ ‎30.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 B. 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 军机处设立者为雍正帝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官员一般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其主要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对任何军国事务都没有决策的权力,故BC正确,A错误,符合设问要求。‎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熟悉军机处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二、材料阅读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廷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白虎通·宗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 ‎ ‎(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大宗”“小宗”吗?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 ‎ ‎(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答案】(1)观念:宗法观念。制度:宗法制度。‎ ‎(2)解释:凡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等级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 ‎(3)主要思想:确保大宗的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解析】‎ ‎【分析】‎ ‎(1‎ ‎)观念:材料一中的人名里“先”、“祖”、“宗”、“孝”等体现的是对祖先的敬重、尊重等,所以这体现了宗法观念。制度:与上述宗法观念相对应的制度是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2)解释:上述图示中的横向关系都属于嫡长子继承制下的大宗,纵向的关系都属于嫡长子继承制之外的嫡子或者庶子继承,相比较大宗而言是小宗,所以凡嫡长子继承王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等级阶层:基于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的等级或者阶层。‎ ‎(3)主要思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即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为了确保大宗的地位而实行的制度。‎ 作用:西周王朝实行的宗法制是为了使得统治集团的继承关系形成固定的制度,以防止纷争和动荡,而宗法制就可以有效地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2.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制度:图一:三公九卿制;图二:三省六部制;特征:皇权至上。‎ ‎(2)变化: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改革: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朝代:清朝;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制度:由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特征是皇权至上。‎ ‎(2)变化:图三表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朝代:图四是军机处,设立于清朝;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趋势:综合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演变的趋势是: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行政图(局部)‎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地方设置藩镇,由节度使管辖;节度使权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 ‎(3)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汉初行政图的信息“北海郡”、“胶东国”等信息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方面分析作答。根据材料一中图二唐代中后期形势图的信息“河东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等信息可知唐中后期在地方设置藩镇,由节度使管辖;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方面分析作答。‎ ‎(2)根据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等信息即可概括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3)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三“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采取‘犬牙交错’‎ 的原则”等信息即可概括特点。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三“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行省制度的开端等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北海郡”、“河东节度使”、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