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六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江苏专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六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江苏专版)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 ‎  ‎  ‎ ‎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皇室的庄园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和地主的庄园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庄园称常住庄。唐中期以后,庄园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庄园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租地农民对地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庄田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因此,庄园经济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 ‎(1)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3)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手工业。‎ ‎(4)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 ‎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 ‎①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②“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③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丝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1.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解析:选C 材料中描述了从“千耦其耘”到“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发展,故C项正确。‎ ‎2.“夏之贡,殷之助,周之彻,皆十而取一,盖因地而税。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故地数未盈,其税必备。是以贫者避赋役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朝沿用了夏商周的土地制度 B.秦“舍地”说明当时废除了土地税 C.秦“税人”是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 D.秦“税必备”说明当时国富民足 解析:选C 根据材料“秦则不然……富者务兼并而自若”可知秦“税人”是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C项正确。‎ ‎3.《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是月也,(天子)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于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监督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天子)命工师”结合材料中工师的职责,可以判断是管理手工工匠生产的政府官员,故B项正确。‎ ‎4.2017年4月,江苏省宝应县331省道工程的施工现场发现古墓葬。考古专家根据出土文物初步推断,该墓葬是属于明代的。那么在此墓葬中可能发现的文物有(  )‎ 解析:选B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故A项排除;青花瓷在元朝就可以制造,可能出现明朝的墓中,故B项正确;粉彩和珐琅彩是清朝的瓷器,故C、D两项排除。‎ ‎5.唐代越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匣体,巧妙地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占釉、火刺等缺陷。烧制的产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滑,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由此可见唐代(  )‎ A.开始了由陶向瓷生产技术的转变 B.技术创新推动制瓷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产品的品质极为突出 D.“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形成 解析:选B 我国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时烧制出成熟的青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越窑烧制瓷器时使用匣体,说明改进技术,提高了制瓷的质量,推动了制瓷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越窑属于官窑,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越窑生产技术的革新,并未说明当时形成了“南青北白”制瓷系统,故D项错误。‎ 主题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史料一 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为图片史料,每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从①处“春秋战国”到“汉代”再到“唐代”的时代变迁中体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向。‎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形态的特点。由②处“所食”“所衣”“所用”‎ 可以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史料三体现了政府官员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干预。③处从官员引导、改进技术和重视赈灾等方面描述了官员对农业的重视,即“重农”思想。‎ ‎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料二 (20世纪初)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  史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③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主题二 ‎ “享誉世界”的名片——古代手工业 ‎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①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②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 ‎ [教你读史]‎ 史料一划线部分①表明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控制,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划线部分②表明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统治者使用的产品,说明手工业生产由官府控制。‎ 史料二反映了古代三种手工业发展状况,划线部分③说明在手工业生产中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史料三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 [史论形成]‎ 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史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煕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③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史料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 ‎1.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史料]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 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 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探究]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2.官营与民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 ‎[史料] 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府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义。‎ 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 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探究]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从明朝中叶开始为什么会被民营手工业超越。‎ ‎[提示] 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扩大;经营方式变化);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提供劳动力。‎ ‎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探究] 指出史料中毅庵祖的身份;其“家业大饶”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提示] (1)早期资本家。‎ ‎(2)转换行业,采用新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3)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商业著称的城市在江南兴起。‎ 一、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题组 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1.(2018·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选C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没有反映农耕技术的衰退趋势,也没有反映出地主剥削程度的减轻,B、D两项错误。‎ ‎2.(2017·江苏高考)《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解析:选B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3.(2016·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A项;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C、D两项。‎ ‎4.(2015·江苏高考)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选B 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5.(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目材料中所述发掘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诸侯王国在生产铁农具,所以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6.(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选C 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设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