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汾阳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人采取 A. 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2.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3. ‎   汉语中“父子”“婆媳”“君臣”“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 B.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4.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 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5. 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 A.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C.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6.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C.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D.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7. 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诸侯位的应是    (    ) ‎ 妻  室 子    嗣 妻(正配)‎ 二哥(20岁)     四哥(15岁)‎ 妾一(侧室)‎ 大哥(23岁)‎ 妾二(侧室)‎ 三哥( 18岁)‎ A. 二哥(20岁) B. 四哥(15岁) C. 大哥(23岁) D. 三哥(18岁)‎ 1. 周代,天子死称为“驾崩”,诸侯死称为“薨”,卿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禄”,平民、奴隶死称为“去世”。周代采用上述不同说法的目的是 A. 维护官僚特权 B. 规范等级秩序 C. 体现终极关怀 D. 突出皇权至上 2.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 “周公…立七十一国” D.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3. 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对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理解正确的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血缘纽带 C. 根除了割据势力 D. 体现了贵族政治 4.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反映了皇权相权矛盾 B. 提高了决策理性 C. 体现了君主立宪优势 D. 否定了君主专制 5. 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 A.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6.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公元前221 年秦灭楚,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郡守是长沙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长沙郡无权任免益阳的县令 D. 益阳县是长沙郡守的封地 7. 秦始皇陵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 A. 南方 B. 东方 C. 西方 D. 北方 8.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自秦代开始,“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  )‎ A. 皇权至上 B. 皇权独尊 C. 君权神授 D. 皇位世袭 9.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10.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 11.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1.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官员素质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废除了门阀制度 2.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3. 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4.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 郡国并行制度 B. 君主专制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郡县制 5.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6.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 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7. 一位年轻人准备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他的理想是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 良相。这位年轻人最早可能生活的朝代和他理想中的任职部门应该是(  )‎ A. 隋朝尚书省 B. 唐朝门下省 C. 宋朝枢密院 D. 元朝中书省 8. 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9.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女性地位低下 B. 婚姻讲究门第 C. 择婿方式独特 D. 大臣拉帮结派 2. 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  )‎ 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 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 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 3.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室,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的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真正的领袖”是因为(  )‎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丞相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B. 君臣地位发生变化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 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6.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权威逐渐扩大,到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内阁不但掌握“票拟”,地位也凌驾于六部之上。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太监权力也不断上升,一度出现了宦官专权。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 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B. 内阁和宦官分权制衡,有利于民主政治 C. 明朝皇权较前朝有所加强 D. 内阁和宦官权力的扩大破坏了君主专制 7. ‎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  )‎ A. 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 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 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上的束缚 B. 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C. 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程式化 D. 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人裁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 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了哪些制度?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6分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2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侯王”的成因。基于材料中的分析,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初年的地方治理措施。4分 (3)北宋地方治理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 汾阳中学2018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答案】‎ ‎1. C 2. D 3. A 4. D 5. D 6. B 7. A 8. B 9. A 10. A 11. B 12. C 13. D 14. B 15. B 16. B 17. C 18. A 19. B 20. D 21. B 22. A 23. D 24. B 25. B 26. D 27. B 28. B 29. C 30. C 31. C 32. D 33. C 34. C 35. D ‎ ‎36. (1)制度: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如答出三公制度亦可) (2)名称:三省六部制;作用:相互牵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3)举措:设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散相权;表现:废除丞相制度 ‎(4)趋势:削弱相权直到废除,强化皇权。‎ ‎  ‎ ‎37. (1)成因:分封制的产物。措施:实行郡县制。 (2)措施:文臣任长官(削夺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 (3)影响: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造成了财政危机。  ‎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的问题,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给子弟、功臣和现代贵族,施行分封制,以维护周朝的统治,C符合题意;王位继承制开始于夏朝,排除A;宗法制主要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排除B;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排除D。故选C。‎ ‎2. 略。‎ ‎3.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称谓前后虽然是并列关系,但前尊后卑,反映古代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故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婆媳等旨在表达森严的等级,D是宗法制内容,不能表达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 ‎4.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能力。由材料“公元前481年”可知,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大夫”“自立为国君”“册命为齐侯”等相关信息可知,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是前770年至前221年,因此B不对;C项应该出现在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故选D。‎ ‎5.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旨揭示出,人民只知爱家不知爱国,体现出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正确;材料与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有误,且仅从题中信息无法得来,排除;C项说法仅从题中信息无法得来,排除。故选D。‎ ‎6.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B的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 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直接排除;D提及的是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排除。故选B。‎ ‎7. 本题考查了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重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周王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A是嫡长子,符合宗法制的规定。故选A。‎ ‎8.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材料“天子死称为‘驾崩’,诸侯死称为‘薨’,卿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禄’,平民、奴隶死称为‘去世’”可以看出不同阶层的人去世后称谓并不一样,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A项错误,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并不是官僚政治;C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皇权是在秦朝开始出现的。故选B。‎ ‎9. 选项A郡邑是指设置郡县制.郡县制是官僚政治,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所以A与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是皇帝任命郡守、县令管理地方的制度,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A正确;分封制强化了血缘纽带,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在“根除了”,故排除;“贵族政治”与郡县制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 ‎11. 本题主要考查朝议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表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是先由群臣商议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故B项正确;朝议制度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合作而非矛盾,排除A;秦汉是君主专制而非君主立宪,排除C;依据材料信息“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见朝议制度并未否定了君主专制,排除D。故选B。‎ ‎12. 本题主要考查对郡县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述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局部地区实行了郡县制,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符合题意;郡县制的实施是宗法分封制瓦解后的措施,A不正确;郡县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不正确;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是郡县制的主要作用,D不正确。故选C。‎ ‎13. 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等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无封地,不世袭,唯有俸禄,只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及其长官统一.所以ABC的表述是正确的.D郡县制下郡守是没有封地的.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的郡县制相关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 ‎14. 本题考查秦朝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秦朝的统治中心在咸阳,位置相对靠西,而六国的位置自然在秦国以东;据此依据材料“它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可知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B。‎ ‎15. 皇帝制度有三个主要特点: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独尊,并未涉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神授等特点.故B正确,ACD不符合,排除. ‎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理解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建立. 秦中央集权的特征: 1、皇权的特征: (1)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利集中的另一体现. (3)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机构的特征: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位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行政的特征: (1)地方上主要官员郡守县令等,直接由皇帝调迁,并且官位不世袭. (2)地方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只有地方行政权,绝对服从于中央.‎ ‎16. 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A。 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老子B正确。 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 从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以看出宋代的治国方略是重文轻武。ACD都是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但不符合题干意思。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以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重文臣轻武将;重中央轻地方;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的了解。‎ ‎18. A.汉朝初期货币可以私铸,政府对经济掌控的能力影响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禁止民间铸钱和地方郡国铸钱,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掌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国家统一是大秦帝国,不是汉朝。 C.货币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没有涉及到对百姓赋税的影响。 D.中央政府统一铸造货币,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了君主专制。 故选:A ‎。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从货币制度角度来分析,要求学生联系汉朝时期和秦朝时期货币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来理解。 回答本题时我们要知道,秦朝巩固了国家统一,统一了货币,采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汉朝初期,经济逐渐恢复,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无为而治,放松了对货币的掌控,导致地方铸钱的出现,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统一货币铸造,推行五铢钱,一直沿用到隋末唐初。‎ ‎19. A和C属于科举制影响,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中文字“严格考试的人才”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从而知道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本题选择B. D不符合科举制影响内容.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 科举制为民间提拔了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拓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20. 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B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僚制度,与题干无关; D项科举制的推行,使隋唐以前,官府设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等现象逐步消失.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隋唐科举制的确立.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1. A.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并不是巩固郡国并行体制,而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实力。 B.为了削弱地方王国的实力,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材料就是实施这一制度的表现,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 C.推恩令主要是从政治体制上考虑,而不是从宗族亲情来考虑。 D.材料表面上看出来是以德治国,实际上是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实力。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推恩令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郡国并行制产生的弊端,同时要搞清楚推恩令的目的和影响。‎ ‎22. 斑马的颜色是黑白相间,在这里引申为西汉在地方上推行了两种政治制度,即既有郡县制,又有分封制,故A正确; BC均不是省级组织的制度,故BC错误; D项推行于秦朝,均与题目中的时间“西汉”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为了巩固刘氏江山,汉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诸侯.到汉武帝时,这些诸侯国的势力相当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武帝还找借口,逐渐削减侯国,将权力收归中央.这样,逐渐解除了诸侯国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是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而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的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势力,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3. A.北宋是杯酒释兵权夺取大将权力,A错误; B.后来的事情显然不符合宋初皇帝预想,B错误; ‎ C.政府机构并不是因此发挥合理性,C错误。 D.“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莫不溃散”说明旧制度被废除,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产生的消极作用,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4. A.结合所学知识,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已经出现,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反映的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的发展趋势。 C.结合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相权不断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 故选:B。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省六部制的沿革”,并正确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历史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5. A.材料中有魏征说,不是隋朝的制度。 B.从材料中的良相,科举考试,可以看出,应该是唐朝的宰相机构,而且能够制约宰相权力,所以应该是唐朝三省六部里面的门下省,可以对皇帝的政令进行审核。 C.宋朝枢密院掌管军事。 D.元朝的中书省长官,不一定是科举考试的产物。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中央官制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特征,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发展特点。‎ ‎26. A.官僚政治的建立是秦朝的郡县制,排除; B.尚书省是执行部门,排除; 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排除; D.根据材料,材料描述了三省制之下,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三者分工明确,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提高了办事效率,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的君主专制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本题考查唐朝的君主专制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注意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 ‎27. 科举制度最能促进社会流动,而能反映科举制度的选项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故B正确; A是宗法制,排除; C是九品中正制,排除; D是察举制,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于文字狱的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8. 依据题干材料,东晋时,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故B项正确. 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故A、C错误. 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古代婚姻制度. 本题考查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知识.古代婚姻制度在教材上涉及的内容很少,要求学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得出答案.‎ ‎29. A.材料反映的是要有试用期制度,而不是突出地方政府把持选官的权力。 B.当时还没有考试选官的制度。 C.要对官员进行试用和考核,说明非常注重官员的素质。 D.材料看不出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察举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察举制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0. 材料中内阁是明朝时期才设置的,故AB项排除; 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明成祖时期设置了内阁,故C项符合; 清朝的军机处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了解明清在加强专制统治方面的措施,并理解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 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 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 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31.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来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内阁制度,排除A项;“君臣地位发生变化”不符合史实,君主专制一直是加强,B项错误,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D项错误,排除。故选C。‎ ‎32. 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明朝内阁大臣一般都是大学士,官职都不是很低。 B.材料反映的是内阁首辅职权较大,但没有说它可以制约皇权。 C.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军机处设立。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内阁不是宰相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内阁大臣职权的大小完全由皇帝决定。 故选:D ‎。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内阁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3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扩大和宦官专权都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正确,排除D。 内阁首辅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 封建君主专制时代,不存在民主政治。故排除B。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4. A.材料中未体现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排除; B.材料中未体现决策科学性,排除; C.满汉文武大臣都不被允许到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话,减少了军机大臣同外部联系,体现了决策的严密性与封闭性,正确; D.材料中未体现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排除。 故选:C。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被允许到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话,减少了军机大臣同外部联系,体现了决策的严密性与封闭性。 本题以军机处决策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清朝军机处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35. A.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上的束缚,不是从政治体制上来讲的,而是从思想角度来分析,不符合材料。 B.参知政事风格,宰相行政权是宋朝。 C.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D.清朝军机处没有决策大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体现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军机处的职权特征,其次要了解清朝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分析材料的能力。‎ ‎36. (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朝代”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秦朝”的结论;第二小问“职能”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结论。 ‎ ‎(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名称”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即可得出“三省六部制”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用”可从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及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举措”由材料三中的信息“诏……宰相、枢密使候对殿庐……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以分其权”即可得出“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及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的结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是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制度。‎ ‎(4)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全面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四则材料中宰相制度兴废的历程即可得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的结论。‎ ‎37.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分封制、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导致了天下混战的局面;第二小问,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可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任答一点即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