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第Ⅰ卷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这,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慎势》中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A.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B.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 ‎2.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筑      D.科举制 ‎3.唐德刚在《晚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 的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目的是维护了宗法制度 C.导致了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崩乐坏 ‎4.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 A.商王为取代夏做舆论准备 B.商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C.商代政治具有神权特点 D.商人不知自己的祖先来源 ‎5.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C.有利于有序政治统治的形成          D.促成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6.《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 ‎7.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8.《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 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 C.保证了皇权独尊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9.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中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10.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 “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11.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集簿》的前三行:(第1行)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西汉中央行政设置情况 B. 县、邑、侯国是上下级的关系 C.这里的侯国是分封制产生的 D.这里的县邑长官是由地方选出的 ‎1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13.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14.《汉书·黄霸传》载:“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即由亲信侍从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之官统于大司马。”由此可知,汉武帝时 A.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B.丞相不再负责政务 C.实现行政与军政分离 D.皇权专制受到削弱 ‎15.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16.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了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 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 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17.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 A.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加强     B.唐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C.唐代门下省的权力超过了皇权       D.唐代皇权受到了宰相权力的制约 ‎18.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宰相职责更明确 B.宰相权力被分割 C.宰相形同虚设 D.宰相不再参与军务 ‎19.“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20.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根本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为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 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21.宋代判案实行“断由”制,即法官须向当事人出具判决理由;‎ 若犯人不服,可以启动申诉程序,由上级法司组织重新开庭(原审法官回避),称“翻异别勘”。北宋有“三推之限”,即被告人有三次“翻异别勘”机会,南宋时又改为“五推制”。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维护下层民众的权利           B.体现“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 C.尽可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出现       D.推动司法制度的理性化发展 ‎22.《历代名臣奏议》中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23.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24.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    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行省不受中央的节制 ‎2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26.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 ——‎ ‎ ——‎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27.《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28.汉武帝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 ‎ 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由此可见汉代孝廉察举制 A.员额分配的变化,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 ‎ B.在人才选拔的对象上,对普通民众逐步倾斜 ‎ C.“孝”“廉”标准不易掌握,实际操作难度大 ‎ D.是为政以德理念的实际运用,体现公正性 ‎29.南宋末年文天祥亦曾感慨:“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近世此事寝废,予每为之浩叹。”这表明 A.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谱牒              B.文天祥对于门阀制度非常重视 C.土族制度在宋代已经消亡            D.科举制度有利于谱牒门阀制度发展 ‎30.《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乙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中央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督察 B.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 C. 权力制约,完善监察制度 D.弹劾是古代一项重要权力 ‎31.《日知录》卷九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 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故给事中之 品卑而权特重。”据此可知,明代的六科给事中 A.有统领六部之责 B.主要负责监察六部 ‎ C.独立于皇权之外 D.不能查核皇帝旨令 ‎32.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33.《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34.下列图片,反映出中华民族在与“旱”“涝”斗争中形成的智慧成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35.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重农政策 C.发展小农经济 D.保护农民利益 ‎36.《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37.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38.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由此可见在唐代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39.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分布地区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华北地区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21%)‎ 四川地区 ‎21‎ ‎62‎ ‎33.9%‎ 江南地区 ‎24‎ ‎93‎ ‎15.8%(占全国总州数10%)‎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40.2007年、2014年江苏高邮地区先后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乐器“青铜铙”和一柄青铜短剑,两件文物都很精致,它们的出土说明了 A.三千多年前高邮地区的青铜冶铸业规模大,产量多 B.高邮地处古运河通惠河附近,一定还有大量文物未出土 C.三千年前青铜器主要用作兵器和乐器 D.商周时期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第Ⅱ卷 本卷共2小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4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8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分)‎ ‎1-5AABCC 6-10CBCBD 11-15CCAAB 16-20BDBBD 21-25CDDCB 26-30DCACC ‎31-35BCBDC 36-40DCBAD ‎41. (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4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4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4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42. (1)制度:察举制。(2分)‎ 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分)‎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6分)‎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