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试题

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以下思想主张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楚、晋、燕国为春秋诸侯国,可知图片反映的历史时期为春秋时期,因此选项中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是春秋时期老子思想,故C选项正确;性恶论是荀子思想,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故A选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故B选项错误;禁奸止过,莫若重刑意思为在重刑的严厉打击下,可以禁止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是商鞅的思想,商鞅是战国时时期人物,故D选项错误。‎ ‎2.如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 A. 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B. 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 C. 儒家思想成为被推崇的正统思想 D.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王的制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可以判断出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即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西汉,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A选项排除;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材料中凸显君王的意义的说法冲突,B选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D选项排除。‎ ‎3.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兄弟喜欢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与佛门坐禅静虑相似。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受了佛教禅宗的启发,理学家近乎白话文的语录颇有禅宗风格。这说明 A. 宋代理学家排斥佛教 B. 儒学受到了佛学影响 C. 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 D. 佛学已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二程如佛门般“坐禅静虑”,心学受禅宗的启发和理学家语录中的禅宗风格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我国古代儒学发展中受到了佛学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理学言行中的佛教痕迹说明其吸收而不是排斥佛教,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儒学受到佛教影响,但两者还是各自独立,并不是融合为一,C项错误;西汉武帝以后,儒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D项不符合史实。‎ ‎4.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救之。”“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A. 反对盲从孔子 B. 力挽儒学危机 C. 维护理学正统 D. 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思起而救之”、“不如见诸行事”等可以看出,该作者主张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孔子主张的态度,排除A项;该思想家的出发点不是挽救儒学危机,排除B项;该思想家的目的不是维护理学正统,排除C项。‎ ‎【点睛】材料所述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主张。‎ ‎5. 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部分标识,融入了中国书法艺术。其构思取材于 A. 篆书 B. 草书 C. 楷书 D. 行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详备,结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行书的特点是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它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篆书的特点是笔划圆润,挺遒流畅,结体端庄严谨,字体稍长,造型健美。图中字体正体现了篆书的特点。故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详解】‎ ‎6.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 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排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排除D项。‎ ‎7.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A. 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 B. 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 C. 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 D. 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在盛唐时期,对于“良心”主要强调是关心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情怀,故本题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故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不正确,故排除A项:C选项的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不能体现材料主旨信息,故排除;“避乱弃世”的表达不合适,故排除D项。‎ ‎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船厂非徒造战舰也。战舰已就,则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宁波、上海之贩辽东、贩粤洋者,亦必群就购造。”据此可知,魏源 A. 主张同列强进行商业竞争 B. 希望清政府允许对外贸易 C. 强调学习西方科技的意义 D. 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造战舰”指的是发展军事工业。依据材料中“战舰已就”、“争先效尤”、“群就购造”等信息可知,魏源认为军事工业发展起来后,可以促进民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科技的意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与列强进行商业竞争;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魏源希望清政府允许对外贸易的要求;D选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不是魏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而是强调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意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 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C. 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 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方式之争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国体之争,体现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在曲折中发展,故选D项;第一次“体用之争”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采用西方科技挽救统治危机,第二次则是维新派与洋务派关于国体之争,实质不同,排除A项;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如何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争论也没有清楚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排除C项。故选择D项。‎ ‎10.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国“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匮(懒惰,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最贴近该观点的解释是 A. 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 B. 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 C. 女性的主体意识薄弱 D. 传播人权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严复认为中国的一些陋习不利于变法的进行,故材料体现的是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答案为B选项。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女性的主体意识,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陋习而非人权,D选项排除。‎ ‎11.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这表明孙中山(  )‎ A. 认为改革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 B. 反对中国将来走共和之路 C. 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D. 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可知其主张革命而非改革,故A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知,其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主张暴力革命,流血斗争,实现民主共和,所以其是主张通过暴力方式建立共和政体的,故C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进化思想,但此处并不是进化论,故D项错误。‎ 考点:辛亥革命 ‎12.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人将新文化运动比喻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处体现在 A. 追求建立民主制度 B.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 倡导复兴古代文化 D. 以文学承载新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两次运动都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此作为新思想的载体,选项D正确;文艺复兴并未提出建立民主制度,排除A;选项B不是两者的主张,排除;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选项C排除。‎ ‎13.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A. 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B. 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D. 社会主义成中国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材料中所述“社会主义”“苏俄”“以俄为师”“时髦名词”“共同选择”等信息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故C项正确;北洋军阀时期虽一度思想控制松弛,但与材料宣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旨不相符合,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式有多种,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社会主义此时也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排除D项。‎ ‎1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下图中?应填上的内容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1937年至1945年,处于抗战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民主革命的情况,创造性的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选项D正确;选项A是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选项B是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排除;选项C是反对教条主义提出的,时间是1930年,排除。‎ ‎15.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副主编时谈到:“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认识 A. 体现了对经济生活中市场作用的认可 B. 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C. 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说明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邓小平的言论可知,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体现了其对市场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认可,选项A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计划经济,排除B;选项C是十三大的内容,排除;选项D中“共识”表述绝对,排除。‎ ‎16.“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的劳动,斗争与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材料反映了 A. 文艺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B. 艺术创作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C. 文艺的发展应当坚持“双百”方针 D. 文艺创作必须贯通古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结合所学可知遵循“双百”方针,坚持创作自由,提倡艺术民主,文艺创作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没有涉及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也没有体现艺术创作方式创新的必要性和文艺创作必须贯通古今,故ABD三项错误。‎ ‎17.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 A. 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B. 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 “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 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并结合所学,1953年中国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工业、生产力分布做出了规划,提高人民素质,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人才条件,故选择B选项;1978‎ 年,中国的扫盲教育基本完成,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1995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排除C选项;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按照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没有完全效仿苏联,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及为发展工业的一系列措施。‎ ‎18.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B.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C.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深感自己与西方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故在20世纪60年代加紧了核武器技术上的研究,并在1964年和1967年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B项符合题意。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国,并未加入,排除A;C项成就是在197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成就取得于197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9.“(他们)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对一些自古以来被设想为必然的、具有绝对价值的存在大胆地提出质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材料中的“第一次启蒙运动”‎ A. 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B. 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质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可知,这是智者运动,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选项D正确;选项A是文艺复兴运动,不符合题干中“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排除;选项B是宗教改革,其肯定了人在信仰和灵魂救赎方面的自主性和自由,但是不属于第一次思想启蒙,排除;智者运动代表的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 ‎20.‎ ‎16世纪,德国保持着从中古以来所形成的政治局面,有7大选侯,十几个诸侯,200个小诸侯,上千个骑士团和100多个自由城市统治者,它没有统一的军队、法庭和货币,甚至没有明确的疆界。这一局面给德意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A. 德意志不得不开拓海外殖民地 B. 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教皇加重对德意志的经济盘剥 D. 促使人们重新定位教皇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使得德意志世俗政权力量较小,教皇有机可乘,加强对德意志的经济盘剥,将德意志变为教皇的奶牛,选项C正确;选项A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现象,排除;16世纪尚未进行工业革命,因此选项B不属于直接后果,排除;选项D是宗教改革的后果,排除。‎ ‎21.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因此他提出 A. 推翻君主制度 B. 实行三权分立 C. 主权属于人民 D. 人要自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这符合三权分立思想,选项B正确;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选项A排除;孟德斯鸠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而且这与权力之间的制约无关,排除C;选项D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与权力之间的制约无关,排除。‎ ‎22.“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牛顿思想在法国产生影响力最大 B. 牛顿的理性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 C. 此后数学表达式应用于各个领域 D. 牛顿为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可知,牛顿的理性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对比牛顿思想在各个国家影响的大小,因此选项A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卢梭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排除D。‎ ‎2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而且是由“遗传(繁殖)和适应(营养)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并提出了反映动植物演化关系的系统树。这表明海克尔 A. 首倡获得性遗传原则 B. 动摇了宗教的统治地位 C. 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挑战了生物进化论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个体发育是由遗传和适应所决定的,也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思想,故答案为C。首倡获得性遗传原则是拉马克提出的,A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的统治地位,不是海克尔,B错误。海克尔学说是符合生物进化思想,而不是与进化论有不同的见解,所以不能说挑战权威,D错误。‎ ‎24.1900年,在法国举行第五届巴黎世界博览会,主题是“世纪回眸”——展示19世纪的科技成就。其展品不可能有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0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时期,而D项中的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因此不可能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蒸汽机车、汽车、电影放映机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项。‎ ‎25.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它的出现固然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远远不够。材料认为,互联网 A. 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B.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 C. 体现人类先进的发明创造力 D. 推动了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远远不够”说明互联网的影响除技术进步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社会交往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等,总之,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故答案为B项。该项包含在B项中,排除A项;体现人类先进的发明创造力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6.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曾指出:“(诗人)有一种能力,能从自己心中唤起热情,这种热情与现实事件所激起的很不一样。但是,比起别人只由于心灵活动而感到的热情,则更像现实事件的热情。”与该流派文学风格一致的作家是( )‎ A. 莎士比亚 B. 雨果 C. 巴尔扎克 D. 马尔克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诗人)有一种能力,能从自己心中唤起热情,这种热情与现实事件所激起的很不一样。但是,比起别人只由于心灵活动而感到的热情,则更像现实事件的热情。”可知,材料强调的(诗人)有一种能力,能从自己心中唤起热情, 这种热情与现实事件所激起的很不一样,这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即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积极追寻理想世界”,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B符合题意;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A错误;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C错误;马尔克斯是后现代主义代表,D错误。‎ ‎27.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 A. 共和制度的确立 B. 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贝多芬是晚于莫扎特音乐家,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音乐家。当时民主共和制度没有确立,工业无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民主平等的思想18世纪前早就开始传播。因此从历史背景看ACD不符合,故排除ACD。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主要是由于当时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故B项正确。‎ ‎28.巴尔扎克在小说《邦斯舅舅》中,描写了玛维尔夫妇,为抢夺财产不惜利用律师,设计谋害舅舅,然后坐地分赃升官发财的故事。该小说 A. 揭示战争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 B. 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和野蛮 C. 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D. 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迷茫和痛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小说作者以及这一小说描述的内容可知,该小说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选项B是启蒙文学的特征,排除;选项D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 ‎29.如图是著名油画《星月夜》:天空中星星巨大而明亮,云彩随着星光曲成一团,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脱离现实的手法给人呈现出炫目的奇特景象。该画作者应是 A. 德拉克洛瓦 B. 莫奈 C. 凡·高 D. 毕加索 ‎【答案】C ‎【解析】‎ ‎【详解】‎ ‎《星月夜》突出了光色对比,而且表达了画家的个人情感,这属于后印象派画作,选项C正确;选项A是浪漫主义画家,排除;选项B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其作品属于前期印象派,排除;选项D是现代主义画家,排除。‎ ‎30.“……广泛使用象征手法,让他的小说难懂至极。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与该特征一致的文学作品是 A. 《等待戈多》 B. 《悲惨世界》 C. 《西风颂》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的小说的风格特点是属于荒诞类型的,结合所学其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而《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作品,《悲惨世界》《西风颂》均是浪漫主义作品,《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作品,故选A项,排除BCD项。故选择A项。‎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成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买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旨,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 ‎【答案】(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 ‎(2)特点:注重对治国兴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解析】‎ ‎【详解】(1)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代可知,当时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可知,各国相继推行变法,重视招揽人才;根据材料一“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可知,随着私学教育的发展,本来为贵族阶层的士人把文化传播到了民间,学术开始下移。意义:根据材料一“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可知,士阶层的活跃一方面推动了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另方面士人的自尊自主精神,有利于塑造知识分子的品格,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2)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买社会中建功立业。”得出注重对治国兴邦的研究,社会责任感强烈;根据“不作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得出崇尚实用。成因:可结合所学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予、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用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二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三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刷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中后期欧洲印刷业蓬勃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法国“印艺社”的特点。‎ ‎【答案】(1)因素:政府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三教合一潮流发展,理学兴起市场需求增加;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2)原因: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广泛传播;欧洲民众宗教、生活的需求;印刷商、书商营生图利的需求;文艺复兴运动的需要与推动。‎ ‎(3)特点:依靠手工工场,主要印刷出版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影响范围广,在法国及整个欧洲地区;传播了启蒙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解析】‎ ‎【详解】‎ ‎(1)因素:根据“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得出政府的重视;结合宋代科技的发展得出印刷术的发展(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根据“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结合时代背景可得出三教合一潮流发展;同时结合所学可从理学兴、起市场需求增加、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 ‎(2)原因:根据“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用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得出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广泛传播;根据“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结合所学可得出欧洲民众宗教、生活的需求;印刷商、书商营生图利的需求;结合材料的时间可得出文艺复兴运动的需要与推动。‎ ‎(3)特点:根据“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并结合所学得出依靠手工工场;根据“大量印刷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得出主要印刷出版启蒙思想家的作品;结合所学从其产生的影响角度,可从影响范围广,在法国及整个欧洲地区,同时传播了启蒙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等方面概括。‎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