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主题五 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历史画面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主题五 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历史画面学案

主题五 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历史画面 ‎(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演变(特别是唐宋、明清时期)和社会生活及生活习俗的变化。‎ ‎(2)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及社会生活与思想习俗观念的变迁。‎ ‎(3)近代西方工业化时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及观念习俗的变化。‎ ‎(4)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影响与社会生活和观念习俗的变化。‎ ‎(5)古今中外关注民生问题的政策及影响。‎ ‎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把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2)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等发展历程;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不断多样化,多样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本质,它不仅仅表现为新的取代旧的,还是一个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多样化过程。‎ ‎(3)从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入手,结合近代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政治民主化(社会政治变革)、西方思想的传播,全面认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与社会生活变迁 ‎(1)城市化的动力:①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 ‎②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2)城市化的影响:①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②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的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③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④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惑着近代工业城市。‎ ‎3.中国近代的城市化特点 ‎(1)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大多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建立租界,将城市作为侵华的据点,中国近代的城市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 ‎(2)伴随着官僚资本的发展历程:洋务运动兴建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国家官僚资本企业,壮大了城市的规模,也使得中国城市的反对势力异常强大。‎ ‎(3)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城市中最具革命性的经济元素,代表着中国城市化的希望。‎ ‎(4)伴随着农村的衰落:近代以来城市逐渐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大量无地农民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2015·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 份 法 定 假 日 天 数 节 假 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试题通过表格形式,提供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节假日的多种变化趋势,因此,回答该问题时,应仔细观察表格,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例如从1950年与1995~2008‎ 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选取任一趋势,结合史实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说明。节假日的设立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人们出于各种原因,设立不同的节日,因此,要答好本题,必须在总结出趋势的情况下,把该趋势与时代背景相联系,即把该趋势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其原因,这样试题就容易解答了。‎ 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的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 ‎——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其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史实,及材料一信息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二从城市职能、兴起区域及影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评价,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对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的瓦解、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社会矛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特点:江南地区市镇大量涌现;沿江与运河的市镇进一步发展;沿海城市发展趋于停滞;边陲地区市镇得到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 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答出四点即可) ‎ ‎(2)‎ 变化: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 评价:推动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导致大量的手工业者破产,社会矛盾激化。(答出三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