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专题优化提升 ,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历史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 1.(2020·桂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现代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影片梗概如下: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六角螺帽。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尽管如此,工厂老板认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最终,查理失业了, 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发现唯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虽然查理自己无法保证温饱,他还是在街头搭救了一个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获得了这个女子的爱情,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这个“摩登时代”。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12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影片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思路点拨】 《摩登时代》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材料中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生产方式及对工人的压榨、工业时代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及对人性的摧残、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从中任意选取一个情节,结合史实予以概述及评价即可。 【尝试作答】 答案:示例一 情节: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紧六角螺帽。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方式实现批量化生产。 概述和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各国逐渐实现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层出不穷的新发明刺激了生产方式的创新。汽车行业在机械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流水线作业,使规模化大生产成为主导性生产方式。工厂生产流水线的出现适应了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但这一进步却压榨摧残了人性,将人异化为机器,缺乏对人的人文关怀。 示例二 情节: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大萧条中普遍出现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 概述和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社会生产的产品严重过剩,而工人购买力低下,使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突出。对此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之疯狂的信贷,最终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下,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工人失业进一步降低了民众的购买力,抑制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剧了经济危机,并进一步引发了政治危机,社会陷入混乱状态;社会的危机客观上推动罗斯福新政的实行,为其之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契机。 二、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1.军事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 2.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权威社会主义:苏联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主张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要求限制以至消灭耐普曼和“富农”,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用计划原则取代市场机制。这些人在列宁逝世后取得统治地位,逐渐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内容,主要表现在: (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严重失衡。 (3)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苏联模式。 [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 1.(2020·河南洛阳期中)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这反映了苏联( ) A.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D.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 解析:选C。材料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工农业生产没有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农轻重比例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的变化,不能推断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故B项错误;从图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增长的比例看,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国际地位,故D项错误。 2.(2020·三明期末)20世纪30年代,“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莫斯科“计划”( ) A.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是战胜一切法西斯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C.是新兴独立国家借鉴的模式 D.推动西方国家向宏观调控的现代经济过渡 解析:选D。根据材料“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可知,西方在遭遇经济危机后,向苏联“计划”学习借鉴,推动西方进入国家干预新时代,故选D项。 三、现代化三大经济运行模式的比较 模式 内容 西方模式(英国) 苏联模式 中国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 2.(2020·漳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有化曾经对饱受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磨难的英国公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战后历次执政中,把公有制视为党章灵魂的工党大力推行国有化以缩小贫富差别和阶级差别。国有公司数目不多,但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垄断了全部的电力、煤炭、铁路、邮政、电信,控制了造船、飞机制造和钢铁业的大部分。1979年,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10.5%。同年,奉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保守党领袖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国有企业改革。1980年,通过《竞争法》,取消国有企业垄断权。撒切尔政府推行三个阶段的私有化,先易后难,分步推进,使国有企业由垄断行业的“看管者”向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者”过渡。 ——摘编自侯珺然《试论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等 材料二 1979年7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份文件,开启了国家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7年第一季度,预算内工业企业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5%,亏损面增加40%,财政收入下降2.3%。这似乎是经济滑坡的预兆。198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4年11月初,形成了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和《公司法》为依据的、并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草案)》。 ——摘编自汪海波《中国国有企 业改革的实践进程(1979—200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二战后推行国有化政策的原因。(8分) 【思路点拨】 一定要先审题,审问题的关键信息“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的关键词“国有化”。据材料可提炼出大危机的冲击和工党执政;据所学英国二战后推行国有化政策的时代背景相关知识可知,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和二战后恢复经济的需要。 【尝试作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特征。(7分) 【思路点拨】 本题虽然涉及了结合所学知识,但从材料的提取就已足够了,据材料二可提炼出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尝试作答】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改革目标的不同。(10分)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我们要有大思路,即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过程、特点、影响上去考虑布局,这样我们就有了突破口,即面临的困难、稳健的推进、作用的大小;第二小问改革目标的不同,据所学知识——英国国企改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及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可知,中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英国是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尝试作答】 答案:(1)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的影响;工党执政;二战后恢复经济的需要。 (2)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相同之处:都在经济遭遇重大困难的背景下进行;改革都按阶段分步推进;都注重运用法律法规,规范改革行为;都注意引进竞争机制;都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改革目标的不同:中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英国是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比较异同类材料题解题方法 【题型解读】 比较异同设问类型也是历史高考常考、必考的基本类型,基本上有三种具体的要求: (1)求同:其呈现形式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处”“比较……和……的共同点”等。 (2)求异:其呈现形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上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点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答题技巧】 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是求同还是求异,或者是异同点比较。 第二步: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 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 ①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 ②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 【失分警示】 “比较异同”类问题解题失分主要在于:一是在设问比较角度不明确的情况下找不准可比点;二是对相同点的回答归纳不出来,仅知道某方面有相同,但表达不出来,概括不全面、不准确;三是不注意答题格式,将比较题格式答成了概述题格式。 史学界对苏联模式的争论 【史界观点】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 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留有它的影子。 观点一 中国学者大多认为,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苏联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功绩在于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后期消极作用明显。 观点二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苏联模式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是假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半封建专制和极权主义的混合物,把苏联解体归咎于苏联模式。 观点三 西方学者和戈尔巴乔夫后期的苏联(俄罗斯)学者,对苏联模式基本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只看苏联模式取得的成就,更主要的是看这些成就是采取什么手段获得的,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模式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争鸣感悟】 关于苏联模式的研究,西方学者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联(俄罗斯)学者则把某些情绪化的看法渗透到学术观点之中,从而导致其走向极端。我国大多数学者则能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使研究成果显著。 专题质量检测(十)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安徽六校检测)下图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该数据说明美国( ) A.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生产销售矛盾日益缓和 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解析:选D。依据图片内容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分期付款高涨,特别在消费领域,如汽车、收音机、钢琴、留声机、家用电器的分期付款比例均达70%以上,钢琴甚至达到90%,而过度的分期付款带来消费市场火爆,实际消费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故选D项。 2.(2020·广西名校联考)胡佛总统多次强调应由私人慈善机构解决失业救济问题, 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1931年12月8日,胡佛在第三个年度国情咨文中说:“应该最少地介入……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这一观点体现的原则是( ) A.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 B.竞争和经营的自由化 C.重商主义和殖民主义 D.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 解析:选B。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是启蒙运动倡导的原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应该最少地介入……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可知,胡佛倡导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由主义而非重商主义,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2020·济南期末)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承诺:“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这些举措( ) A.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B.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C.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D.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解析:选C。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主要目的在于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结合题干所述内容可知,这些举措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供需矛盾,防止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故选C项。 4.(2020·乌鲁木齐模拟)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考虑的不仅是因为危机由此发端,更重视银行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作用。可见,“首先从整顿银行着手”的用意在于( ) A.紧缩银根,平抑市场 B.调整机构,打击投机 C.稳定金融,增强信心 D.创新制度,活跃经济 解析:选C。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整顿银行是让银行停业整顿而非紧缩银根,故A项错误;首先整顿银行不能够打击投机,故B项错误;整顿银行是为稳定金融秩序,故C项正确;整顿银行并非创新制度,故D项错误。 5.(2020·厦门期末)从1979年10月到1988年年底,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政府由此取得近200亿英镑的股票变卖收入;私有化并未消除垄断,反而推动国家垄断向私人垄断的转换。这表明英国政府( ) A.彻底抛弃凯恩斯主义 B.力求充分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C.信奉平等的价值理念 D.加强对劳资冲突风险的管控 解析:选B。20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陷入经济“滞胀”,为了走出困境,英国政府实行“私有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经济活力,故选B项。 6.(2020·洛阳期中)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 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 ) 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解析:选A。材料强调“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因此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故A项正确。 7.(2020·济南一模)1920年,苏俄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和食物配给制,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 8.(2020·江淮十校联考)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此规定( )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解析:选A。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可知,苏维埃政府的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苏联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故A项正确。 9.(2020·日照联考)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60%;农业产值应增加50%,实际下降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也没有完成计划。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B.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 C.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 D.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 解析:选C。材料说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苏联的经济建设计划安排过高,无法完成,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故选C项。 10.(2020·黄冈调研)20世纪50年代初,苏 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 B.苏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经济充满活力 D.赫鲁晓夫改革初现成效,农业生产局部改善 解析:选A。根据“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可知,广告是政府行为,说明消费能力下降,故选A项。 11.(2020·潍坊二模)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 )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D。根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的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 12.(2020·茂名二模)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 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 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 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选C。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说明研究没有深入一线,没有与工业生产联系,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0·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低关税或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19世纪末,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认为英帝国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这个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自由贸易长期以来已经是英国的立国之本,受到两大党的共同维护。1903年张伯伦公开宣布他主张建立保护性关税,并辞去殖民大臣职务。不久,他建立“ 关税改革同盟”,大力宣传关税改革思想,掀起声势浩大的关税改革运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各种商品进口税平均提高40%。当时上千名经济学家反对这种经济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最后对美国也会不利,但胡佛认为此法符合美国民族最高利益。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关税战。到1931年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60%~100%。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主张关税改革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挑起关税战产生的国际影响。(13分) 解析:(1)据材料一“19世纪末……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低关税或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世界经济地位的变化,各国的经济政策,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变化等方面作答。(2)据材料二“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关税战。到1931年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的应对举措及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答案:(1)背景: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国内市场受到冲击;美德等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国际影响:各国相互报复,致使世界贸易额大幅度下降;加深了危机程度,使世界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更长;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14.(2020·百校联盟TOP20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某学者在研究世界近代史时制作的思维导图 从上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 如两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等。其次,根据选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两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可提取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可提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阐述:一战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其中新经济政策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因素,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阐述:一战中,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由此,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逐渐被以美苏实力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取代。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不同程度推动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