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明清时期(1840年前)‎ 明清时期(1368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古老的中华文明呈现出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特征。‎ 政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实行厂卫制度,采取八股取士;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 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外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影响了古老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思想 文化 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和文化政策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1.封建社会晚期,社会承古萌新是当时的时空特征。‎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可知,明清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在对当时中西方社会转型的学习中增强时空转换与对比的能力。‎ ‎4.客观认识当时中西方社会的变化,基于史实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5.通过对《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学习,树立文化自信。‎ ‎6.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情怀。‎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  明清时期的政治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3)康熙帝(△选修4)‎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 ‎1.废丞相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① 六部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 ‎(3)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② 加强专制 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 ‎(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误区警示 1.内阁的设立和丞相制度的废除并非在同一时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后为了减轻政务负担,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及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至明成祖时期才正式设立内阁。‎ ‎2.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区别: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封建皇权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和政府部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3.颁布《大明律》‎ ‎(1)特征: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 ‎(2)原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 ‎4.地方行政制度 朱元璋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碍于皇权的集中,废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三者合为三司,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  教材补遗 明代的宦官专权 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 二、清朝 ‎1.设立军机处 ‎(1)背景 a.清初,依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b.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c.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 a.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b.设立:③ 雍正 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 ‎(3)特点 a.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b.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c.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使④ 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到顶峰,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 图解历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3.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 a.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b.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 a.设⑤ 理藩院 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 ‎ b.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c.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⑥ 改土归流 ”。 ‎ ‎(4)作用 a.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b.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 d.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三、康熙帝(△选修4)‎ ‎1.主要功绩 ‎(1)清除分裂、割据势力 a.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击败郑氏政权,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对新疆、蒙古的管辖。‎ b.加强民族团结:与蒙古各部会盟;册封西藏和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尊孔崇儒、开科取士,笼络江南士子。‎ ‎(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签订了《⑦ 尼布楚条约 》,确认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 ‎ ‎2.功过评述 ‎(1)功绩:康熙帝清除分裂割据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康乾盛世”的基点,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过失: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盛世之下面临危机。‎ 探究点一 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变——内阁与军机处 ‎◆史料实证 ‎ ‎  史料1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  史料2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  史料3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史料解释 ‎(1)史料1反映出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史料2反映出明朝内阁只是备皇帝咨询的内侍机构,并无决策权。‎ ‎(3)根据史料3可知军机处设在离皇帝近的地方,便于皇帝宣召,所用之人都是亲信重臣。‎ ‎◆史料运用 ‎(1)根据前两则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内阁与唐代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 提示 唐代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2)根据史料3及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提示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军机处官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3)为什么说内阁、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强化?‎ 提示 内阁和军机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其并无决策权,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探究点二 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的地方体制 ‎◆史料实证 ‎ ‎  史料 明初,地方机构沿袭元朝行省旧制。洪武九年,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 军事。“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有关部门批准。①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往往形成易使地方形成“失控”的被动局面。‎ 宣德八年,朝廷发布设置“巡抚”的谕旨。及至万历年间,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但一般“巡抚”只是管辖一个省。而在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于是明朝加派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 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但是官方法定规章上仍以“三司”分治省政为主,“巡抚”和“总督”始终是临时差派,仍被视为京官。清代,③总督、巡抚正式演变成为省级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并且有较为完备的机构建制。‎ ‎——摘编自唐进、郑川水主编《中国国家机构史》等 ‎◆史料解释 史料中①交代了明朝设立督抚的原因。②表明了督抚的性质和职权,反映了明朝督抚制度的内容。③表明了清代督抚制度的成熟。‎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概括明朝督抚制度的内容。‎ 提示 内容:巡抚负责一省军民大政;总督同时管理多个省份事务;总督、巡抚属于京官,由中央临时派遣。‎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督抚制度的作用。‎ 提示 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史论归纳 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和对西藏的政策。‎ ‎2.发展 ‎(1)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提刑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属中央。‎ ‎(2)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策,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 核心素养 ‎ ‎(1)通过对明清时期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的理解,增强家国情怀。‎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辩证地、发展地看待明清时期的政治举措。‎ ‎1.(2019湖南张家界模拟)清朝雍正帝认为,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皇帝是从。他还以为,各位大臣如果将皇帝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 ‎                     ‎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政治。“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皇帝是从”“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项正确。‎ ‎2.(2019湖南长沙模拟)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秦 ‎6位 两宋 ‎121位 西汉 ‎47位 明 ‎4位 唐 ‎182位 清 ‎0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2.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宰相的人数增加较多,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增设宰相以削弱相权;到了明清时期,皇帝担心相权过重,干脆废除宰相制度。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选B项。‎ ‎3.(2020黑龙江哈尔滨高三调研)明太祖朱元璋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  )‎ 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 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 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 ‎3.答案 B 三省六部制是设立三省以分割相权,而材料是各部门相互制约,与相权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了明朝各部门机构分理朝政,相互制约,权操于上,体现了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故选B;孟德斯鸠学说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本质是封建专制,排除C;废丞相、设六部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D。‎ 记知识结构 背史论术语 ‎(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即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2)清朝开明的边疆政策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 一、选择题 ‎1.(2019重庆期末)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想出关打猎游乐,在居庸关被巡关御史张钦杖剑挡驾,无奈悻悻而还。后来武宗乘张钦巡视他处之机,黑夜微服偷偷出关,一路都生怕张钦追拦。这一史事表明(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监察制度走向成熟 C.官僚体制制约皇权 D.北方边防体系严密 ‎1.答案 C 据材料“被巡关御史张钦杖剑挡驾”“武宗乘张钦巡视他处之机,黑夜微服偷偷出关”可知皇帝受到官员的制约,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皇帝受到制约可知A项与材料不符;依所学可知,监察制度主要是代表皇帝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与材料中对皇帝的制约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官僚体制对皇帝的制约,而不是强调边防体系,排除D项。‎ ‎2.(2017课标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答案 A 本题以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作为切入点,考查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政治问题。明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参政威胁皇权,规定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利用宦官来制衡外廷官员,宦官开始参与中枢决策过程。这就对宦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会出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的现象。据此分析,这是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导致的,故A项正确。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当时内阁尚有一定的议政功能,故C项错误。当时掌握决策权力的依然是皇帝,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廊坊模拟)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朝廷行政审批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宦官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中枢官员 C.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 D.政治腐败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 ‎3.答案 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君主“荒政”,宦官通过批红来插手处理朝廷公文,逐渐把持朝政,干预朝廷事务,致使政治腐败,中央内部的权力之争不断,D项正确。‎ ‎4.(2019四川成都模拟)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外戚淡出政治舞台 B.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杜绝了外戚与官员的勾结 D.顺应了废除丞相制度的需要 ‎4.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据材料中“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产生这一变化,B项正确。选后妃、驸马对象的变化并不能使外戚淡出政治舞台,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外戚与官员的勾结的问题,C项错误;废除丞相与选后妃、驸马对象的变化之间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5.(2019北京文综)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5.答案 D 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以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与内阁首辅的关系设置历史情境,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题干材料所示,内阁首辅迫于皇帝的压力不得不遵旨重新拟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故D项正确。当时内阁拥有票拟权,在一定程度上参决政事,故A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就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决策,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大学士仅有票拟权而无批红权,故C项错误。‎ ‎6.(2020湖南长沙高三联考)明代内阁大臣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后使用。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 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C.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 D.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 ‎6.答案 D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的阁臣在人员、品级、选派等方面,服务于皇权需要,没有法定的和正式的规制,即尚未形成完整的体制,故选D。‎ ‎7.(2019福建龙岩一模)乾隆元年诏:“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以觇(看)士子学力之深浅,器识之淳薄。……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这反映了当时的科场(  )‎ A.应试文章辞藻普遍浮华 B.所选人才的来源十分复杂 C.参试人员无所适从 D.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统一 ‎7.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乾隆指出,国家以经义取士,要考察士子的知识多寡,见识如何,这都需要明示标准,让士子知晓,即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统一,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应试文章辞藻普遍浮华,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旨在强调选拔人才的标准,无法体现人才的来源,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参试人员无所适从,故C项排除。‎ ‎8.(2018北京文综)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8.答案 D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因“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而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的权力更大,这表明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因此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排除B项;军机大臣不同于宰相,且宰相一职在明太祖时已被废除,排除C项。‎ ‎9.(2017天津文综)“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9.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均排除。‎ ‎10.(2019河南八市第一次测评)下面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  )‎ 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内阁与南书房 三、内阁与军机处 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 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 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 ‎10.答案 C 材料中的目录无法体现内阁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央机构的变化,可知其反映的是清朝中央体制的演变,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在雍正时期,故D项错误。‎ ‎11.(2019四川乐山调研)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  )‎ A.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11.答案 C 依据材料不能得出“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2.(2019宁夏银川二模)有学者认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进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  )‎ A.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 B.实际效果都背离设计初衷 C.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 D.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 ‎12.答案 C 根据材料信息“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可知,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3分)‎ ‎13.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14.(2019河北秦皇岛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孔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唐太宗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明太祖 ‎“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清世宗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 孙中山 ‎“五族共和”‎ 毛泽东 ‎“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14.答案 评分标准:‎ 论题(3分)‎ 等次 分值 答题情况 一等 ‎3分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充分挖掘材料的信息,关注时空,提出明确合理的论题 二等 ‎1~2分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三等 ‎0分 无论题或论题均与题目无关 ‎  史实与论证(8分,运用两个与题目相关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证)‎ 等次 分值 答题情况 一等 ‎7~8分 能够引用两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二等 ‎5~6分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论题;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三等 ‎3~4分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论题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四等 ‎0~2分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无史实论证或只有单个史实且无论证 ‎  结论与论题一致,1分。‎ 示例:‎ ‎“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 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交融,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不同时期对“大一统”的认识来拟定主题,结合不同时期“大一统”的特征进行论述。要注意主题鲜明,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