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5-科技、教育与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历史画面-通史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主题5-科技、教育与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历史画面-通史版

专题六 主题五 科技、教育与社会生活 变迁中的历史画面 PART 6 (1) 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以及航天精神。 (2) 近现代西方科技发展与创新、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3) 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4)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及生活习俗的变化。 主干提醒 一、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 1 .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与落伍:中国古代科技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土壤,农耕技术、手工业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等实用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并产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发明 ——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至明清时期,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迟滞,辉煌的古代科技未能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拓展必备 2 .新中国的科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受国际形势和国内状况的影响,前 30 年重点发展国防科技,改革开放以来,将重点放在国防科技民用化和加强民用科技发展上面。“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载人航天等都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代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拓展必备 二、近现代西方科技发展与创新、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1 .近现代西方科技发展:西方近代科技发端于天文学领域,至牛顿经典力学形成近代科学体系,将上帝从无机世界里驱除,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否定神创说,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20 世纪初,在对牛顿经典力学继承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低速运动状态扩展到高速运动的无限空间,量子论则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它们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了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 拓展必备 2 .近现代西方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垄断教育。近代初期,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进行,开始由神学教育向世俗教育转变。工业革命开始后,政府和私人成为办学的主体,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教育对象的广泛化、教育观念的平等化趋势不断加强。 拓展必备 3 .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 (2)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3) 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 拓展必备 4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1) 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 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的提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拓展必备 三、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特色 1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春秋以前,学在官府,贵族垄断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范围。汉代形成完整的官学体系,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育内容。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后,教育平民化趋势显著,官学、私学兴盛,以入仕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受宗法观念和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是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具有道德传承、社会教化的功能。 拓展必备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兴办的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为主要目的。戊戌变法提出了废科举、变革教育的要求。清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制,教育近代化趋势明显。民国成立后,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国人的民主平等观念。 3 .现代中国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基于旧中国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首先发展扫盲教育。借鉴苏联教育经验,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理工科,忽视了人文科学。在“左”倾错误冲击下,教育事业一度陷入瘫痪。“文革”结束后,首先恢复高考制度,发展义务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拓展必备 四、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宗法观念、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以家庭为中心,以勤劳、简朴为特征。受民族融合的影响,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奢侈之风日渐盛行。 拓展必备 2 .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四个关键时间: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 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发展的推动。 (3) 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 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的思想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写照。 拓展必备 例 5 [2017· 全国卷 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表的演变 考题例讲 古代  日晷被称为 “ 最早的钟表 ” ,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 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 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 世纪 50 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 100 万年误差 1 秒 ——[ 英 ] 约翰 · 哈萨德 《 时间社会学 》 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考题例讲 21 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 答案 】 论题:科技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阐述:近代之前,古人计时使用较原始的计时器。近代早期,随着伽利略研究的进步,计时器精确度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前后,钟表普及化,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钟表性别的差异化使用逐渐消弭;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钟表计时精确度极大提高; 21 世纪钟表功能多样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计时更加准确,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考题例讲 【 解析 】 本题以不同历史时期钟表的变化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解答时需设定一个论题,如“科技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钟表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等。如以前者为论题,在组织答案过程中要围绕钟表变化来作答,同时重点写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概括差异,并重点阐述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能够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有理即可。首先,作答时所列举的史料必须能够论证观点,其次要做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最后要看分答点,防止漏答失分。 考题例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