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抓住题干关键词“无父无君”“尊卑无别”,可知该思想冲击了等级秩序,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同等的爱一切人,爱无差等,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长幼尊卑,故A、B项排除;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与“无父无君”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2.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 白话文开始兴起 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答案】C 【解析】 明清时代小说发展的原因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文学需求量大;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印刷术的完善和发展;明清时社会危机加大,人们通过小说寻求心理安慰等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从选项看C最符合。A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不是主要因素,思想控制没有放松,而且加强,故D错误。 3. 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 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 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 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 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到明代时期,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三纲五常也就往往束缚了人们思想。而早在北宋时还尚未如此。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 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学本质上也是儒学;C选项错误,心学维护了社会等级观念;D选项错误,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 认识你自己 B. 美德即知识 C. 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D. 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两句名言可判断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想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故A项错误;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名言没有体现对神灵的批判,故C项错误。 6.普罗塔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受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A. 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 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C. 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 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D 【解析】 “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因人而异”表明普罗泰格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故D正确;A材料未体现,排除;普罗泰格拉否定神,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因人而异”,结合智者学派的观点分析解答。 7. 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主要原因是 A. 古人成就后人很难超越 B. 人类历史上大师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C. 近代科学研究分科细化 D. 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答案】C 【解析】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凭借个人能力很难全面掌握,所以近代越来越多的出现专门领域的拔尖人才,而越来越少的出现通才式的大师,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8.《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追求世俗生活、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这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人公人含蓄、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差异极大。这种差异主要是源于 A. 家族宗法意识 B. 男女社会地位 C. 时代文化心理 D. 国家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处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时期,主人公的性格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作品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他们含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故C选项正确;家族宗法意识是影响梁山伯与祝英台性格的因素,不是材料所述差异的主要根源,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男女社会地位与主人公人格意识差异没有必然联系,故B选项错误;国家政治制度是中西差异的主要表现,但不是其根源,故D选项错误。 9.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 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B. 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国家“必不可少的恶”,以此需要限制政府权力,即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选项C正确;建立共和政体不一定能防止政府为恶,排除A;选项B、D是启蒙思想家的设想,而非具体措施,排除。 10.孟德斯鸠曾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A. 三权分立思想 B.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C. 天赋人权思想 D. 社会契约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可知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B正确。A属于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但与题干无关;C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D属于卢梭的重要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 点评: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与正确选项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的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是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步。现代考试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析、归纳解读和组织信息。实际上,有些题目基本上就是只要对题目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因此,对试题信息处理能力的加强日显重要。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1. 《西方文明史读本》载:“启蒙运动思想家质疑了传统对人的所有限制——而且确实挑战了传统本身的正当性。他们拥护普通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在哲学和艺术中,启蒙运动中的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材料主要表明启蒙运动 A. 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 B. 哲学和艺术成就突出 C. 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D. 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他们拥护普通人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可以看出C错误,而D符合题意;由“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可以看出A错误;材料看不出B,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局限性 12.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标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发明。了解四大发明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13. 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 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 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 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 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多是以阴阳等作为解释,根本无法证明。故选B。ACD项错误,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虽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科技多以“太极、阴阳”解释,缺乏科学证据,以至于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 14.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 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 “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 ,这表明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正确;据材料“医术”、 “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不是道德教化,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但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医者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D错误。 15.张衡及其地动仪曾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成就代表,近年来却备受质疑。专家指出:张衡实有其人,但教科书中介绍的地动仪模型,实际上是当代的复原品。迄今为止,学者们依据多种原理“复原出了多种地动仪,无一能够实现《后汉书》中说的测定“震之所在”,由此,学术界对“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产生了争议。所以教育部决定删除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地动仪的内容。由此可见 A. 《后汉书》为二手史料缺乏可靠性 B. 历史现象因时代久远而任人评说 C. 只有考古发现才能印证地动仪真伪 D. 历史研究离不开理性与科学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张衡及其地动仪曾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成就代表,近年来却备受质疑,体现出历史研究具有理性精神,学术界对“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产生了争议,说明历史研究重视科学精神,故D正确;二手史料具有一定可靠性,A错误;历史现象是客观的,并非任人评说,B错误;C表述太绝对,错误。 16.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 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B.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D.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中由开始对大自然的敬畏,到人自身的觉醒,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人本身,是人文意识的发展,故C项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重道轻器,缺乏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对“科学”的认识,故B 项排除;依据材料中“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等信息可得出古代中国的书法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与“天人感应”无关,故D项排除。 17.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A. 挑战封建神创说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 否定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 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理论是量子论,材料中强调是基本粒子其运动,也就是微观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故选D;冲破宗教神学束缚的是进化论,揭示宇宙运行规律的是经典力学,颠覆经典力学体系是相对论,A、B、C 项排除。 18.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说:“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全球史观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近代西方史学发展与方法论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根据“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说明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和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合理,故B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未说明研究史学必须精通自然科学理论这一知识点,故C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在相对论的影响下,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变,而不是强调史学发展与方法论发展密切相关,故排除D。 19. 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 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 B. 保存信息力量强 C. 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D. 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实际比较内刊、布告栏、杂志、都市报、全国性报纸、电视台对人们的影响力。实际隐含着的信息是“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亿,你就是互联网”,这恰恰从侧面反映互联网群众基础的广泛性。A.B.D项与题干无关。故选C。 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20.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已习惯于用现代学术的范畴和标准来衡量一切学术。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 西学对近代中学发展的冲击 B.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C.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人困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说明近代中国的学术发展受到西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学发展的情况,故B项错误;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是西方学术分类体系的表现,但并不能代表成熟的学术分类体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传统儒学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1. 林则徐在查禁鸦片过程中,主持翻译国际法的工作,因其被撤职而中止。1864年总理衙门指示从船钞中支银500两,刊印《万国公法》译本。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 A. 承认了西方中心论 B. 支持地方开办洋务运动 C. 认同早期维新思想 D. 调整了与西方交往策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林则徐”“主持翻译国际法的工作,因其被撤职而中止”,表明当时清政府仍以传统方式与西方交往;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和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西方事务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国家权益,才有了后来“1864年总理衙门指示从船钞中支银500两,刊印《万国公法》译本”的具体表现。故答案为D项。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放弃传统的外交观念,排除;B项,支持地方开办洋务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的弊端逐渐暴露后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排除。 22.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 缺少近代化色彩 B. 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 不够系统和完善 D. 继承了封建专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海国图志》主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意在强调《海国图志》的局限性——并没有要求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合题意,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材料说明《海国图志》有学习的内容,但是没有对政治制度进行学习,与是否继承了封建专制思想无关,排除。 23.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 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C.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D. 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主张,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是对待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是对中国文化的观点,主张应该从乱七八糟里面找出一些合理的头绪脉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彻底的批判和否定,材料的意思应该有助于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不需要抵制尊孔复古的逆流,C错误;材料不是侧重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而是怎样看待传统文化,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来分析材料。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24.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 已经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 B. 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 决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 对中国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选,故选D;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故排除ABC。 25.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 26.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孙中山这种设想的考虑是 A. 防止社会革命爆发 B. 防范地主弄虚作假 C. 防止地主垄断土地 D. 消除按面积纳税弊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关于“民生”的知识。 【详解】 孙中山为了核定地价,要求按价征税和购买地主土地时按照地契之价,就等于是把国家购买土地的价格固定下来,主要是为了防止在国家购买土地时地主弄虚作假、虚报地价等坐地起价的行为。故B为正确答案。A、C、D均与孙中山设想及材料不符,故排除。 27.“……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材料中的“……”是指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邓小平理论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可知,材料先后分别涉及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思想,而这些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故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而不是理论指南,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不能反映材料整体,排除CD。 【点睛】本题最容易犯得错误是抓住材料的关键词然后以局部代替整体,这也提醒学生抓关键词的方法是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28.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我们以引力作用解释了天体及海洋的现象,但还没有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它当然必定产生于一个原因……但我迄今为止还无能为力从现象中找出引力的这些特性的原因,我也不构造假说。”这说明 A. 万有引力学说还不是科学理论 B. 牛顿意识到其学说存在局限性 C. 经典物理学遇到了危机和置疑 D. 自然科学无力摆脱神学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我们以引力作用解释了天体及海洋的现象,但还没有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可知,牛顿认识到其学说存在的不足,故B正确;万有引力学说是牛顿的科学理论,A错误;材料反映牛顿还不能利用其科学理论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但并非经典物理学遇到了危机,故C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神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以引力作用解释了天体及海洋的现象,但还没有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9.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 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 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 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A 【解析】 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双百”方针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它同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 30.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 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B. 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 C. 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D. 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初衷 【答案】B 【解析】 新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仿照苏联来建设的,这种模式是几乎完全复制,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始终存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完全”二字上;C选项错误,“双百方针”针对的是文学艺术领域;D选项错误,理工科实际上是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南宋以后儒学的地位又有何变化?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限制君权。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或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解析】 【详解】(1)根据关键句“失其民也;失其心。……得其民,得天下也”可以判断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统治者应得民心,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是天人感应的观点。目的是神化皇权,增强君主权威,同时以人格化的“天”限制无限膨胀的皇权,实行仁政。董仲舒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赞赏,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朱熹指出了“厚敛”和“侈用”的危害,可以得出他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和节俭两个方面。其地位根据所学可知,在南宋后成为正统思想。 (4)根据“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以判断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为此他提出“天下主君为客”的主张。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而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即批判宋明理学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空谈误国、束缚人性,继承先秦儒学民本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32.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二分析李鸿章与康有为分别代表哪一个派别?他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中“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3)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1)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李鸿章:中体西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康有为: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2)民主和科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 (3)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可以看出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表明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中体西用。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维新变法。 (2)“德赛两先生”是民主与科学的音译词。故指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源自西方,故“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者指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 (3)根据材料的主旨,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是一个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学习过程。 33.论述题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在文艺复兴时期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有人认为没有文艺复兴推行的人文主义,就没有欧洲今天的繁荣。但有人也认为人文主义的过渡泛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灾难,例如废除死刑后,犯罪率上升。所以认为文艺复兴提出的人文主义思想是错误的。 请你结合材料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论述: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运动、欧洲社会进步。 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导致社会混乱。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以自己的愿望为行动指南,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以及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对于提出的观点进行阐述。依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有人认为没有文艺复兴推行的人文主义,就没有欧洲今天的繁荣”可以提出“文艺复兴时期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进步”的观点,依据所学从文艺复兴对于思想解放、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运动等回答。还可以依据材料“人文主义的过渡泛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灾难,例如废除死刑后,犯罪率上升”可以归纳出“人文主义思想导致社会混乱”的观点,依据所学从文艺复兴私企人们都以自己的愿望为行动指南,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回答。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从材料中两个角度提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