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二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学案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 [联] 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 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 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内容 思想主张 目的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提出“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注] 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 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补]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重难点 汉代儒学 [解读] 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史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①。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②。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③。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④。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史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⑤。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⑥。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儒学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儒学地位高 ② 以礼教化天下 ③ 提高儒家弟子的政治地位,激励读书人 ④ 允许博士招收弟子,学习儒家的人数不断扩大 ⑤ “天人合一”思想 ⑥ “三纲五常”思想 ⑦ 人性具有等级之分的主张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史料一从学官的设置、儒学的推广等方面阐释了汉武帝在崇儒中的措施,儒学思想的发扬客观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史料二⑤⑥⑦三句话分别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综合史料可总结其目的。 [提示] (1)儒学促进了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变化。 (2)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张。 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系统认知] 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三)纵引横联——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随堂巩固训练] 1.(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读懂] “五经”是古老的文献,为孔子(老子/孔子)晚年编订。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述而不作”“厚古薄今”本也是儒学的传统。汉代崇尚儒学“五经”,这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 [做对] 选 2.(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读懂] 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行严密的法律制度,不注重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汉代儒学独尊后,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在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趋同/迥然),这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体现儒家伦理的强化(弱化/强化)。 [做对] 选 3.(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读懂]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即民本(民本/君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小于/大于)民的地位,这表明董仲舒背离(继承/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做对] 选 1.(2019·衡水联考)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解析:选C 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占田的方式来抑制土地兼并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商鞅变法与土地兼并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通过“限民名田” 的方式缓和矛盾,通过儒家民本思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C项正确;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并未否定帝王之制,故D项错误。 2.(2019·湖北华师大附中模拟)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 解析:选C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些士大夫不问政治,流行清谈,文学艺术在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诗、赋、小说、绘画等成就较高,故A项错误;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儒家在这一时期虽然不问政治,但是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开始融合佛道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积淀与发展,故C项正确;这种现象并没有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故D项错误。 3.(2019·赣州联考)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 ) 解析:选D 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法学本身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法律具有儒家特点,不是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律人才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可得出中国古代的法律呈现出以礼入法的特点,即法律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 4.(2019·云南师大附中摸底)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由此可见当时( ) A.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 B.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 C.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 D.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 点拨:博士弟子选送的权力归属。 解析:选B 题干提及的是太学生的选送,不是太学生考试合格后的去向,故A项错误;题干中“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太常是中央官员,位列九卿之一,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郡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故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太学生的教育导师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太学生的政治经济特权问题,故D项错误。 5.(2019·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以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不符,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 [课时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解析:选B “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时期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汉武帝 5 3 1 3 汉宣帝 4 1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 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解析:选C 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兼顾德才标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在多代皇帝当政时都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选A “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4.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 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 解析:选C “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B.“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解析:选D 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6.(2019·龙岩一模)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解析:选B 作为农业大国,历代自然灾害一直不少,只是材料中“罪己诏”的客观因素,故A项错误;自汉武帝时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历朝中次数最多”相符,故B项正确;C项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约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7.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 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儒学士大夫家族演化成士族集团,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 ——摘编自刘孟骧《中国儒学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13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董仲舒的思想既继承了孔孟思想,又与当时其他思想相结合,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第二小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征,与当时的汉武帝要求大一统的现实密切相关,同时他也与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融合特征有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儒学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逆转;第二小问,从汉代兴起的儒学,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蕴含了中华思想文化的精华,当然,其糟粕成分也逐渐阻碍社会的进步,导致了近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所以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 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 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提升了君主地位。 (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 评价: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说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其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