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海省海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青海省海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某地出土有战国时期的犁、铧、镢、锄、铲.镰、斧等铁农具,且数量较多。这些农具包括起土工具、除草工具、收割工具等。由此可知,战国时期这一地区 A. 农耕技术进步明显 B. 冶铸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C. 农耕工具全国领先 D. 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某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种类多、数量大,功能齐备,反映出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出现,D项正确;只有战国时期一个阶段、一个地区农具的情况,不能得出战国时期农耕“技术进步明显”,A项错误;“冶铸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这一地区农耕工具“全国领先”,C项错误。‎ ‎2.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卫飒为桂阳太守时,“耒阳县出铁石,佗(他)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治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余万”。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汉代 A. 冶铁官营的效果 B. 民营铁业的发达 C. 地方秩序的混乱 D. 抑商政策的效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 通过材料“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余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汉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通过材料“罢斥私铸”可以看出,禁止人民私自冶铁,B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地方秩序的混乱,排除C;材料信息并未说明对商业的抑制,排除D。 ‎ ‎3. 妈祖原本只是以福建为首那些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一-位地方女神,宋宣和五年(1123年),妈祖开始得到朝廷正式认可,绍兴四年(1134年)赐妈祖为“灵慧妃”,自此妈祖完成了从地方女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并于清朝成为可与皇后相匹敌的最高地位的女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历代朝廷对于海洋的重视程度 B.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 C. 对外开放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 D. 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联系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妈祖是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神祇,妈祖由一个地方女神上升为全国女神,说明信仰妈祖的群体庞大了,靠海生活的人增多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妈祖地位的提升,故选B;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并不重视海洋,更没有实行对外开放,排除AC;由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联系的加强,排除D。故选B。‎ ‎4. 下表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部分诏令。由此可知,明初 A. 统治者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的发展环境 B. 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趋向强化 C. 劝课农桑是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 D. 农业发展滞后影响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蝗蝻害稼,即捕绝之。不如诏者,并罪其布、按二司”可知明太祖和明成祖都将劝课农桑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和明成祖考核地方官员的内容,而非改善农业的措施,排除A;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明初农业的发展并不滞后,排除D。故选C。‎ ‎5.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整个西欧是火山,西葡两国就是火山口。欧洲社会内部升腾着的新经济因素的地下火就以达·伽马和哥伦布远航的形式喷出,一泻千里,直达东、西印度。该学者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的 A. 主观目的 B. 经济条件 C. 社会影响 D. 经济根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欧洲社会内部升腾着的新经济因素的地下火就以达·伽马和哥伦布远航的形式喷出”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 ‎6. 18世纪,英荷第四次战争后,荷兰大批商业资本转入银行,转运商人由此变成了食利者。这一现象 A. 使荷兰经济日益衰败 B. 优化了荷兰社会经济结构 C. 推动了荷兰社会转型 D. 抑制了荷兰国内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荷兰本身商业资本发达,而在战争后,更多的商业资本转入银行而不投入工业生产领域,这不利于荷兰的工业发展,故D项正确;“大批商业资本转入银行,转运商人由此变成了食利者”并不能反映荷兰衰落,排除A项;商业资本转入银行,不能起到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也无法推动荷兰的社会转型,排除BC项。‎ ‎7. 学者埃伦在(圈地和约曼》中写道:“1800年,英国农场的平均面积约为145英亩,其中60英亩以下的农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为11.7%,60~100英亩的农场面积占全国农村总面积的7%,100英亩以上的农场面积所占比重为85. 1%。”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大农场农业顺应了英国经济发展趋势 B. 技术革新促使英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C.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土地呈集中化趋势 D. 农村体制调整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00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此时英国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对羊毛等纺织原料需求量较大,大农场出现有利于养羊提供羊毛,是顺应英国经济发展趋势的表现,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大农场的出现,并没有涉及技术革新和农村体制调整,BD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英国土地集中化趋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C项倒果为因,排除。故选A。‎ ‎8. 1877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专利法后,超过18000项专利在1884—1913年被转让,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专利转让发生在专利发行后的头三年内。由此推知,专利技术的转让 A. 开启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B. 助推了德国经济发展 C. 增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D. 引领德国技术的传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专利法的推动下,德国大部分专利转让发生在专利发行后的头三年内,使新技术、新发明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据此可推理出专利技术的转让助推了德国经济发展,B项正确;开启德国工业化的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专利技术转让,A项错误;专利法促进专利技术的发明、转让不能推理出德国增强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C项错误;专利技术的发明、转让与引领德国技术“传承”不符,D项错误。‎ ‎9. 中国茶叶出口在19世纪30年代就已经达到每年5000万磅之多。上海开埠后,达到每年7000万磅,此后几年中一直保持着每年7600万——8400万磅的增长,1851年,我国茶叶出口达到最高峰,每年9000万磅。材料信息可以用来说明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清政府主动调整了闭关锁国政策 C. 上海开埠带动中国采茶技术发展 D. 清政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迅速增加,并在1851年达到最高峰,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主动”调整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采茶技术发展”,C项错误;19世纪中期,清政府没有主动“扩大对外开放”,D项错误。‎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工业设施、战略物资、科研设备以及各研究所和部分高校,经长江水路院海铁路和各条公路悄悄运往内地。这一举措 A. 激发了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热情 B. 旨在缓解日本侵华带来的军事压力 C. 打破了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封锁 D. 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工业设施、战略物资等悄悄运往内地,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激发了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热情与 “悄悄运往内地”不符,A项错误;大量物资和人员向内地转移,并不能缓解日本侵华带来的军事压力,B项错误;向内地转移物资与打破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封锁”无关,C项错误。‎ ‎11. 截至1957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千米,比1952年增加了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国民经济的恢复 C. “八字”方针的提出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从1953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至1957年超额完成计划。在“一五”计划中,交通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故选A;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前,排除B;“八字”方针的提出是1960年,排除C;三大改造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A。‎ ‎12.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全国每个农民平均从集体分得的收人为五六十元。安徽省1967年农村人均收人为60元,1978年增至66元,不考虑货币贬值等因素,年均增加0.5元。这反映出 A. 农民突破个体经营模式的可行性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C. 农村经济体制进行变革的必要性 D. 农村土地所有权变更的深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从1967年到1978年,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反映出当时的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有限,甚至束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其必要性,故选C;从1967到1978年间,农村中主要是集体经营,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78年才开始实行,排除B;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没有再发生变化,排除D。故选C。‎ ‎13. 1978~1996年,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8万多个,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4万家,在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达1700多万人。这反映了我国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形成 B. 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D. 在吸收和利用外资方面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吸纳及外资企业对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方面成就显著,D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4. “20世纪初,东洋发式、西式围巾、洋式皮鞋广为流行,眼镜、怀表、阳伞、手提包作为装饰品为时髦女子所钟爱。”中国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时尚。据此可知,20世纪初 A. 中国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西方文化冲击了国人生活 C. 旧社会的等级尊卑不复存在 D. 民主自由思想已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方的社会习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这说明西方文化对国人生活的影响,B正确;A错在根本,这只是局部地区,排除;C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故选B。‎ ‎15. 下面是南京市华界民国初年到1936年电话事业发展简表。这反映了当时民国 A. 电话普及为市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B. 公共事业得到了-定程度发展 C. 政局稳定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 电话增多密切了民间亲情血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民国期间电话逐渐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安装电话的用户增多,说明公共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表格内容仅反映了电话事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电话普及带来的影响,排除A;材料内容无法看出政局是否稳定,排除C;表格信息没有反映电话增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排除D。故选B。‎ ‎16. ‎ 据统计,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始,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止,刊登于报纸上的与百日维新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新闻有195则,其中刊于《国闻报》109则,《中外日报》35则,《申报》24则,《知新报》19则,其他报纸共8则。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报纸成为大众传媒主要载体 B. 《国闻报》与维新思想关系密切 C. 维新变法思想成为国人的共识 D. 当时政府鼓励报纸行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与百日维新有关的重要新闻大部分都刊登在《国闻报》上,由此可知《国闻报》与维新思想关系密切,故选B;材料仅反映了与百日维新有关的新闻的刊登情况,无法说明报纸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载体和维新变法成为国人共识,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报纸行业的态度,排除D。故选B。‎ ‎17. 1931~1933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两部《农业市场法案》,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并规定只要2/3的生产者同意,委员会便可成立。这两部法案的颁布 A. 有效缓解了英国的经济危机 B. 得到了英国农场主的大力支持 C. 表明英国固守自由经营理念 D. 体现了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31—1933年间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体现了英国政府通过引导成立行业委员会的方式对抗经济危机,所以这两部法案的颁布体现了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选D;材料仅反映了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体现其效果,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农产主的态度,排除B;材料反映了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说明其并没有固守自由经营的理念,排除C。故选D。‎ ‎18. 到1930年代末,罗斯福政府制定了许多美国今天仍在执行的政策。罗斯福新政为联邦福利系统奠定了基础,孕育了现代劳工运动,并使政府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材料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 对美国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 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D. 为人民提供了经济安全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到1930年代末,罗斯福政府制定了许多美国今天仍在执行的政策”体现的是新政对后世影响深远,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 ‎19. 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这一经济形势促使这些国家 A. 增加公共福利开支 B. 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 C.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D. 强化运用凯恩斯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相比于1968年至1972年期间经济发展情况,1973年至197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说明这一时期处于“滞胀”时期,在此背景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解决危机,B正确;A属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利于解决危机,排除;知识经济出现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C;凯恩斯主义强调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不利于解决危机,排除D。‎ ‎20. 1919年1月11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在全国各地实行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这一征收原则 A.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旨在维护贫农的利益 C. 有利于集中物力供应前线 D. 重挫十月革命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是对苏俄余粮收集制的描述,余粮收集制有利于集中物力供应前线,但是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正确,A排除;余粮收集制维护的是苏俄政权的利益,B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D排除。故选C。‎ ‎21. 1932年,苏联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分别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1. 1%和10.6%,两者所提供的农业商品占苏联农业商品总产值的84%。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农业集体化运动已大规模开展 B. 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下 C. 集体农庄为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1932年,苏联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说明农业集体化运动得到了大规模开展,故选A;根据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产值无法看出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排除BD;材料不涉及集体农庄对工业化的贡献,排除C。故选A。‎ ‎22. 据统计,从1941年初到1945年末,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一现象 A. 促进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 B. 表明世界黄金市场投机现象严重 C. 根源于“马歌尔计划”的实施 D. 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实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大量黄金涌入美国使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为二战后美国建立美元的霸权地位提供了基础,故选A;黄金涌入美国是因为盟国向美国购买货物和劳务,而非因为投机,排除B;由题意可知黄金涌入美国在马歇尔计划实施之前,排除C;到1945年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尚未建立,排除D。故选A。‎ ‎23. "下面是--幅关于欧盟居民对欧盟信任调查的漫画,部分欧盟居民沉浸在庆祝“欧盟日”的蛋糕里。该漫画的寓意是 A. 欧洲民众-致反对一体化进程 B. 欧洲--体化受到民众的质疑:‎ C. 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受阻 D. 欧盟受债务危机等因素困扰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漫画内容可知,象征欧盟的蛋糕只有一部分,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欧盟居民都对欧盟持信任态度,即欧洲一体化也受到部分民众的质疑,故选B;有部分居民沉浸在蛋糕中,说明并不是一致反对一体化,排除A;漫画反映的是欧盟居民的态度,不能体现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受阻和欧盟受欧债危机困扰,排除CD。故选B。‎ ‎24. 1930年到1990年,国际空运成本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电话费(以纽约与伦敦为例)每三分钟的费用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这些现象反映出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 B. 通信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C.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的联系 D. 西方经济科技含量比重较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1930年到1990年的国际航空成本和电话费均有大规模下降,这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 第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小农家庭人口的稀少,土地占有的短缺,其经营方式也只能是小规模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条件又非常贫乏.所以农民生活很不理想。生产基础薄弱,任何一点内在的或外在的破坏力量,都可以把它打乱,甚至把它摧毁。但它作为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对封建统治政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统治者又采取种种措施来保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 嘉庆二十五年时的苏州和松江,即使耕地全种粮食,也不能满足当地口粮所需。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再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非常强,农闲季节,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力闲置下来,在劳动力多而土地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小农经济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而棉纺织业由于设备简单,技术容易掌握,有丰富的原料材料供应,又有日益扩大的市场,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随着无地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对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棉纺织手工业甚至由副业渐渐转化为主业。‎ ‎——摘编自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结构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特点:规模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自给自足;脆弱性;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2)变化: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大。‎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大量剩余;农业不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棉纺织业门槛相对较低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小农家庭人口的稀少,土地占有的短缺,其经营方式也只能是小规模的” 可知,规模小;根据“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自给自足,是封建经济的主体;根据“生产基础薄弱,任何一点内在的或外在的破坏力量,都可以把它打乱,甚至把它摧毁”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小农经济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棉纺织手工业甚至由副业渐渐转化为主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大。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即使耕地全种粮食,也不能满足当地口粮所需”可知,人地矛盾突出;根据“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力闲置下来,在劳动力多而土地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知,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可知,农业不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根据材料二中“棉纺织业由于设备简单,技术容易掌握,有丰富的原料材料供应,又有日益扩大的市场,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江南小农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还包括棉纺织业门槛相对较低等。‎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英国,工业化和与之俱来的城市化如此迅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所带来的福祉和祸患同样使人们感到措手不及,特别是在一个奉行自由放任和唯利是图的国家,这种迅速到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致一系列灾难。‎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工业革命造成英国环境恶化。‎ 阐述: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英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厂大量涌现,人口大规模集中,但城市环境也急剧恶化。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住房拥挤;城市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工厂对煤的大量使用,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等。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同时,引发了很多负面后果,尤其是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红利”时,也应注意保护环境,趋利避害。‎ 其他论题举例:资本家的唯利是图加剧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等等。‎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总结论点,再围绕论点引用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根据“这种迅速到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致一系列灾难”可知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迅速恶化,结合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出现和煤炭的使用,城市化快速发展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史实进行论述,并由此可知在发展经济,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时,也应注意保护环境,趋利避害。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影响。‎ ‎【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中苏建交,经济、技术交流密切;国民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政权遭到外部威胁。特点:重工业比例大;以民用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2)影响: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加强国防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分布地区不平衡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一五”计划工业建设开始于1953年,所以它开展的背景应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中苏建交、经济、技术交流密切、国民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及人民政权遭到外部威胁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一五”计划实施的工业企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军工企业、冶金工业企业、机械加工企业和能源工业企业,说明其特点主要是重工业比例大,以民用工业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在地理分布上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内容可知,“一五”计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加强国防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分布地区不平衡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多边市场”“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多边的、统一的全球规则”。经济全球化涵盖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三方面的内容,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发展。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贸易自由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各国贸易中的关税降至零,这意味着跨国公司的产品和零部件可以在成本最低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将国际分工推向极致,这就为生产国际化创造了条件。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全球贸易商品技术的交流,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趋合理。‎ ‎——摘编自吴念鲁、杨海平《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辨》‎ 材料二 过去中国人一直认为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许多人乐观地强调了机遇的一面。现在看来,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机遇确实不假。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确实是全球经济的受益者,但随着全面进入全球经济,中国面对的挑战超过机遇,这主要是由全球经济的本质决定的。过去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正确来说是国际经济)的深度与广度毕竟有限,“尝到”的主要是“甜头”,但现在与今后不可能继续如此,因为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已经变得复杂起来,与机遇相比,挑战更大,与“甜头”相比,“苦涩”不可能不出现。‎ ‎——摘编自庞中英《中国与全球经济——写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加速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挑战的原因。‎ ‎【答案】(1)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条件: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普遍建立;国际金融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 ‎(2)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占据主导地位和经济优势;国家、地区之间竞争加强;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怀疑;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得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得出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条件:根据所学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可从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普遍建立,国际金融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等角度分析总结。‎ ‎(2)原因:根据“全球经济的本质决定的”得出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占据主导地位和经济优势;根据所学,还可从国家、地区之间竞争加强,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怀疑,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解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