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三单元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 8 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对应学生用书 P33 [学业达标] 1.(2018·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月考)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 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 据此推知( ) A.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 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 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 A 解析 “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说明纸在制作过程中有丝的成分,故 A 项正确。中国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是改进造纸术,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纸张的价格和品质,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介绍的是纸张制作,没有 提及使用情况,故 D 项错误。 2.(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蔡伦,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及和帝即位, 转中常侍,豫参帷幄。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 坚密,为后世法。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不包括( ) A.尚方令监管宫廷手工作坊 B.官营手工业产品精良 C.中常侍为皇帝近臣、重臣 D.造纸术的改进影响深远 答案 D 解析 材料“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 说明尚方令监管宫廷手工作坊,官营手工业产品精良,故 A、B 两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材料“转中常侍,豫参帷幄”说明中常侍为皇帝近臣、重臣,故 C 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造纸术影响,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 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 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 A 解析 设问强调对于“发现世界”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的使用,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 史”,故选 A 项。 4.(2018·天津耀华中学月考)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该 馆收藏了全世界最古老的印刷品,它出自公元 868 年的中国。这一藏品可以说明 ( ) A.中国在唐代已有印刷技术 B.中国在宋代已有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技术得到应用 D.毕昇的雕版印刷术效率高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出自公元 868 年的中国”可知该印刷品的印刷时间是中国唐 朝,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术,故 B 项错误; 活字印刷是北宋的技术,故 C 项错误;毕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不是雕版印刷, 故 D 项错误。 5.(2018·江西南昌七校期中)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士大夫家以藏书名 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上述现象 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造纸术的突破 B.科举制的完善 C.图书买卖兴盛 D.印刷术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雕版印刷业发达,技术臻于完善,而且北宋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进一步降低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故 D 项正确。 造纸术的改进是在汉朝,故排除 A 项;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士大夫阶层的发展, 但与藏书量大的现象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B 项;图书买卖兴盛有利于书籍流通, 是材料现象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C 项。 6.(2018·青海西宁四中月考)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 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 字开始并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代石砲(投石车)是主要武器, 而宋代火炮广泛应用,这说明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C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 唐代已有象棋,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已有火药,排除 B 项; 洋炮是相对于旧火炮而言的,其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排除 D 项。 7.(2018·天津静海一中能力调研)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象,明方向、知季节、 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天文学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这说明古代中国 人掌握天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 ) A.神化统治阶级 B.服务于小农经济 C.服务于祭祀活动 D.战胜自然灾害 答案 B 解析 “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说明古代天文学主要目的是服务农业经 济,B 项正确。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8.(2018·山西太原五中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 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 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表明此时期( ) A.科学研究注重实验 B.科学研究重心转移 C.科研有非实用趋向 D.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答案 C 解析 刘徽进行的是理论研究,而不是实验研究,故排除 A 项;刘徽个人的 研究不能代表科研重心的转移,故排除 B 项;刘徽的几何理论研究不能指导农业 生产,故排除 D 项;刘徽贯通《九章算术》各公式间的关联,将其几何知识构成 一个理论体系,说明刘徽偏向于理论研究,脱离了实用的范畴,有非实用的趋向, 故选 C 项。 9.(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2014 年,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部分国家肆虐 时,中医中药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如果想了解传统中医中有关药物方面的知识, 最适合查阅的资料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氾胜之书》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适合查阅的有关传统中医药物知识的资料是明 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因此 C 项正确。A 项错误,《黄 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侧重病理方面的医学著作,其药物方面的记 载不如明代的《本草纲目》详备;B 项错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集秦 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 学方面的巨著,其药物方面的记载不如明代的《本草纲目》详备;D 项错误,《氾 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农学著作,与中医无关。 10.(2018·山西太原五中月考)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 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 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 A 解析 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 最大化,故 A 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 B 项错误; 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 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等级提升] 11.(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 “在中国,破布制成的优质纸约从公元 100 年就有了,并很快取代了书写用的笨 重的木片和竹条。但是由于纸不像木片那样经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术发明之 前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认为,某些书的散失应归咎于纸。”材料反映 了造纸术的发明( ) A.领先于欧美国家而且简洁实用 B.对后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C.造成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外流 D.一度使部分中国文化典籍散失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但是由于纸不像木片那样经久耐用,而且它早在印刷术发 明之前就有了,所以不能不有悖常理地认为,某些书的散失应归咎于纸”说明造 纸术的发明一度使部分中国文化典籍散失,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造纸术 发明领先于欧美国家而且简洁实用,故 A 项错误;造纸术的发明对后世具有不可 估量的重要性,但材料信息并未反映,故 B 项错误;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外流不符 合史实,故 C 项错误。 12.(2018·内蒙古奋斗中学月考)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 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 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 的认识说明( )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答案 B 解析 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 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 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 差异,故 B 项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亦有一定价值,A 项错误;C 项表述过 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 项与 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3.(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 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 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答案 B 解析 材料“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说明政 府的政策对于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 B 项。题干中“科技的发展”与“文化 的繁荣”是同时发生的并列关系,故 A、D 两项不符合题意;C 项说法表述绝对, 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4.(2018·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月考)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 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记 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 蒿素并成为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可以知 道,现代科研人员从古代医学典籍吸取有益经验推进科学研究,A 项正确。题干 中没有体现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排除 B 项;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是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即西方医学方法研制出来的,不属于传统中药,不意味着中医 被世界认可,排除 C 项;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总结而非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排除 D 项。 15.(2018·山东济南一中周周清)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 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 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④理论 体系完整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大国”“发明”“发达”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取得了较高 的成就,故①正确;“化学并不突出”表明③不正确;建筑、水利、机械、纺织、 农业技术发达,表明②正确;物理成就不多,生物学理论和化学不突出,说明理 论体系不完整,排除④。故选 B 项。 16.(2018·江西南昌二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光启生平事迹摘要 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与耶稣会士利玛窦第一次晤面。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受洗加入天主教,获教名保 禄。 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 6 卷和《测量法义》。 万历三十六年-万历三十八年,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作《勾股义》一书, 探讨商高定理;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作物引种、耕作试验,作《甘薯疏》 《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代园种竹图说》。 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与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撰写了《简平仪说》《平 浑图说》《日晷图说》《夜晷图说》。 万历四十年(1612 年),向耶稣会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合译《泰西水法》6 卷。 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 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 天启五年(1625 年),增订、批改以前所辑《农书》,经过勤奋钻研,日夜笔耕, 终于在天启七年(1627 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初稿。 崇祯二年(1629 年),擢升礼部左侍郎。主持开局修历。 崇祯三年(1630 年),升任礼部尚书。 崇祯四年(1631 年),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 崇祯五年(1632 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依据《明史·徐光启传》编辑 (1)依据材料,概述徐光启生平(不得照抄材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能够编成《农政全书》的原因。 答案 (1)明朝晚期重要官员;我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农学家;翻译、 编著大量科技著作;思想开明;为中西文化交流,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 (2)当时人地矛盾突出,农业问题关系国家兴亡;徐光启特别重视农业、热爱 农业;徐光启进行了长期的农业实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徐光启具有 丰富的科学知识基础和科学思想;前人较丰富的农学著作基础;吸收了西方一些 农学知识。 解析 第(1)问,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列出了徐光启的整个生平。我们首先要对 他的身份做一个定性的评价,是数学家、是天文学家也是农学家,此外还要对其 政治身份作出断定。除此之外再介绍他的著作以及重要贡献。第(2)问,可以从内 因和外因两部分来分析这一问题。内部因素主要是徐光启自身对农业的态度,以 及在农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外部因素是当时的人地矛盾问题以及西方先进知识 的传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