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一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名师导语』 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维系了对广大领域内不同族系和不同文化群体的统治,并使之逐渐华夏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商周治国(如仁德之心、重视历史传承)、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对早期华夏文化形成的影响(如文化认同、“ 雅言”的出现)。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家国同构”和宗法观念的历史概念以及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夏商的政治形式 1.王权承袭:夏启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________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形式 (1)商代贵族以________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和________密切结合。 知识点二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分封对象: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3.诸侯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________统治权。 4.诸侯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________和力役。 5.影响 (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分封制下的文化扩展 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 ——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 知识点三 宗法制 1.含义:按照_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1)周天子以________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________。 (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其地位。 (3)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3.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4.影响 (1)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宗法制奠定周代政治的新格局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从此以后,周代的分封制具备了推行的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图解历史】 分封制下的结构形式 信息提取:分封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层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统治。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影响 信息提取:分封制下各地诸侯国仍是拥有地方实权的独立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逐渐被淡化,地方势力崛起成为历史必然。 【漫画解史】 宗法观念的现代价值 信息提取: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当今中国社会的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干知识速记答案] 知识点一 1.“家天下” 2.(1)血缘 (2)王权 知识点二 3.世袭 4.军赋 知识点三 1.血缘宗族 2.(1)嫡长子 大宗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又称分封制,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它是中国早期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孕育,夏、商二代产生、形成,至西周渐趋完备,春秋战国时代走向衰落,逐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 2.“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它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族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和族权的双重权力。 1.(2019·河南洛阳模拟)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解析 西周时期虽然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9·安徽“皖南八校”模拟)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 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说明君权是父权在国家层面的扩展和延伸,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解读分封制的地域分布与宗法制的遗存 1.分封制的地域分布与遗存 (1)从分封布局看,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从地域范围看,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关中地区为其直辖之地。 (2)中国姓氏和地名简称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姓氏中的宋、鲁、郑、陈等,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一些省份的别称也体现了此特征,如湖广地区称“楚地”,山东称“齐鲁”,浙江称“吴越”。 2.宗法制的遗存 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在西周末年已渐趋式微,但宗法精神对自秦以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历代皇统及贵胄的继承原则,民间崇祖、孝悌、同族一气的宗法观念等。 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答案为C项。 答案 C 2.(2019·湖北襄阳模拟)2018年9月28日,第35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曲阜孔庙举行,来自海内外的数千名孔子后裔及专家学者参加祭祀典礼。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 A.礼乐制度的影响 B.宗法制度的影响 C.世袭制度的影响 D.分封制度的影响 解析 “孔庙”是孔氏后人祭祀孔子的地方。结合题干信息“数千名孔子后裔”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探究3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分封制对早期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 分封制下地方具有很大的自治权,但在政治理念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政治文化心理。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通过这种复制和融合,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2019·山东济南模拟 )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解析 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A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可知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限的,西周国家结构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的特点。 (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中国古代宗族的宗规里往往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族里、训诫子孙等原则,并对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这反映出古代宗规( ) A.扰乱了社会秩序 B.取代了法律制度 C.传承了伦理观念 D.保证了家族团结 解析 材料“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族里、训诫子孙等原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以宗族族规取代法律的信息,故B项错误;族规历代相传,甚至有公开的惩罚措施,“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族里、训诫子孙等原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伦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具体家庭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法1 从国家认同角度认识分封制的影响 【考题1】 (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 ★明立意 从分封制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发掘史料隐性知识:“今河南淇县”“今山东曲阜”“今北京”隐含了分封的地域范围广阔。 ★清误区 本题属于分析评价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西周地方诸侯国仍是一地方实体、拥有较大独立性这一历史事实理解不到位,主观认为分封制下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直接管理和控制地方,易错选C项。 考法2 从社会治理角度认识宗法制的影响 【考题2】 (2018·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提示 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 ★关键信息 信息1 “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强调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信息2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中,左图强调“国家”,右图则强调“家族”,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古代社会结构的整体,即“家国同构”成为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思路点拨 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视角。本题探寻视角的关键在于获取材料中有效的关联信息;然后,根据所选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名师导语』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全国卷中命题较少,仅在2013年全国Ⅰ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海南卷也仅在2015年考查郡县制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秦朝对国家统一和疆域拓展的历史贡献符合当前新课标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应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 (1)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________和“直道”。 (2)平定岭南: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经略“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知识点二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郡县制 (1)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________”直属于中央,“________”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2)特点:中央____________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____________取代贵族政治。 2.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3.百官公卿 (1)中央设立________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________系统。 (2)中央各重要部门设主管官员——九卿。 (3)以“________”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秦朝“天下”格局的形成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漫画解史】 秦朝巩固统一 信息提取:秦始皇在版图上统一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措施强化国家统一,有利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图解历史】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信息提取:由三公九卿的职责可以看出“三公”职责明确,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九卿中很多属于管理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的机构,体现了“家天下”的观念。 [主干知识速记答案] 知识点一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1)长城 知识点二 1.(1)郡 县 (2)垂直管理 (3)官僚政治 2.皇帝 3.(1)丞相 监察 (3)朝议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1)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2)官僚政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用来描述继传统政治(权威)、神授政治(权威)之后的官僚行政模式的一个名词。古人曰:“吏事君者”,谓之官;“官者,管也”;官,“治众之意”也;“同官为寮”;“政化治理”,谓之政治。可见,从汉字训诂上讲,官僚政治,就是官僚事君治民众治政事等意思。它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变法,并在秦统一后不断发展演化。 1.(2018·河北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 )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解析 通过题干草原游牧文化“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知其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8·广东佛山模拟)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 )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解析 秦朝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刚刚从贵族政治演变而来,尚处于雏形阶段,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的地主政权之下,取代贵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央”与“文官”的特别地位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秦的统一和郡县制的实施 1.秦的统一 秦灭六国示意图 核心论点: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在嬴政的领导下,攻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结束了自战国时期长期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为我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郡县制的实施 核心论点:郡县制源于春秋时期,秦朝正式推行全国。郡县制是建立在国家大一统的基础之上,按地域划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解析 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答案 A 探究3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朝对先秦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2018·安徽合肥调研)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解析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仅仅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之中来寻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述。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核心论点: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019·北京朝阳模拟)《礼记·中庸》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解析 据材料“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有利于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 答案 C 考法1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题1】 (2013·课标全国Ⅰ,2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 ★明立意 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角度考查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抓关键 理清一个变化:“周代,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较大。考生对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属性认识不清,易错选A项。战国时期,井田制趋向瓦解,封建经济已经形成,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 考法2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考题2】 (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著《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 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那么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因此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16分) 提示 (1)条件: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统治者招揽人才(养士之风),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 (2)特点:官僚政治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官僚政治深受儒家伦理影响;民众与官僚、皇权存在明显矛盾;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 弊端:存在忽视法律的现象;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对民众的剥削与不负责任。 『』 ★关键信息 信息1 材料一中“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说明分封宗法制的衰落,出现养士的风气;“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说明了士阶层崛起;“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体现了变法运动的推动。 信息2 材料二中“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说明古代官僚机构与君主的关系紧张;“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体现了民众、官僚和皇权之间的权力和义务;“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体现了形式主义倾向。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官僚制度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弊端,意在考查学生读史料、综合概括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从变法改革、新阶层崛起、新风气出现、教育发展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官僚政治与皇权的关系、形式主义严重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忽视法律、随意性强等角度回答。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安徽宣城模拟)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解析 商周时期尚未出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使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山西太原考前预测)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解析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9·山东聊城模拟)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解析 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商朝人的美德,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解析 通过周代乐舞出现的场合及内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扬周统治的合法性,即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8·湖北孝感模拟)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的“礼”文化( )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根据“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知,周王是受上天的命令来统治天下。借助上天的权威来说明周王权力的合法性,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湖南长郡中学测试)《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雒解》称:“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 ) A.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 B.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 C.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 D.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 解析 卷五《作雒解》称:“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可见记载了郡与县的历史,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B、C、D项信息,故排除。 答案 A 7.(2019·湖南永州模拟)下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解析 宗法制影响后世但是没有被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伦、睦宗族”说明对宗族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都受到理学影响,故C项错误;族谱不是都能解释姓氏,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8·江西南昌模拟)《剑桥中国史》载:“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 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8·湖北荆州高三模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解析 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故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8·重庆高三调研卷)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解析 “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8·广东珠海高三模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的是国家管理制度化,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A项正确。我国古代都是人治,B项错误;我国古代历朝都注重礼仪与政治的结合,C项错误;中国古代历代都是专制,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9·山西太原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解析 “为室堂未就”“南面无墙”“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 可以互相印证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华南师大附中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7分) 答案 (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 14.(2018·吉林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 该论述题比较简单,可回答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的积极影响,按其演变发展的历史顺序逐级论述即可。或以人才选拔为例,论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 答案 示例一 观点: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论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观点: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