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学案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一、五四运动 ‎1.背景: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3.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特别提示 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2)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 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组织基础: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3)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四、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①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①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②生死转折: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③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轻巧识记 国共的十年对峙 ‎(1)一个核心: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2)三点成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3)四个转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一致对外”。‎ ‎(4)六点实践: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1.有关中华民国分期问题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是1912年至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中华民国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至3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它是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的政权。‎ ‎(2)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至1928年)。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了第一个北洋军阀政府,其后,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相继任北洋政府总统。它以“中华民国”为招牌,实质上是地主和买办阶级的联合专政。‎ ‎(3)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年至1949年)。1927年4月国民党新军阀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它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发展买办的封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左”倾和右倾的区别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目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右倾是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考点一 五四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1.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 要求:分析下面材料,论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统一性。‎ 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1.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当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时候,这些希望破灭了。这一决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中民族意识觉醒,作者认识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命题角度 五四运动与时代潮流;对五四运动的再认识。‎ ‎2.时评的政治倾向 ‎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发现问题 北京《晨报》的时评与《鲁迅日记》对当日天气的说法不尽相同。‎ 命题角度 史料使用与甄别,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的关系;个人主观观点与政治倾向的关系。‎ 考点二 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1924~1937年)‎ ‎1.国民革命的特点及功绩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2.长征胜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3)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怎样的新特点。‎ 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1.军歌中的国民革命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歌词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国民革命的含义。‎ 命题角度 国民革命的特点;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2.“工农武装割据”的国情选择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现问题 材料揭示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 命题角度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星星之火”为何可以燎原。‎ ‎3.民族矛盾激化下的国共关系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现问题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国共两党都在调整自身的政策。‎ 命题角度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国共关系变化的根源;民族危亡下国共两党的互动。‎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Ⅱ,29‎ ‎2015‎ 全国Ⅰ,29‎ ‎2013‎ 全国Ⅰ,30‎ ‎1.命题点: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 ‎(2016·课标全国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命题点:民国初期的政治状况 ‎(2015·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等信息,说明此时地方军阀正在混战,从而判断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3.命题点: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选择 ‎(2013·课标全国Ⅰ,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 B 解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但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却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革命高潮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六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属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选B项。A、D两项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可排除。易错选C项,中共六大的决议强调的是城市暴动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1.命题点:五四运动对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 ‎(2017·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5月教学质量测评,30)“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2.命题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2018·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29)《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导致了(  )‎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 C 解析 中共二大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性质,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故B项错误;从中共二大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要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其结果是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命题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存在的问题 ‎(2018·长沙高考猜题卷,3)1926年3月1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坚持“国民党与共产党人的战斗联盟”;谴责党由于在吸收工人时的“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使组织发展缓慢。据此可知(  )‎ A.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 B.国共第一次合作已濒临破裂 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国民大革命出现的叛逆倾向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坚持‘国民党与共产党人的战斗联盟’;谴责党由于在吸收工人时的‘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使组织发展缓慢”可以得出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故A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是在1927年,故B项错误;1926年,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确实是矛盾重重,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出现的叛逆倾向应该是指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故D项错误。‎ ‎4.命题点:红军长征的作用和影响 ‎(2017·商丘三模,29)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些遗存图片。当时有歌谣唱到:“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类刻画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介绍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播撒了持续革命的火种 C.彻底摆脱“左”倾思想影响 D.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 B 解析 图片只是宣传标语,没有介绍当时的革命形势,故A项错误;“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可得出红军的宣传拉近了和百姓的关系,播撒了革命的火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左”倾和右倾思想,故C项错误;长征是战略转移,不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答案 B 解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材料中“由中国的工人阶级”不符,直到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才登上政治舞台,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正确;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而非五四运动,故C项错误;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是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中“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郑州三模,29)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的意图是(  )‎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 答案 D 解析 ‎ 材料体现不出要求国民党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纲领的内容,故A项错误;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1924年出现的三大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彻底反封建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借鉴五四运动对青年人革新思想的积极影响,号召国民党进行适当的革新调整,故D项正确。‎ ‎3.(2017·北京顺义一模,17)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制的结构图。按此理解属于“组织反应”的是(  )‎ A.兴办开平煤矿 B.提出三民主义 C.宣传民主与科学 D.共产党成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开矿办厂属于技术层面,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民主与科学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故C项错误;共产党的成立属于政党组织形式,故属于组织层面的内容,故D项正确。 ‎ ‎4.(2018·蚌埠联考,30)陈独秀在谈到党内合作的方式时说:“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这表明(  )‎ A.中共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 B.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陈独秀排斥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 B 解析 中共迫于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没有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故A项错误;中共没有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表明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故B项正确;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正确与错误都存在,故C项错误;陈独秀排斥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D项错误。‎ ‎5.(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29)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预见到国民党背叛革命 C.试图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答案 A 解析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反映了无产阶级要掌握领导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的问题,故B项错误;1925年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与社会主义革命路线无关,故D项错误。‎ ‎6.(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20)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这一举措(  )‎ A.利于土地改革顺利开展 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实质是军阀的互相勾结 D.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 答案 D 解析 土地改革是中共在农村推行的措施,而材料提供的主体是国民政府,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强调对各阶级积极性的调动,材料则是国民政府强化对两广地区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 “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可知不是军阀的勾结,故C项错误;通过“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可将这一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配,保障当时国民政府将要进行的北伐战争,故D项正确。‎ ‎7.(2017·莱芜二模,29)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 可知北伐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故 C项错误;北伐战争是由国共合作领导的,而不是北伐战争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故D项错误。‎ ‎8.(2018·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29)1927年5月,国民党中执委训令:“河南各省党部、各农民协会、各妇女协会等,均停止活动,应即听候中央调查。”同时,湘、鄂农民运动也逐渐被镇压下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 B.国民党惧怕农民运动高涨威胁其统治 C.中共忽视领导农民运动的教训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 B 解析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故A项错误;国民党停止农会活动,镇压农民运动,反映出对农民运动的惧怕,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并没有忽视领导农民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政策,此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尚未提出,故D项错误。‎ ‎9.(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30)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类似法令(  )‎ A.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B.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 D.说明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惩治腐败的法令有利于革命根据地政权的巩固,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共的正确领导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故B项错误;法令不能扩大根据地的范围,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体现出法律至上,仅仅是为巩固政权进行的法令建设,故D项错误。‎ ‎10.(2018·河南高考考前预测,30)1932年颁布的《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地主的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这表明(  )‎ A.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确立 B.土地革命的成果得到承认 C.政府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 D.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缓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地主的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 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确立,故A项正确;规定否定了土地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故C项错误;规定不会缓和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 ‎11.(2017·宜春一模)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31年”“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应受到严厉的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又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可知,一味“左”倾冒进,并未意识到国共两党的力量悬殊,也没能继续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政策,故B、D项错误。‎ ‎12.(2017·大同二模,29)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在决议中对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几句肯定的话。其主要目的是(  )‎ A.维护中共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C.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答案 D 解析 维护中央政治路线的严肃性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彻底粉碎”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突出“独立自主”的一面,而是突出争取团结,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说了几句肯定的话”,最大限度地团结党内同志,避免党内因意见分歧走向分裂,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湘西自治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安帝、顺帝统治时期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这些太学生们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太学生运动深刻影响了东汉政局。‎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 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山东问题,既发之后,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生自不甘罢休,政府的高压手段与顽固的态度,愈增加了他们的愤怒。5月5日,为援救被捕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上海、天津与留学日本的学生,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总统徐世昌为之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学生得到初步的胜利……当日军蚕食华北诸省时,中国的领导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未能阻止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激发了学生组织公开反抗不准示威游行的禁令。1935年12月9日,数千学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标语,并要求中国领导人停止内战及团结全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东汉太学生运动和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运动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就学生运动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背景:东汉太学生运动:外戚、宦官专权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太学规模扩大。‎ 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促成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 ‎(2)影响:学生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影响国内政治走向。东汉时期,学生运动是对外戚、宦官专权的反抗,形成了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抨击浪潮;五四运动迫使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二·九运动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认识:青年学生是社会最富活力的阶层之一,学生关注时政并积极参政提高了社会对时政的关注度,有利于政府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同时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应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学生的利用。‎ ‎14.(2017·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1927年4月“五大”时的党员成分 党员总数(57 967名)‎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中小商人 其他 所占比例(%)‎ ‎50.8‎ ‎18.7‎ ‎19.1‎ ‎3.1‎ ‎0.5‎ ‎7.8‎ ‎1928年~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 党员总数(130 194名)‎ 工人所占比例 农民所占比例 ‎1928年6月 ‎10.9%‎ ‎76.6%[]‎ ‎1929年 ‎7%‎ ‎1930年7月 ‎5.5%‎ ‎1930年9月 ‎1.6%‎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中国革命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信息: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 说明: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信息: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工农联盟为主体。‎ 说明:国共关系发生变化。即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四个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