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B.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 C.重视水利灌溉事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王安石诗云:“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与天常干旋,如雨自漾泻……”该诗描写的工具是 ‎ ‎3.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 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4.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5.武则天时代,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这说明当时 A.官营丝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B.私营丝织作坊开始兴起 C.纺织作坊中已有众多雇工            D.纺织业在手工业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6.《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乾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该史料说明了 A.周代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B.西周冶炼和淬火工艺发展 C.青铜器按照礼制要求制作                D.西周青铜器制造水平高超 ‎7.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的行业。这种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工商食官”传统格局被打破 C.社会秩序高度失控                D.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8.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下列可以证明的是 A.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 B.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 C.马王堆墓中出土了素纱襌衣和起绒锦 D.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 ‎9.“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上述诗文所描绘瓷器的成熟烧制始于 A.东汉时期    B.北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北宋时期 ‎10.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11.“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下列有关市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实施物物交换 B.出现于南北朝的民间集市,政府设“草市尉”管理 C.唐代夜市繁盛,并出现商业街 D.宋代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并对市不再监管 ‎12.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13.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14.如果让你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你会发现这一政策 A.杜绝中国官方对外贸易                B.禁止中国所有船只出海 C.阻止外邦“朝贡”贸易                D.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 ‎15.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16.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对上述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业 B.美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为加工业提供了可能 C.集中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救国思潮 D.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17.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B.拓展世界市场 C.工业革命                    D.奴隶贸易 ‎18.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19.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A.化学工业     B.电力工业       C.机器制造业     D.纺织业 ‎20.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主要是指 A.工厂制度的兴起              B.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市场引领生产技术革新 ‎21.有学者认为:“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该学者对上海纺纱业与缫丝业的前途感到“渺茫”,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日本正在侵略上海                B.国家尚未实现独立 C.金融体系尚未优化                D.工业结构不够合理 ‎22.鲁迅曾精辟地指出过:“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点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是 A.土洋并存     B.全盘西化     C.返璞归真     D.等级分明 ‎23.“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张之洞所说的这种“办法”在中国最早实现于 A.台湾       B.上海       C.重庆       D.天津 ‎24.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25.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为此,苏俄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市场经济体制 ‎26.“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B.引入市场经济因素 C.注重维护农民利益        D.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27.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A.“不劳动者不得食” B.“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8.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据此,戈尔巴乔夫 A.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C.加强执政党地位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税法案,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   B.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C.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D.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30.1929—1933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大量美国人生活困苦,如何解决大量的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就成为霍普金斯(美国广告史上著名的广告文案撰稿人)思考的头等大事。但他认为“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与霍普金斯的理念一致的是:‎ A.发放救济金            B.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 C.通过《社会保险法》        D.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 材料四 美学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查晰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有何特点?(8分) ‎ ‎(2)据材料二,可以判定明朝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有何特征?(3分) ‎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如何看待垄断组织这种生产方式?(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 材料一 仅仅数年前,里斯本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变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奈杰尔·克利夫《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促使这种变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名称。分析说明这个事件对欧洲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7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大致时间,以中国为例分析说明世界市场形成对“古老的民族”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9分)‎ ‎2018—2019学年三水实验中学高一第三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古代农业经营方式是个体农户的分散经营,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耕作方式,排除B项;重视水利灌溉事业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须条件,不是经营特征,排除C项;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商品化程度较低,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如雨自漾泻”体现是不依靠人力的灌溉工具筒车,故选D项;曲辕犁是耕作工具,排除A项;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B项;翻车需要人力,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统治者推行均田制抑制兼并有利于巩固统治,故选A项;均田制整体上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均田制并没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均田制下的农民生活相对稳定,“比任何时候”太绝对,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坊、内作使、掖庭”表明是官营,人数体现规模大,故选A项;“坊、内作使、掖庭”表明是官营,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 不是雇佣,排除C项;材料只是表明手工业规模问题,没有体现“最为重要”,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制造青铜器的金属比例,根据铜锡不同比例形成不同的青铜器,反映出青铜器制造水平高,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青铜制品大多用做礼器,排除A项;冶炼和淬火是指对金属矿石进行提炼和锻造,与材料中描述青铜器的铜锡比例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青铜器的样式,不能体现出青铜器按礼制要求制作,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大量流通和金融业的出现都说明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工商食官”被打破指的是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的状态被打破,材料无法反映,排除B项;材料反映货币流通和金融业的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排C项;材料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说明不了诸侯争霸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马王堆墓中出土了素纱襌衣和起绒锦是精美的丝织品,能体现出纺织技术的高超和发达,故选 C项;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可以作为当地养蚕的证明,不能体现出纺织技术,排除A项;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能反映出民营手工业发展状况,但没有涉及纺织品的质量,故不足以证明纺织技术发达,排除B项;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也仅能体现养蚕缫丝技术的发展状况,不能体现纺织技术的水平,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东汉时期青瓷技术成熟,北朝时期白瓷技术成熟,到唐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故选B项;东汉时期青瓷技术成熟,排除A项;唐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排除C项;北宋时期形成五大名窑,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从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可知家庭手工业受到重视,说明家庭手工业收益比农业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发展而不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不了政府的政策,排除C项;新的生产方式应该指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无法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出现于南北朝的民间集市即“草市”,政府设“草市尉”管理,故选B项;汉代的市交易使用货币五铢钱等,排除A项;繁华的商业街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宋代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并对市不再直接监管,还是有监管的,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郑板桥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而且他对画的价格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反映了绘画的商业化趋势,画家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B项;郑板桥的个人行为代表不了封建文人的思想意识,排除A项;绘画的商业化趋势反映不了科举制的没落,排除C项;绘画的商业化发展反映不了清代社会风气的变化,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海外白银流入中国,非外来货币干扰资本市场,如银行、证券等,故A项错误;题干中反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结合所学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商业占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1840年以后,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物价飞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故选D项;海禁不是杜绝官方贸易,排除A项;不是禁止所有船只,官方除外,排除B项;朝贡贸易一直进行,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 ‎,可知体现了洋务运动获利带动了人们投资近代企业,争相购买股票,故选C项;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产品商品化和耕织分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带动了人们对近代民族工业的投资和建立,没有体现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业,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人们争相购买新建公司的股票,不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体现是建厂之初仍属于传统手工业,故选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是19世纪末出现的,排除C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英国等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大肆殖民扩张,黄金、白银大量流入西欧,引起价格革命——物价飞涨,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在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才开始,故C项错误;奴隶贸易是B项中的一种方式而已,故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只是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见,较为片面,故A项错误;B项只是从“大清帝国的衰落”可见,较为片面,故B项错误;题干中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火车发明是其表现,大清帝国代表农业文明敌不过工业文明,工人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并觉醒,火车、轮船等的发明便利了交通,故C项正确;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只是从“大清帝国的衰落”可见,较为片面,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兴起的产业,故A.B项错误;机器制造业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故C项正确;纺织业兴起于第一次人类社会分工,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是出现垄断组织,故选C项;工厂制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创新,排除A项;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排除B项;市场引领生产技术革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题干体现“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说明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独立,故选B项;题干无从体现日本正在侵略上海,排除A项;题干没有谈到金融体系,排除 C项;题干没有谈到工业结构,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自油松片以至点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体现土洋并存,故选A项;“油松片……独轮车”体现本土保存了,排除B项;材料体现中西结合,并非返璞归真,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等级问题,排除D项。‎ ‎23.【答案】A 【解析】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故选A项;排除B.C.D项。‎ ‎24.【答案】B 【解析】“追随理想的实验”而采取的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都不完全符合苏联的现实,故C.D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从材料中“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形式,不能实现有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应该利用资本主”应该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B项;由战时共产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失败,排除A项;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斯大林上台后1928—1932年,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非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2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依据材料“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故选D项;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并没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系,排除B项;以农民“贡税”满足告诉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排除C项。‎ ‎27.【答案】C 【解析】“不劳动者不得食”“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都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出现的口号,故A.B项错误;“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口号,故C项正确;“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口号,故D项错误。‎ ‎28.【答案】B 【解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上进行改革,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故A.C.D项错误。‎ ‎29.【答案】B 【解析】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加征关税是坚持自由主义政策的做法,故A项错误;加征关税会加剧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美国的做法使美国经济越发困难,故C项错误;美国的做法加重危机,受到民众反对,故D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新建公共工程既能够推动社会就业和拉动消费,同时不至于使被帮扶者丧失信心,故A.B.C项错误,故D项正确。‎ ‎31.【答案】(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分)春秋战国时期。(1分)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比较稳定,但十分脆弱;精耕细作。(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 ‎(2)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分)特征:机户出资组织生产以获取利润,机工出卖劳动为生。(或者回答雇佣关系也可)(2分) ‎ ‎(3)第一次工业革命。(1分)影响: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4分) ‎ ‎(4)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看法:资产阶级为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6分)‎ ‎【解析】(1)第一小问时候,根据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从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等方面概括。 ‎ ‎(2)第一小问新的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得出出现雇佣关系。 ‎ ‎(3)第一小问哪次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三“瓦特”的信息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蒸汽机的使用主要是提供了机器动力。 ‎ ‎(4)第一小问哪次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四中的“垄断企业”等信息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小问如何看待,对垄断组织的评价一方面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同时要看到最大的受益者是资产阶级。‎ ‎32.【答案】(1)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2分)原因:新航路的开辟(1分)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4分) ‎ ‎(2)时间:十九世纪中叶。(1)影响:促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促进经济近代化。 (任意4点得8分,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 ‎(2)第一小问时间,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时间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十九世纪中叶。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客观的进步性(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民族工业的兴起)和主观的破坏性(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两方面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