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学案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政治 (1)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代政治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2)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郡县制出现,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4)秦朝,完成国家统一,首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初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实行察举制、刺史制度 经济 (1)先秦时期,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手工业和商业上“工商食官”的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抑商”政策逐渐确立 (2)秦汉时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 文化 (1)先秦时期,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秦汉时期,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如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传入与传播 1.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的家国同构体会家国情怀。 2.通过专题学习,加强先秦、秦汉时期的时空转换能力。 3.通过对“百家争鸣”、汉代儒学的学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 5.通过专题学习,加强运用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 (1)商朝的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②王权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②宗法制 (3)商鞅变法(△选修1) (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始皇(△选修4);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5)汉朝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1.商代贵族以① 血缘关系 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② 神权 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一战灭商后建立周朝。 2.内容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 对周天子定期③ 朝贡 ,提供军赋和力役 3.评价 (1)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局限:后来出现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削弱。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质 误区警示 对“封建”的准确理解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经济剥削与政治统治的社会形态。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封建”即“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而在日常生活中,“封建”则成为思想保守、拘于传统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封建”一词在中国不同时期因历史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使用时应充分了解语境。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1)周天子以④ 嫡长子 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2)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其领地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3)从诸侯到卿大夫、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3.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⑤ 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 4.特点:⑥ 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5.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是巩固分封制和加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工具。 归纳总结 归纳宗法制的要点 教材补遗 1.贵族政治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贵族政治必然会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及王室式微而渐趋崩溃。 2.西周的“礼乐制度” (1)含义 a.礼:指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b.乐:指服务于“礼”的音乐、舞蹈等。据说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反礼乐制度的贵族。 (2)地位:礼乐制度作为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商鞅变法(△选修1) 1.背景 (1)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瓦解。 (2)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⑦ 井田制 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3)思想:出现“⑧ 百家争鸣 ”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4)阶级: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5)其他条件: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商鞅的个人才能和主观努力。 2.措施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3)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 3.影响 (1)政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探究点一 唯物史观下的贵族政治——分封制 ◆史料实证 史料1 ①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砂子”。……②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2 西周分封形势图 西周分封示意图 ◆史料解释 (1)史料1为文献史料,对其解读应明确其关键信息:①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②指出其分封诸侯国的特点(“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和影响(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2)史料2为图片史料,结合知识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a.西周时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尤其是姬姓贵族。 b.在富庶地区或战略要地大都是姬姓贵族,在偏远或贫瘠地区往往都是异姓贵族。 c.对异姓诸侯采取既拉拢又防范的做法。 d.周天子基于血缘关系,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同姓的子弟,这就是所谓的“封诸侯、建同姓”。 e.当时的黄河流域是政治、经济中心。 ◆史料运用 (1)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砂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二元体制。 (2)史料2反映了分封制的哪些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提示 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史论归纳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和影响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封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于富庶地区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的权力与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实质 以周王为共主体制下的地方分权。 3.影响 (1)西周初期,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同;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探究点二 家国情怀的源头——宗法制 ◆史料实证 史料1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史料2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①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则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性特征是②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 ——摘编自石培华等《历史与国情》 ◆史料解释 (1)史料1形象展示了西周宗法制大小宗之间的相对关系、与分封制的结合、森严的等级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2)史料2属于现代评论史料。①“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说明宗法制虽然不存在了,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还很大。②中“亲贵合一”强调国家政权与血缘家族组织紧密结合,官制具有浓重的宗法血缘性,“裙带作风”是指因血亲、姻亲等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从而说明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料运用 (1)史料1体现了宗法制的哪些特点? 提示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③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 (2)根据史料2概括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 封建等级观念和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思想等长期存在。 (3)宗法制的影响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依然能找到,请举例说明。 提示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亲疏等现象;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习俗;家谱、宗祠、家庙等社会遗存。 ◆史论归纳 一、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家国情怀的源头 1.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 2.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亲亲尊尊”“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3.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二、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亲疏,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核心素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其富有浓厚的家国色彩。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渊源,其促进了爱家乡、爱祖国的优秀传统的形成。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应正确认识其在当时的巨大作用,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认识。 1.(2018课标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1.答案 A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 2.(2019课标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答案 D 本题考查秦国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影响,旨在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战国后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运输网络通畅有利于大型工程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 3.(2017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答案 A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表述不当,排除。 考点二 秦汉时期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a.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b.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a.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b.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c.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d.平定西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① 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 表现 皇位 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皇权 ② 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 独尊 皇帝自称“朕”,其命令称“制”或“诏”,其所用的玉印称“玺”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 职责 议政方式 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③ 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以备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九卿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的各种事务 (3)郡县制 a.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中央,“县”隶属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b.特点:形成中央④ 垂直 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c.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⑤ 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名师点拨 贵族政治的突出特征是世袭,官僚政治的突出特征是任命。在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误区警示 关于郡县制几种错误认识的纠正 (1)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3)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 (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误区警示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归纳总结 理解秦朝君主专制制度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 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⑥ 丞相 、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 图解历史 汉朝的中外朝(内外朝)制度 3.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⑦ 推恩令 ”;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误区警示 正确理解“推恩令”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削弱了封国的实力,从而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教材补遗 1.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擅权干政,中国尤以汉朝为烈。 2.任官回避制度 中国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是随着对以血缘关系为基本准则的人事制度的否定逐步产生的,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任官回避制度的国家。回避制度确立于两汉,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古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并保证官员任职期间免受人际关系的干扰,公正地履行职务。历史上,任官回避制度在巩固中央集权、预防权力腐败方面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三、秦始皇(△选修4) 1.主要功绩 (1)兼并六国 条件:时代趋势;国力基础;重用人才;个人素质。过程: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政治制度创新:创立皇帝制、⑧ 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颁行秦律。 (3)经济文化措施: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⑨ 文字 ,修建驰道,统一车轨。 (4)开拓疆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建灵渠。 2.功过评述 (1)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3)“⑩ 焚书坑儒 ”、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二世而亡。 3.总结:尽管秦始皇的暴政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使国家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 探究点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史料实证 史料1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史料2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史料解释 (1)史料1中,首先抓住关键信息“封建诸侯”“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判断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其次要注意比较这两种制度的特征。 (2)史料2体现了顾炎武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认识,注意从顾炎武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的角度理解。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1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变”与“变”,并分析“不变”与“变”的成因。 提示 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不变”的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2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2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提示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3)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提示 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郡县制下,地方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失去独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史论归纳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 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 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探究点二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中外朝制度 ◆史料实证 史料1 ①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②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组织完备…… 史料2 ③“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④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史料解释 (1)史料1中,①主要介绍秦朝“三公”的设置,其各司其职。②指出三公九卿皆受命于皇帝,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2)史料2中,③指出中外朝的区别。④是后世对中朝的评价,其指出“在内朝预闻政事……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说明了中朝设立的作用和其构成。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有何影响? 提示 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开创了模式。 (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分析设置中朝的目的。 提示 ①对重要政事事先作出决策;②其成员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史论归纳 秦汉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中外朝的设置,进一步体现了皇权加强趋势。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都是为皇室专设的,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2.作用 (1)确保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核心素养 通过对先秦奴隶社会的瓦解以及秦汉封建集权统治的确立的学习,加强时空转换能力,形成比较的学习观念,体会唯物史观中“历史是发展进步的”的观点,从而肯定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是制度的进步。 1.(2019河南洛阳测评)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初( ) A.皇权有所衰落 B.君臣关系已经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中枢体制亟须改革 1.答案 D 由材料中汉武帝问丞相田蚡的话并结合汉武帝设立内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史实,可知汉初中枢体制亟须改革,故D项正确。 2.(2020广东茂名高三联考)《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2.答案 C 该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史记》中的历史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汉定百年之间”是指从汉高祖到武帝前期。从材料信息看,在此期间,皇室亲族关系日益疏远,诸侯骄奢,大诸侯叛逆,小诸侯常常违反法律,这说明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社会潜藏危 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无法造成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不会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排除B项;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打击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2019课标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试题以汉代“皮币”的价格和使用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制作的“皮币”来置放礼物,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朝廷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选C项。“皮币”本身不是货币,该做法并不会加强货币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此做法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但材料无法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记知识结构 背史论术语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全国以及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 (4)汉武帝时形成的“中朝”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分裂叛乱的问题。 一、选择题 1.(2019贵州贵阳模拟)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 ) A.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 B.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C.“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 D.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 1.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历史文物和历史书籍中关于“中国”称谓的记载具有一致性,可以印证“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故选C项。材料无法说明中国人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西周初年的疆域,故排除A、B两项;考古和文献必须互为印证的说法太绝对,D项错误。 2.(2019河南安阳模拟)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 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并不完善 2.答案 B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宗法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可知,王位世袭制在商代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商代的世袭制已较为完善,故D项错误。 3.(2019河南郑州测试)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3.答案 A 材料信息“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从疆域扩大的角度说明了分封制对西周的影响,故A项正确。 4.(2019东北三省三校一模)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4.答案 D 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故D项符合题意。 5.(2019课标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5.答案 A 本题考查宗法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包蕴的家国情怀。 材料“孝”“悌”“礼”表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与宗法制有关,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均与题意不符,B、C、D三项错误。 6.(2019山东济南模拟)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今河南省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 )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 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 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6.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晋文公因为周王的册封成为霸主,晋文公号令诸侯的时候,周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尽管周王室衰微,但毕竟还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故选C项。当时处于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B项错在“直接”二字;D项错在“彻底”二字。 7.(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质查)《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按章”,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 ) 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汉代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 C.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 7.答案 D 根据材料可知,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按章”,这说明御史大夫具有监察职能,再由其“直接受命于皇帝”可知其满足了皇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由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可知A项表述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对秦代官制的继承而非变革,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8.(2020山东济南高三诊断)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官吏须经过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经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朝( )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8.答案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官员任命需要遵循一定程序,故选C项。 9.(2019辽南协作校一模)根据文献记载,安徽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胶东康王少子庆被封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由此可知( ) 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 B.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 C.王莽新政废除分封 D.汉武帝开始推行新政 9.答案 A 据材料“胶东康王少子庆被封为六安王”并结合所学可知,将胶东康王少子封到安徽六安为王,有利于减少诸侯王与地方的联系,体现了地方割据势力遭到削弱,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王莽时绝”并不意味着王莽新政废除分封,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10.(2019吉林长春一模)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 ) A.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B.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C.意味着宗法制的影响消除 D.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10.答案 D 材料“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说明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表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选D项。秦汉以后,专制皇权日益强化,排除B项;秦汉以后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如尊宗敬祖观念,排除C项;科举制始于隋唐,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 11.(2020河北唐山高三联考)下表是有关汉代刺史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旧制,州牧(刺史)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退” 南朝范晔《后汉书·朱浮传》 “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 东汉班固《汉书·朱博传》 A.刺史职权范围得到扩大 B.刺史监察权走向了独立 C.刺史的行政权受到削弱 D.刺史制度日益趋向完善 11.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刺史制度。材料中的刺史由无权处置“二千石长吏”到拥有了选荐高级官吏的权力,说明刺史的职权范围得到扩大,A项正确。汉代刺史原本就有独立的监察权,材料反映了刺史职能由监察向行政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刺史行政权的加强,而不是削弱,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刺史职能的变化,不能说明刺史制度的完善与否,D项错误。 12.(2020河北唐山高三联考)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这反映出( )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交流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12.答案 B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可知,汉初,刘邦一方面“承秦”,实行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从而实行封国制。这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湖南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室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夫之对秦制的观点。(8分) 13.答案 (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推翻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 肯定:是。理由:部落、家族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否定:不是。理由: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任选一种观点并言之有理即可) (3)观点: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亲疏进行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了分封导致的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14.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 材料二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资治通鉴》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馀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通“跨”)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攽:“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就“封”和“郡”的字形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8分) 14.答案 (1)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 (2)都吸取历史教训;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