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考生注意: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8页,二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 第Ⅰ卷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分封制出现的时间,学界历来有争议,吕思勉认为其起源于部落时代后期,郭沫若认为其起源于夏代,王国维主张其为周人所创。争议主要是由于缺乏( )‎ A. 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 口述史料 D. 图片影像史料 ‎2.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 A.控制农业生产区 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防止地方离心力 ‎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最能直接反映出( )‎ A.分封制的消亡 B.小农经济产生 C.郡县制的确立 D.宗法制的衰落 ‎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 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 C. 极大冲击了血缘宗法制度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 ‎5.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士人讲究修饰 B.婚姻注重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6.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7.钱穆曾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材料反映出他强调这种制度(  )‎ A. 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 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 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 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8.有学者提出: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 ‎9.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皇帝权力受到约束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10.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11.晏绍祥在《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一书中写道:“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由雅典全体公民组成……‎ 议事会由500人组成;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总数达6000人,即使审理比较次要的案件,陪审员通常也在100人以上;其他官职如执政官为9人,市场监督10人,度量衡监督10人,谷物看守10人……”对于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雅典城邦的公共事务都按照多数公民的意志办理 B.陪审法庭是最能够体现雅典直接民主特色的机构 C.古代雅典的职务集体制有利于公民广泛参与政治 D.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本质上看是精英政治体制 ‎12.恩格斯曾直截了当地称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观点主要源于克利斯提尼推行的( )‎ A.以财产为依据的等级制 B.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 C.为公民提供参政观剧津贴 D.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 ‎13.苏格拉底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这一观点( )‎ A. 指出了知识是人生存之本 B. 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 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相等的 D. 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 ‎14.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A. 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 具有阶级社会的局限 C.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 形式主义的特点 ‎15.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西方各国代议制机关在权力以及产生方式等方面与他国迥异的是( )‎ A.英国下院 B.美国国会 C.法国众议院 D.德国联邦议会 ‎16.英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掌握了一部分的立法权,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  )‎ A.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         B.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确立 C.英国的首相和内阁来自下议院多数党 D.英国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 ‎17.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  )‎ A.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趋势 B.两党制的民主政治是共同的选择 C.当今世界民主政治的多元性 D.当今西方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 ‎18. “1830年3月伦敦工业资产阶级组织了‘首都政治联盟’。……在运动高涨的情况下,托利党惠灵顿内阁倒台,辉格党的格雷上台组阁。1831年3月格雷向国会下院提出了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的方案被否决。……各改革团体在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纷纷举行群众大会,支持改革方案。……给国王的请愿书不断呈递上来。人们纷纷从银行提取存款,造成金融风潮。有鉴于此……1832年6月,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在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方面,城市居民收入房租或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叔。”对这段材料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英国经济发展不断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英国民主进程中享有民主权利的仅限于成年男性 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英国议会制度最终完善是在《权利法案》中得以确立的 ‎19.某思想家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商量出一个解决方法。”下列文献的制定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人权宣言》   D.1936年苏联宪法 ‎20.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 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  )‎ A.议会制共和制   B.三权分立   C.精英政治   D.邦联制总统制 ‎21.1879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赦免巴黎公社参加者,宣布新闻、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实行发展教育和保护关税等措施。1884年共和政府进一步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  )‎ A.主要针对复辟势力的威胁    B.践行了共和宪法的内容 C.认可了巴黎公社的正义性    D.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 ‎22.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托克维尔的这一看法(  )‎ A.反映封建统治垮台的必然性     B.不符合历史史实,观点错误 C.说明了法国大革命的特殊性     D.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3.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24.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表格内容反映出(  )‎ 总督 巡抚 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 ‎1837年 ‎3‎ ‎7‎ ‎10‎ ‎12‎ ‎8‎ ‎20‎ ‎1864年 ‎7‎ ‎3‎ ‎10‎ ‎19‎ ‎0‎ ‎19‎ A.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B.政治机构逐渐汉化的进程 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D.时局变动下政权结构的变化 ‎2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第ⅠⅠ卷 二、材料阅读(共50分)‎ ‎26.(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治、礼治、德刑关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 ‎——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 ‎ 材料二 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林则徐首倡“睁眼看世界”,主持编译了《各国律例》。 1902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得不“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摘编自石田琢智(日本)《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 材料三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10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8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中西法律走上不同道路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27.(25分)“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 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4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原因。(10分)‎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B 【解析】实物史料最具史料价值。‎ ‎2.【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七个区域和课本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可知,王室封国主要分封在渭水流域、黄河汾水流域及洛阳开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故A正确;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其离心,但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着眼点,故BCD不选。‎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材料可知: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有无姓氏是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选D ‎4.【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的意思,秦朝这场所谓的“革命”,它是由统治者推行,并不因为秦朝被农民起推翻而结束,被后世延用,联系所学,秦朝统一后最大的变革是创新的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后世两千多年,故D项正确;‎ ‎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所以A、C、D错误,所以选B ‎6.【答案】B【解析】结合史实及材料信息,ACD错误,选择B选项。‎ ‎7.【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选择D。‎ ‎8.【答案】D【解析】B史实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A,但A选项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全面概括。‎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选择A。‎ ‎10.【答案】C 【解析】王亚南的观点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地主经济制度的产物,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故本题选C。其他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可直接排除。‎ ‎11.【答案】C ‎ 【解析】光一个陪审法庭的陪审员总数就高达6000人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意在强调雅典的职务集体制是有利于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说法绝对,错在“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直接民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大众政治体制而非精英政治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错误,这是梭伦改革的内容;B选项正确,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成就;C选项错误,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D选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3.【答案】D 【解析】AC无法体现材料信息,材料的信息不足以说明B,因此选D。‎ ‎14.【答案】C 【解析】法律具有公信力,制定之后就应遵循。且公共场合不准刮胡子的规定并不针对奴隶。因此选择C。 15.【答案】D【解析】英国下院、美国国会、法国众议院都是由选举产生,德国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德国的联邦议会议员由君主任命,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C【解析】A不能反映材料信息,B与材料时间不吻合,D史实错误。‎ ‎17.【答案】A【解析】A、B、C、D分别反映的是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的民主政治,但不能准确反映多样性,所以选择A。‎ ‎18.【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英国议会发展完善知识,理解政治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B.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中没有呈现类似信息,故排除B.C.D选项,正确选项是A。‎ ‎19.【答案】B【解析】材料中“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商量出一个解决方法。”和美国联邦制的内涵符合,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C属于文献,与材料中意思不符;D是社会主义宪法,不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注意关键信息“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 “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说明美国的开国精英不认同古希腊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政治,认为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更会被人利用,因此主张精英政治。A不对,美国建国后建立的是总统制共和制;B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D不对,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但是很快发现邦联制的弊端,实行联邦制,因此选C。‎ ‎21.【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国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经确立起了民主共和制政体.由材料关键信息“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等,材料主旨强调的就是维护民主共和政体,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ABC三项,排除.故选D.‎ ‎22.【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文中的“大革命”指的是发生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从材料“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没有最先发生革命,而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说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较好的地方率先进行的,从中可以看出,革命爆发的原因并不是封建势力的剥削,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故选D。根据以上分析,ABC项均错误。‎ ‎23.【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4.【答案】D【解析】从表中可知,汉族官员增多,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启用了一大批汉族官员来镇压叛乱,即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故D正确。‎ ‎2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夷制夷”可以理解为在《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以夷制华”应理解为在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借英、法的力量剿灭太平军,即中外反动势力首次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以华制华”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此题应选择A项。根据以上分析,BCD项均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丑条约》‎ 二、材料阅读(共50分)‎ ‎26.(26分)【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时最终定型;援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特色;重刑法轻民法,强调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6分,答3点即可)‎ ‎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对法律思想形成制约;为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小农社会的和谐稳定,故在法律思想上强调内儒外法,刚柔兼济;中国古代政治本质是人治,故中国古代法治服务于人治,以法治倡人治教化;为维护大一统帝国和专制皇权的威权统治,故重刑法威压,而轻民法人权。(4分,答2点即可) ‎ ‎(2)原因:传统法律思想的滞后;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帝国主义国家逼迫和要求中国法制与西方接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观念的传入(或西方法律和法学的引入);近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或对封建法律的改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8分,答4点即可) ‎ ‎(3)积极影响:中国法律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化民族国家观念。(4分,任答出2点给4分) ‎ 西方法律有利于个人权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欧美各国法律和革命都产生深远影响;(4分,答出2点给4分)‎ ‎27.(24分)【答案】(1)(14分)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2分);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2分);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3分)。(任取3点6分)因素:国内: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2分);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分)。(任取2点4分)国际: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2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分)。(任取2点4分) ‎ ‎(2)(10分)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任意两点4分)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2分);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2分)。(共4分)原因:中国受到西方侵略,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2分)‎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