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双鸭山一中2019—2020年(上)高三学年月考试题 学科: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经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刘贺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可以看出霍光代表的官僚集团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不能通过这样一件历史事件得出整个西汉君主专制制度的情况;B选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D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诸侯的问题,霍光等人代表的官僚集团。 点睛:解答本题的重点是要明确霍光等人和刘贺所代表的势力范围。刘贺代表的是皇权,霍光等人作为辅政大臣代表的是官僚集团,因此本题反映的内容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力制约问题,本题的答案便很容易选择了。 2.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 A. 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B.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D. 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朝郡国并存的现象。根据所学,“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不是准确的结论,根据上述材料得出这一结论未免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汉代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是汉初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即封国权力过大,而封国权力不仅仅体现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及“七国之乱”,与“七国之乱”也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散在郡县的侯国”基本可以确定文中记载的当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而不是商周时期分封制;根据“尽可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采取一些诸如“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的措施发展经济,使诸侯国内经济发展、人丁兴旺,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名师点睛】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 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 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 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 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 4.“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雅典出现这一现象 A. 深受财产等级制的影响 B. 说明城邦在营造民主政治的氛围 C. 得益于克里斯提尼改革 D. 体现了雅典公民社会地位的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可知城邦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创造条件,说明城邦在营造民主政治的氛围,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可知民主政治并未受到财产等级的限制;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贫穷不是公民参政的障碍是因为伯利克里时期发放津贴,并非得益于克利斯提尼改革;D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城邦为民主政治营造氛围,没有涉及公民社会地位平等。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其意在强调 A. 民主是法律保障 B. 法律就是社会契约 C. 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D. 平等是自然法核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体现罗马法已在强调法要体现公共意志,C项正确;当时罗马没有实行民主制,排除A;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到“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D。所以选C 6.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 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这说明“光荣革命” A. 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 B. 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 C. 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的地位 D. 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答案】A 【解析】 题干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有最高立法权,但因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议会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故A项正确;B项“影响不大”说法错误;C项“巩固”说法错误;D项“没有改变”说法错误。 点睛:对材料“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7. 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 A. 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B. 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C. 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 D. 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国家的分裂,恩格斯的分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所以A项错误。CD两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 8.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A. “天朝上国”思想依然浓厚 B. 进入与西方平等交往时期 C. 国人对中西新关系没有异议 D. 洋务运动得以迅速兴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依据材料“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知,A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9.“他们没有能够利用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长期存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阻止两者相互勾结反对自己”,“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清王朝,避免两面受敌。”材料评价的是 A. 反割台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运动 【答案】B 【解析】 天平天国运动遭到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绞杀,导致失败,故B正确;反割台斗争清政府没有镇压,故A错误;义和团清政府是支持,故C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不涉及外国资本主义,故D错误。 10.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C.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说明辛亥革命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是从此角度论述的,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论述,排除。 11.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A. 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 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C. 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 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可知上述电文反对外国列强势力,维护国家主权。而A、C是反映的国内的事情,与题意不符;再结合吴佩孚的身份,与D项所反映的时期不符正确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2.“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A. 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 B. 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C. 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说明公社委员愿意与民众亲密接触,公社委员是民选的代表,更是为民众服务的“公仆”,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明显不符合,C D两项材料并无直接体现。 13.1936年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指示:“一、……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二、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这一指示 A. 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 使中共放松了对国民党应有的警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指示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故答案为B项。A项,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奠定基础的是遵义会议,排除。C项,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D项,中共并没有放松对国民党的警惕,排除。 【点睛】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认为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危机形势下,应把国际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的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14.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性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 开始全面抗战的政策 B. 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 C. 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 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蒋介石重视四川的出发点主要是从抗战的角度,所以C项的剿灭共产党和红军、D项的西部开发应该予以排除,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但1935年当时并没有开始全面抗战,故A项也予以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国民党抗战准备 15.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 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 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故A项排除;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故B项排除;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当两极格局结束后,由于没有新的力量制约美国,“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故D项错误。 16.下图是美国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大叔先生的鼻子。他们脚下是金门、马祖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在向一位记者解释。该漫画意在 A. 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 B. 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 C. 批评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做法 D. 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 【答案】B 【解析】 根据“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大叔先生的鼻子。他们脚下是金门、马祖岛”,结合所学,美国长期推行扶蒋反共政策,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美国为了保全面子不得不继续扶植蒋介石的政策,漫画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B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AC不是漫画的主要意图,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排除D。 17.联合国安理会2016年2月4日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同俄罗斯一道投了否决票。中国表示愿根据有关原则立场,积极、建设性地参与磋商,同各方一道,为推动通过政治对话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而作出努力。中国的这一做法 A. 表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有关活动 B. 表明中俄结盟来共同对抗西方国家 C. 反映了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表明中国坚定不移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表明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中国的做法是依据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外交方针作出的,故C正确。中国的做法不是为了参与联合国活动而参加活动,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故A错误。新时期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故B错误。材料中中国的做法不是为了反对霸权主义,故D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成就 18.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 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B. 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 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 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这为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正确;材料中“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不等于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故B错误;C项与材料中“中国周边”不符,排除C;“三十多起”“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等于世界各国,“20世纪70年代”工作重心总体上不在经济合作,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70年代”“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联系所学我国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的史实和影响分析解答。 19.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准确的是 A. 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B. 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国家 C. 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D. 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外交政策偏向意识形态,不结盟政策体现了全方位的外交格局,淡化意识形态色彩,D选项符合题意。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表述不准确,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的具体体现,A选项排除。中国的外交范围由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到亚非拉国家再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单边外交指的是一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单独行事、不与他国合作的理念和做法。与此相对应,多边外交则指一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强调与他国合作、采取共同行动的理念和做法,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说法明显错误,C选项排除。 20.《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 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 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 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答案】B 【解析】 根据“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可知允许官营的产品可以被人贩卖到民间市场,B正确;A不符合材料“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排除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紧扣材料分析解答即可。 21.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 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 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家庭手工业的相关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材料揭示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的家庭手工业状况,家庭手工业走向市场,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问题,排除A;C项理解明显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属于无关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22.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社会转型缺乏必要的基础 B.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代中期以前,城市的不同规模往往表示着城市的不同的政治等级,在这个时期,城市等级体系是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的。而题文中“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则说明汉唐时期农业是立国之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因此社会转型缺乏必要的基础,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户籍无关,排除C项;农业商品化无法在材料中得到体现,排除D项。 【点睛】本题以中国汉唐时期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切入,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农业中国古代的立国之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23.《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小型酒馆),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 A. 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 B. 城市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已被打破 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北宋时期酒店已广泛应用广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灯箱广告”说明夜间可以从事商业经营,反映了此时商业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家庭手工业,排除;C项,商业竞争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排除;D项,“广泛应用广告”说法太绝对,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4.史料记载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自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它含有极其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初税亩的实行意味着承认土地私有,选项C正确;土地私有被承认,会进一步破坏土地国有制,排除A;商鞅变法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B;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25.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这一措施 A. 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 B. 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 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 D. 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 【答案】B 【解析】 “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可见北宋时民间刺绣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朝廷从民间购买所需要的刺绣物品,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朝廷从民间购买无法体现所需要的刺绣物品,无法体现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排除C;材料没有官营手工业发展情况,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排除D。 26.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 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 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A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成为种植主体”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D项。 27.“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 “工商皆本”成为共识,社会分工日趋扩大 B. 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 D. “团、行、市,作分”是政府加强管理的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可知南宋时期都城中“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故选C。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五行八作”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不是政府可以划分的管理手段,排除D。 28.《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A. 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 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 C. 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 D. 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管子建议“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记载戴盈建议减免关税,说明春秋时期关市贸易兴盛,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正确;据材料管子建议“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并未说明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A错误;据材料《孟子》记载戴盈建议减免关税,而不是加大“关市之征”,B错误;材料未涉及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C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答案】(1)价值:促进海外贸易,推动双边技术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产生航海论著,培养国人的海洋意识;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等。 (2)不同:诞生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无附加条件;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可得出“海上丝路”在魏晋时期将佛教带入中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根据“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得出在宋代时期使海外贸易发展到顶峰,明朝时期出现的一系列航海著作则体现出因为航海国人视野的逐渐开阔,加强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根据“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可得出在明朝后期,开始注重海防。 (2)根据“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可得出诞生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根据“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得出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根据““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得出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无附加条件;根据““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得出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30.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答案】(1)观点: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城市中心论;依据:毛: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李: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可归纳得出毛泽东的观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的观点是城市中心论。依据材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结合所学从汲取起义失败教训、中国的现实国情、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分析支撑毛泽东观点的依据。结合所学从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等方面分析支撑李立三观点的依据。 (2)依据材料“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采取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实践和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信息及上述问题的作答可知,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是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国通过大革命(1789-1799年)推翻君主框架,建立一个共和国。于是,现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从这个共和国家诞生了。它不但改变了当时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同时也拉开了世界革命的秩序,从而成为以后大革命(苏俄革命、中国革命等)的故乡。…法国大革命的另一面便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从断头台上建立起来的共和国,断头台便是这种共和的logo(路易十六时代没有断头台,正如后来拿破仑帝制时代也没有断头台)。共和头两年,不知多少头从断头台上跌落到下面的篮子里。从共和的敌人路易到共和主义者如吉伦特等,用百年后效法法国大革命的辛亥革命的一句诗来形容“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结果君主制废了,君主本人也送上了断头台;但偏偏专制给保留下来,并且变本加厉,请看当时革命领袖马拉的宣称,“我们必须通过暴力来建立自由。为了粉碎国王的专制主义,我们现在应暂时实行“自由的专制主义”。自由、平等、博爱可能是法国大革命留后人唯一正面的遗产了。可是几个抽象的概念也不知忽悠了多少后人。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示例:用反自由的方式去追求自由。不但没有求到新的自由,反而丧失了原有的自由。人类世界是先有自由而后有专制,专制固然是自由的死敌。但,传统的专制亦即君主专制往往给自由留下很大的空间。灭绝自由的专制恰恰就是这些以自由为口号的“自由的专制主义”,它正是以法国大革命为发端。 ——卲建《法兰西大革命的共和陷阱》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实现民主自由的途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实现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具有多样性,是由国情决定的。 阐述:法国大革命充满暴力与血腥,是由于法国的反动势力更顽固,面临的国际环境更恶劣,暴力是对付反动势力的必要手段,作为法国的革命者可能是没有选择的余地,法国经过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也足以证明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英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也有过暴力,也处死过国王,经历过一个回合的斗争,革命势力与封建势力都认识到通过妥协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所以,才有了“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对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不能仅凭结果进行评判,而应具体分析变革面临的诸多要素。 示例二:论题: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应兼顾目标与代价。 阐述:民主自由是一种权利,人民享有这种权利相对于专制,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为实现民主自由的权利,而造成长期的社会动乱,就违背了社会变革的初衷。如法国不仅革命过程中充满暴力与血腥,革命之后,由于革命过程中造成社会分裂,导致政局的长期动荡,经历近代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使英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冲突。因此,作为社会变革的领导者,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牢记社会变革的根本目的,不应为了眼前的具体利益目标,而使社会付出惨重代价。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对于提炼观点进行论证。本题依据材料中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及影响从“实现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具有多样性,是由国情决定”或者从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应兼顾目标与代价提取观点。论证部分前者从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政局变动情况分析回答。后者依据所学从英国或者法国革命不同分析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