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时量:10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 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根本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判断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出现,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A反映的是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B反映的是早期农业刀耕火种;C反映的是原始医药出现;D项反映的是铁农具的出现与使用。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3. 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 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宋初年,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出现和流通是铁钱铸造停止但市场仍然正常运转的原因,这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元994年”、“公元1005年”、“成都”、“铸钱就停止”以及“没有出现钱荒”相吻合,所以答案C选项,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北宋的商品经济发展 ‎4. 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其他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的转型 ‎5. 《新唐书》记载:“唐制……‎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表明与唐初的“日中而市”不相符,所以排除D项。A项是无关项,C项是错误项,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市的发展 ‎6.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可知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政府的做法,比如延误时限等,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A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B不合题意;C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正确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 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 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 A.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B.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从总值与进口比例两方面看,中国的机器进口明显增长,进口机器是投资建厂的需要,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水平有所提高,所以答案选A。 B说法错误;CD不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 ‎8. 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土地改革完成发生在1952年底,虽然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但是并没有确立土地国有,而是农民私有,这种情况就容易产生农业资本化。因此我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B选项发生在1958年,C选是1953年,D选项发生在中共八大之后。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渡时期总路线 ‎9.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B.急躁冒进思想已经初露端倪 C.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探讨 D.经济建设道路出现严重动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57年,计划经济已经开始,计划经济理论当然也就已经付诸实践,其实也正是因为计划经济理论已经付诸于实践才引发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因为实行计划经济时人们总是认为市场经济也有优点, 而在实行市场经济时人们总是认为计划经济也有优点,另外,材料中的“货币、商品、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均是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综上所述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确已经引发了初探,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 ‎ ‎10. “我国钢铁工业能不能以最高的速度,比如说,每年产量的增长率不是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或者百分之几十,而百分之百甚至更高的比例发展呢?答曰:可能性是存在着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要不要高速度?我们想要,就有,不想要,就没有。”上述认识导致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左”倾思想产生 D.“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及材料“百分之百甚至更高的比例发展呢?答曰:可能性是存在着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要不要高速度?我们想要,就有,不想要,就没有”可知,之后中国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工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但造成比例失调、资源浪费等问题。所以应选B。‎ ‎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大跃进 ‎ ‎11. 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国家统配物资品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的数量和数值都在大幅减少或者下降,这说明计划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下降,但是当时(1979年到1992年)还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A,选B。题干中的信息与CD所提到的所有制无关,故排除C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 ‎12. 14-19世纪上半叶,英国规定,不准在海岸线五英里范围内剪羊毛,为的是遏制原料输出;1721年的禁令规定,凡使用或展示任何进口棉布的一律课以高额罚款。材料所能说明的贸易保护政策 ‎ A.是英国始终严格执行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C.解决了工业革命中原料不足的问题 D.是为了保护基础薄弱的民族产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14-19世纪上半叶,英国规定……为的是遏制原料输出;1721年的禁令规定,凡使用或展示任何进口棉布的一律课以高额罚款”可知,在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中英国都实行了贸易保护主义,但不能反映其是否“始终严格执行”,排除A项;遏制原料输出”和限制进口,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原料和国内市场,B项正确;贸易保护针对的不仅仅是原料问题,还包括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C项不全面;D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条件 ‎13. 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 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 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关键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可知当时很多人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本质是在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这种财富分配是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这实际上是对新政的误解,因为它的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正确。A是新政的特点,但与题干中的抨击新政无关。C不正确,因为新政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D从题中无法体现。‎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实质 ‎14.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 ‎ 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                    ‎ 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 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指的是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尝试的不成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此,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布)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内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以便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排除A;B项“同步”说法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排除D。故答案选C。‎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特点 ‎15.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把经济制度分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自由,因为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理想地发展。据此可知,弗里德曼主张 ‎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C.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实现计划和市场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材料“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自由,因为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更为理想的发展”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6.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1966年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关键限制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966年”、“英国”,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反对税收当局”,并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这一原因的出现时由于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中“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不相符合;D项是20世纪90年代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故答案选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福利制度 ‎17.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与我国的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故C项错误。个体工商业营业属于私营个体经济,颁发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是为了鼓励个体经济发展,这说明我国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经被突破,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18.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的厂长经理要求“松绑”,再结合材料所述时间为1984年,可知是指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和呼声很高,结合所学知识则应该知道是指通过改革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选C。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出现在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时期,排除A;1984年时BD两项内容尚未出现,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9. 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获了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1978年,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不符合题意;对于劳动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排除C;农民并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土地仍是集体所有制,排除D。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国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为切入点,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融入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标志,且是在2001年加入的,与材料时间相符。故选C。A项错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B项是在1991年加入的;D项并非经济问题。‎ 考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对外开放 ‎21. 下列有关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 B.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趋势 C.以美国为中心,美国拥有特殊地位 D.维护了美国的利益,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实以美国为中心,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它不仅维护了美国的利益,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不能说它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选D。其它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的意义 ‎22. 二战后,西欧国家开始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 ‎①长期的冲突和战争给欧洲人民造成了灾难和痛苦 ‎ ‎②“二战”后欧洲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 ‎ ‎③美苏冷战威胁到欧洲的自身安全 ‎ ‎ ④经济区域集团化迅猛发展的影响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事情,故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经济一体化 ‎23.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无意间发现家中39件圣诞礼物中,标有“中国制造”的竟然有25件。出于好奇,她和她的家庭开始尝试离开“中国制造”的生活。结果彻底打乱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该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 A.中美经济存在极大的互补性 B.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制造”‎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D.美国的经济强国地位已经衰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制造”的商品在美国大量出现,反映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开始尝试离开“中国制造”行为的失败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故选C。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离开中国的产品的情况,并非中美经济互补性的问题;进口中国的产品增多,并不能说明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制造”和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只能说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地加深,排除B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表现 ‎24. 2008年初,我国南方数省普降大雪,遭遇严重雪灾,使灾区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导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 构提出申请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认识。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于1945年。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故A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于1945年。它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4年4月15日,它的前身是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开始谋求建立经济组织。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它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25. 下列图片哪项是当今世界最大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标志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立于1989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选D。A是欧盟,成员国主要是欧洲国家,规模小于亚太经合组织,排除A;BC分别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不属于区域性国际组织,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第Ⅱ卷(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8分,共50分)‎ ‎26.(15分)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意义。(3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3分) 综合上述材料,对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要保持中国“经济优势”,你有何认识?(3分)‎ ‎【答案】‎ ‎(1)意义: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中西方的友好关系;推动了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发展。(3分)‎ ‎(2)原因:利用了中国的鸦片市场;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西方实现了机械化生产。(3分)‎ 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3分)‎ ‎(3)三个节奏: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分)‎ 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材料“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中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意义。‎ ‎(2)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材料“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中归纳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西方的冲击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使用圆型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80‎ ‎ 1 :5.5‎ ‎1 :11.7‎ ‎1 :12.12‎ ‎1635‎ ‎1 :10‎ ‎1 :13‎ ‎1 :13.13‎ ‎1637‎ ‎1 :13‎ ‎1 :13.5‎ ‎ 1 :13.13—15.45‎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但关于欧元前景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这显然过于悲观,低估了欧洲政治家的决心和能力。但欧元十周年后不久,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的潜在风险。《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界定了欧元的基本属性,但《马约》阐述的欧元4大承诺全部被打破:政府债务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翻倍了;预算赤字没有得到控制;救援禁令同样遭到破坏;欧洲央行不再独立,却因为大量收购贬值的政府债券而危及信誉。——黄益平《欧元危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元的影响。(4分)‎ ‎【答案】‎ ‎(1)秦: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之间商品交流频繁,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4分)‎ ‎(2)变化:反映了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1分)‎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 ‎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分)‎ ‎(3)影响: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欧洲身份的认同感;但欧元诞生被赋予更多政治意义,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4分)‎ ‎【解析】‎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时间“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正是我国明朝中后期,从材料的数字来看:16世纪晚期,中国银价偏高;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与西欧持平。分析原因要结合这一时期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点、货币使用特点来具体分析解答。‎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分析全面,既要看到欧元的诞生对欧洲经济、政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不利因素,尤其是其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这应是其不利的一面。‎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 货币的发展变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 ‎ 材料二 ‎ 类别 ‎ 企业 ‎ 创办人 ‎ 时间 ‎ 地点 ‎ 军事工业 ‎ 安庆内军械所 ‎ 曾国藩 ‎ ‎1861年 ‎ 安庆 ‎ 江南制造总局 ‎ 李鸿章 ‎ ‎1865年 ‎ 上海 ‎ 民用工业 ‎ 开平矿务局 ‎ 李鸿章 ‎ ‎1878年 ‎ 唐山 ‎ 汉阳铁厂 ‎ 张之洞 ‎ ‎1890年 ‎ 汉阳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9分)‎ ‎【答案】‎ ‎(1)状况: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6分,答出三点即可) ‎ ‎(2)差异: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6分) ‎ 缺陷:没有改变封建制度。(3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二中“图例”文字说明部分归纳得出工业、交通、城市化等几个角度,据材料二“进口棉花”、“出口纺织品”结合所学得出: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三“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矿务局、铁厂”得出中国从重工业起步,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据材料三“创办人”分析得出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第二小问缺陷,,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分析得出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表现;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9.(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后,在整个19世纪,大约每隔10年周期地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经济危机缩短到大约每隔7~8年爆发一次。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统计:‎ ‎ 时间 国家 ‎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美国 ‎1次 ‎2次 ‎2次 ‎1次 ‎1次 日本 ‎﹣‎ ‎2次 ‎2次 ‎2次 ‎1次 联邦德国 ‎﹣‎ ‎2次 ‎2次 ‎2次 ‎1次 法国 ‎﹣‎ ‎2次 ‎1次 ‎1次 ‎1次 英国 ‎﹣‎ ‎2次 ‎2次 ‎2次 ‎2次 与二战前相比较,表格中二战后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答案】特点:危机频繁、周期缩短。(2分)‎ 原因:是由于战后政府普遍加强了对于经济的干预。‎ 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或将要爆发时,各国政府就采取措施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地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这些措施,从短期来看,有时固然能够延缓危机的到来或减轻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加剧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为下一轮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6分)‎ ‎【解析】‎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