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教案
第十一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线索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线索二: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第23讲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世界贸易、货币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它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2)欧盟使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3)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的地理范围最广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5)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一、美元霸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1)世界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前,经济大危机使各国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每个国家或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等问题,于是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一片混乱。 (2)为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各国都希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3)英镑丧失国际货币地位。二战后,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崩溃,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4)美国经济实力大增。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黄金储备巨大而空前稳固,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2.建立 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3.内容 (1)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一固定)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金衡制1盎司=31.103 5克),美国随时向各国按官价兑换黄金。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确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③固定汇率(钉住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1%的幅度内波动,否则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干预。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成立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主要机构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①成立: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并于1947年3月1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现有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②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通过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 (2)世界银行(WBG) ①成立:1945年12月27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1946年6月25日开始营业,次年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该银行通常被称为“世界银行”。目前世界银行共有成员140多个,中国是其创始国之一。 ② 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转向世界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 (3)两者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互补充。 ①前者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如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可向该组织求援,所以该组织具有“救急”的特点,是世界金融的“救火队”。 ②后者侧重支持会员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开发。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是为了帮助成员国建立、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向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如在贷款中提供用于可行性研究、资源调查、管理及培训方面的专门资金,向成员国提供咨询服务等。可以说该组织是世界经济的“扶贫队”。 5.影响 (1)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 该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维持了战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2)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暂时缓解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 (3)有利于美国霸权 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国外进行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其他各国的经济主权。 6.体系的瓦解 (1)1968年,美国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美元的地位发生动摇。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金价暴涨。美国宣布仅对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黄金,而市场金价则自由浮动。 (2)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倒塌其中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 (3)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而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至此,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布雷顿森林制度最终解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7.瓦解的原因 (1)体系自身存在缺陷。只有美国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其他国家获得充足的美元供应;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引起美元危机。固定汇率制度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2)美元危机。20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使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石油提价、经济危机,美国财政赤字庞大。政府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严重冲击了美元的信誉。各国纷纷抛售美元兑换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3)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等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与美国分庭抗衡,美国的经济竞争力相对削弱。 二、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标志: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影响: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三大支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2.影响: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探究主题(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史料一]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教你读史] 史料中的前两句话体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第三、四句话评价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 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提示] 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作用:促进了贸易自由,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史料二]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教你读史] 史料二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并未动摇美元的地位,其结果是“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即美国从此摆脱了美元兑换黄金的压力。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二战后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 变化:美元与黄金从挂钩到脱钩。 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政策。 综合认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包括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 (2)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它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3)美国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是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具体步骤。 (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探究主题(二)——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 [史料一]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教你读史] 史料说明关贸总协定倡导一个非歧视、宽松、自由的贸易环境,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思考] 结合当时经济状况,分析史料一的规定对哪国最有利?反映了当时经济体系的何种特征? [提示] 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产品需要输出,因此协定对美国最有利。特征: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史料二]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局限性也可窥见一斑。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教你读史] 史料信息“临时协定”“没有法律约束性”“对此却束手无策”主要体现了关贸总协定的不足,这决定了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国的贸易纠纷。 [思考] 根据史料二说明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其最终归宿如何? [提示]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组织,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其局限性决定了它终将被世界贸易组织所替代。 关贸总协定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比较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同点 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2016·雅安诊断)有学者指出,在货币体制发展历史上,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了古典金本位,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这种变化( ) A.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缩小了不同国家间的差距 D.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解析:选A 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美元扩大了流通范围,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B项错误;美元与黄金挂钩体现了美国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不能缩小国家间差距,故C项错误;战后世界形成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故D项错误。 2.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善 B.世界经济霸主的更替 C.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 D.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 解析:选B 题中反映的是货币体系并不是市场体系,故A项错误;“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现了世界经济的霸主从英国到美国,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货币体系的演变,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故D项错误。 3.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该国际组织( ) A.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B.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C.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 D.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这一国际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项属于其主要任务,故A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故B项错误;C、D两项都属于世界银行的宗旨,错误。 4.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1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得以弥补 B.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C.发达国家丧失了对IMF的主导权 D.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和制度化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的规定,人民币将于2016年加入SDR,这样对中国经济融入世界金融体系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故B项正确。 5.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这说明了( ) A.世界经济规则完全由发达国家制定 B.欧美国家企图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 C.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占有优势地位 D.全球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解析:选B 材料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企图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6.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世界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解析:选C 材料表明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债务增多,这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 二、“地球村”的出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1)原因 ①文化传统: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国家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②历史教训:近代欧洲国家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统一的渴望。 ③现实原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过程 ②欧洲联盟: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③欧元诞生: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 (3)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组织。 (4)发展 ①规模扩大:到2007年,增加到29国。 ②欧元问世:1999年1月1日问世。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5)意义 ①对欧洲: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和稳定;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格局: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①保持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迎接区域化特别是欧洲一体化的挑战。 ②美国加强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 (2)历程 ①1988年1月,美国与加拿大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②1992年12月,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③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3)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4)作用:促进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了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日后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开辟了道路。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目的:为适应各国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2)建立:1989年,澳大利亚等六国在堪培拉举行部长级会议,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特点:是一个跨区域的松散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4)存在形式 ①高官会议。 ②部长级会议。 ③成员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5)合作方式 ①经济合作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 ②态度:务实协商。 ③最高目标: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 ④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⑤途径:官方磋商与合作。 (6)现状:成员数量不断增加,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经济全球化 1.含义 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2.发展进程 萌芽(15~18世纪) 随着新航路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起步(19世纪初期~19世纪中期) 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全球化第一次高潮 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化出现第二次高潮 困境(一战~二战结束) 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制度化阶段(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把全球化推向制度化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信息技术兴起,交通、信息、生产、贸易、金融、科技、文化等全球化,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的时代 3.迅速发展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推动者。跨国公司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 (3)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4)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5)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趋完善。很多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晤机制,协调政策立场,制订行动计划等。 (6)外部条件:东西方“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范围不断扩大。 (2)跨国公司数量增加,影响增大,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3)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生产、贸易、金融、投资、消费等各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5.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作用:推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有利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和先进技术,提升了本国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 (3)有利于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经验。 7.存在问题 (1)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继续扩大。 (2)全球化增加了世界经济的风险。 (3)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正确地面对,运用合理对策,趋利避害,谋求自身的发展。 8.世贸组织的建立 (1)原因: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在解决贸易争端时无法采取强制性的法律措施。 (2)建立: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建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3)宗旨和基本原则:致力于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来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4)特点 ①比关贸总协定有着更宽广的管辖范围。 ②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有着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5)作用:对世界贸易和投资产生着重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9.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中国复关入世 ①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②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①积极: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消极:使国内的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甚至受到冲击。 探究主题(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影响 [史料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 [教你读史] 史料一的核心句是第一句话,主要说明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的原因。 [思考] 有学者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具有排他性,是一场反全球化潮流。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必然结果,二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史料二]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教你读史] 史料二表明西欧已经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思考] 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提示] 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影响 1.特点 (1)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 (2)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 (3)区域经济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 (4)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 (5)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有利于成员国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②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③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消极方面 ①由于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②经济区域集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加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探究主题(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史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则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教你读史] 史料信息“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说明科技革命、市场体制是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推动因素。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市场体制的推广;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两极格局的解体;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史料二]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三大潮流。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 [教你读史] 史料中“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的实质是倡导自由贸易,这说明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 [思考] 根据史料二,说明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的原因。 [提示] 因为美国在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上占据主导和领先地位。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1.表现(或载体) (1)贸易自由化: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 (2)生产国际化: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资本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 2.积极作用 (1)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2)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4)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 (5)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 3.消极影响 (1)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2)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球,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 (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4)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1.(2016·皖南八校联考)据记载,1993年至2002年墨西哥在对美国贸易中的比重,从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的9.0%上升到13.5%,进口从6.8%上升到11.6%。这说明( ) A.墨西哥成为了美国的经济附庸 B.美国在两国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C.自由贸易不利于墨西哥的发展 D.墨美区域合作实现了经济互补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墨西哥在对美贸易中,进出口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反映了两国有较好的互补,而非经济附庸,D项正确。 2.当前,加拿大、墨西哥、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会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会员国。这一现象说明( ) A.北美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自由贸易区 C.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包容性 D.美国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组织者 解析:选C 材料介绍了三个国家同时属于两个区域经济集团的事例,表明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具有包容性的,故C项正确。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主要致力于( ) A.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B.促进成员经济的相互依存 C.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 D.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的壁垒 解析:选A 亚太经合组织是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促进成员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来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故A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冷战的结束、货币权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促成这些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B.经济全球化发展 C.欧洲联盟的建立 D.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选B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推动国际体系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故B项正确。 5.学者文军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转变》中说:“社会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发展过程。”旨在说明( ) A.全球化应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 B.全球化的重点应是全球性发展 C.现代化不能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 D.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全面发展 解析:选D 材料强调了社会的现代化要覆盖的领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故D项正确。 6.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以在特殊情况下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和监控的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这表明争端解决机制( ) A.推崇贸易报复,不具建设性 B.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C.重程序建设,忽视法律功能 D.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 解析:选D 该争端解决机制促进贸易纠纷的解决,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故D项正确。 7.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 A.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B.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解析:选D 依据材料“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信息可知,全球化的趋势与现实的国家体系正在发生冲突,国家主权将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和削弱,故D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建立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全国卷Ⅰ 201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 2013·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2014·欧洲一体化;2016·欧洲煤钢联营;2016·新兴独立国家争取的新国际经济秩序 全国卷Ⅱ — 2014·欧洲一体化 — 全国卷Ⅲ — — — 全国卷 2012·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2011·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考情分析] 欧洲一体化是本讲的高频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反复出现,且每次都从不同角度考查,如从历史折射的本质角度考查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文明传承、社会进步的角度考查欧洲的一体化和全球化等。本讲内容与现在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关联密切,热点性强,尤其是欧洲一体化问题,由于受英国公投脱欧影响,高考可能会变化考查的角度,反思世界经济区域化存在的问题。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4·全国卷Ⅱ)右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解析:选D 本题迁移考查了欧盟的相关知识。波兰开放本国边境线,意味着淡化了国家的界限,与欧盟进程相符,且从图片中的欧盟旗帜亦可得出答案,故D项正确。 2.(2011·全国卷)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D 本题迁移考查经济的全球化。材料提到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体现了资本在世界各地的流动,故D项正确。 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如欧盟旗帜所蕴含的欧洲一体化)等多种素材创设情境,对主干知识进行多维度的考查,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3.(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 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命题中,实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综合考查。这类试题题干材料在书外,考生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三)历史价值观引领考 4.(2014·全国卷Ⅰ)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选A 欧元在欧盟内部的流通,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发展,故A项正确。 5.(2013·全国卷Ⅰ)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选A 注意关键信息是“直接原因” 。 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灾难连连,要重建欧洲只能走联合统一道路。法、德、意等六国与英国相比,遭受战争的伤害更大,这是它们率先联合的直接原因,故选择A项。 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讲知识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充分挖掘。如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考查,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等。 (四)社会热点隐性考 6.(2015·全国卷Ⅰ)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选A 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A项正确。 7.(2016·全国卷Ⅰ)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选B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逐渐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表中所列国际组织涉及的地区主要是过去的被西方国家殖民的亚非拉地区,主要成员是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故B项正确。 新兴国家的崛起被视为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程,推动了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和调整。新课标全国卷常创设新情境隐性考查该热点问题。 [热点演练] 1.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 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 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解析:选C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故C项正确。 2.据统计,1948年至1976年间,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8%,是二战前的10倍。马歇尔计划实行后,西欧国家经济得到较快恢复,美元也结束了几个殖民帝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D.“关贸总协定”的推动 解析:选A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利于世界外汇汇率的稳定,推动世界贸易增长,成立的世界银行初期宗旨即援助欧洲,有利于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有利于结束“几个殖民帝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故A项正确。 3.1960年,英国、瑞典、瑞士、挪威、丹麦、葡萄牙、奥地利七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盟内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但不执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后来成立的欧共体相比,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显著特点是( ) A.未实现政治一体化 B.签约成员国数量少 C.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 D.区域合作程度较低 解析:选D “联盟内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但不执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说明合作的程度与欧共体相比较低,故D项正确。 4.1950年英国担心在煤钢方面与欧洲国家合作,会影响到帝国内部的生产与贸品,拒绝加入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谈判;1957年煤钢共同体转变成欧洲经济共同体,英国再次袖手旁观,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上政策( ) A.力图阻止西欧走向联合 B.适应了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D.使英国错失引领欧洲的时机 解析:选D 事实证明,欧共体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英国的袖手旁观是错误的,使它错失了引领欧洲的机会,故D项正确。 5.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该观点( ) A.论证经济全球化阻碍了民族国家强大 B.认为经济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C.表明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的态度 D.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 解析:选B 该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会伴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故B项正确。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英国的经济实力衰退 B.美元获得了与英镑同等地位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解析:选D 美国的建议是要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确立美元的主导地位,英国的主张是要继续维持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英美在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故D项正确。 2.(2017·衡阳联考)2015年12月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日元、欧元及英镑之后第五个加入全球货币篮子的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意味着人民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其资金可用于国际间金融领域的合作 B.为成员国经济复兴建设提供长期贷款 C.美国在SDR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被动摇 D.人民币此后开始成为最重要世界货币 解析:选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间的金融组织,故A项正确;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短期贷款,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将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欧元、英镑作为世界货币,并没有提到美元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最重要”表述不准确,没有对这五种货币进行排位,故D项错误。 3.(2017·宜昌调研)下图为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导致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影响 D.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 解析:选C 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逐步建立,自由贸易的趋势推动了奉行市场经济的工业国经济发展,比重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计划经济国家对市场的排斥,则导致其比重下降,故C项正确。 4.(2016·石家庄质检)右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解析:选C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的国际局势依然是“一超多强”,世界经济依然由美国主导,故C项正确。 5.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说明( ) A.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 B.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 D.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说明文化认同对欧盟扩大的作用,故C项正确。 6.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这能看出( ) A.欧盟经济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 B.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D.欧洲一体化中体制性缺陷显现 解析:选D “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表明欧盟政治经济设计架构的缺陷因债务危机凸显,故D项正确。 7.2005年11月,在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开幕之际,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部分与会代表在马德普拉塔组织了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从侧面反映出( ) A.该贸易区难以达到利益均衡的理想 B.经济区域集团间排他性特征明显 C.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引起了他国不满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易扩大贫富差距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它们之间是松散的贸易合作组织,难以达到利益均衡,故A项正确。 8.2010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发表《横滨宣言》,提出“我们要求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具体措施,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对此,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滨田宏一认为,通过合并这些协议,可以使双边协议这碗“细面条”变为(地区性的)“宽面条”。但是,“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这反映亚太自由贸易区( ) A.无法冲破地区多样性的障碍 B.是亚太经济合作的主要载体 C.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D.可比肩欧洲联盟的统一市场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可知,要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是有困难的,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亚太自由贸易区建立面临的困境,故A项正确。 9.(2016·太原模拟)劳斯莱斯公司CEO约翰·罗斯于90年代曾说:“10年前公司98%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而现在这个比例不足40%,很多工作是在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完成的。”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B.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动力 C.企业的产业链逐渐分化 D.信息技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解析: 选B 技术研究工作由主要分布在英国向德国、印度、新加坡转移,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故B项正确。 10.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至2003年,论坛拥有1 000多个会员,全部是世界知名企业和公司。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以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也成为论坛讨论的内容。世界经济论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对全球舆论具有重要影响 B.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 D.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解析:选A 材料中“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以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也成为论坛讨论的内容”表明讨论的都是全球性热点问题或趋势性问题,世界经济论坛的影响力,首先是其作为一个“世界级”思想交流平台对全球舆论的影响,故A项正确。 11.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1,而2000年是74∶1;1980年,最不发达国家有20多个,但到2000年联合国成员中这样的国家已有48个。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B.两极格局瓦解造成动荡 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D.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解析:选A 材料说的是当今世界经济贫富差距大,并且有加大的趋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故A项正确。 12.与以往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很大 解析:选B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置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与摩擦。1947年美国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2国进行了减让关税的多边谈判,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各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共性,C项一直都没有实现。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江西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 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 材料二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材料三 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2001年1~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据统计,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15类商品,影响13 000多家企业,包括钢铁、彩电、纺织品、化工、玩具在内的行业。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10分) (2)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并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9分) 解析:第(1)问,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据材料一分层概括层意即为有利因素所在。第(2)问,根据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的重大事件概括措施;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分析变化。第(3)问,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可知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欧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等知识回答原因;结合时政知识及相关知识回答建议。 答案:(1)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因素: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2)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竞争力日益增强;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够。 建议:充分利用世贸规则为自己争取公平待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自主创新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增强商品竞争力;开发国内市场以摆脱过于依赖外需的现状;努力争取到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等。 14.(2017·绵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5~17世纪 原产美洲的烟草、西红柿、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欧洲、亚洲、非洲,小麦、水稻、甘蔗等物种由欧洲传入美洲 1839年 英国工厂工人总数为419 560人,其中女工为242 296人 1919年 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国际民航客运航线开通 2015年 中国“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为912.17亿元;美国“黑色星期五”当天网购销售额为27.2亿美元 提取材料信息,以“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为视角提炼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12分) 解析:据材料可从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变迁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两方面提炼观点。结合材料中农作物在各大洲相互传入的史实以及网络购物的史实与新航路开辟、科技革命之间的关系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生活变迁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推动玉米、小麦等作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中美等国的大型网络购物活动,促进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一个核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两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三大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金融,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针对训练] 1.如下图所示,二战前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战后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B.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C.使世界贸易从此进入平等合作的轨道 D.完全是为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解析:选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事实上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故B项正确。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过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世界市 场雏形 15、16世纪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欧洲商业和贸易中心转移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整体世界的形成,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 科技发展,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机制 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市场经济体制 [针对训练] 2.2015年10月,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TPP谈判内容:一是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12个谈判参与国一起决定的领域;二是某类商品进口关税减免等双边磋商领域。TPP与下列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目标追求相似(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D 世界贸易组织旨在通过市场开发、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一、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阶段 表现 自我隔绝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世纪至1840年) 明清时期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1949年) 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针对训练] 1.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 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 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解析:选D 中国参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是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表现,故D项正确。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机遇: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合法权益,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2.挑战:国内一些企业、产品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相对落后的企业和产品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可能被淘汰;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可能上升。 [针对训练] 2.有人高度评价某事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该事件是中国( ) A.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D 2001年11月,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旅美学者薛涌认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B.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 D.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选C 材料中“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表明欧洲中心被取代,故C项正确。 2.下图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 A.西方发挥主导作用 B.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从自由无序到有序 D.全球化不断加强 解析:选C 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都实行自由贸易,没有统一有序的管理机制,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体现出世界经济逐渐向制度化和体系化有序发展,故C项正确。 3.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 ) 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B.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 解析: 选B 30年代美国放弃金本位体制,美元贬值,有利于开拓美国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美国经济恢复,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B项正确。 4.(2016·晋中考试)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一为逆差。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衰退 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颓势 C.日本、西欧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D.美元地位面临危机 解析:选D 美国贸易逆差扩大,收支情况恶化,导致美元信誉受到极大冲击,故D项正确。 5.(2017·汉中质检)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 A.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欧洲一体化 解析:选D 根据“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可知冷战已经开始,西欧处于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所以莫内等人寻求欧洲的联合来对抗美苏,故D项正确。 6.据入世(WTO)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当时( ) A.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压制中国 B.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 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入世是2001年,材料中的“最初6年”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深化,故B项正确。 7.下列表述最能反映下图漫画主题的是( ) A.金融风险日益加深 B.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两极对峙格局加剧 D.全球经济差距扩大 解析:选D 漫画主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赌局’”,没有涉及金融风险的内容,故A项错误;漫画无法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格局,与漫画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符,故C项错误;在这不平等的“赌局”中,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集中到发达国家,两者的经济实力差距拉大,故D项正确。 8.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由此可见,他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 A.并行不悖 B.矛盾对立 C.相互促进 D.目标趋同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矛盾对立,故B项正确。 9.“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末之间存在的类似之处和明显的连续性给人深刻印象。”下列选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 B.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趋势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D.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选A 二十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二十世纪末,经济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跨国公司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故A项正确。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来调节彼此间的金融和贸易关系。这就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战前相比有了改进。促成这一改进的主要动力是( ) A.新的科技革命的开展 B.美国利用美元图谋称霸世界 C.跨国公司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D.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运行 解析: 选A 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即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项正确。 11.(2017·马鞍山质检)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 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 解析:选A 按材料表述,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国际分工、国际协调机制等必要条件和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等必要充分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意思是经济体制的某些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实现的前提,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技术因素是重要条件但不是最重要原因,最重要原因是体制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部分国家的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倒置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 12.下表为2001~2008年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统计(单位:件),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年份 项目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发起反倾销调查 发起反倾销调查(Ⅰ) 366 312 232 214 200 202 164 208 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Ⅱ) 53 51 52 49 56 70 56 71 Ⅱ/Ⅰ 0.14 0.16 0.22 0.23 0.28 0.35 0.34 0.34 A.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加强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兴起 C.反全球化浪潮再次兴起 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解析:选A 2001~2008年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总体上维持在高位增长水平上,反映了加入WTO之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话语权在稳步上升,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核心到边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体系 ——根据[英]J.M.罗伯茨《全球史》绘制 材料二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都在酝酿战后经济秩序的方案。1943~1944年,英、美经过多次谈判,商定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妥协方案。1944年7月,英、美等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英美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二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另一举措,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和谈判。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从1947年起,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进行了多次多边谈判,重要的有“狄龙回合”“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中①、②与③、④类国家(地区)之间的地位关系,并分析这一关系的成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两个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建立方式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特点。(8分) (3)有研究者认为,尽管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有诸多弊端,但仍有明显的合理性。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7分) 解析:第(1)问,①、②代表欧美国家,位于核心地区,处于主导支配地位;③、④代表广大亚非拉地区,位于边缘地区,处于从属附庸地位。从欧美和亚非拉两方面来分析原因,即欧美通过工业革命和代议制确立经济政治优势,然后通过殖民扩张将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亚非拉地区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落后。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体系主要是通过殖民扩张确立的;根据“英、美经过多次谈判”“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得出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主要是通过协商谈判建立,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是由美国主导的,并且日益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第(3)问,此小题为开放性试题,选择观点然后根据所学指出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即可。 答案:(1)关系:①、②类国家(地区)处于主导支配地位,③、④类国家(地区)处于从属附庸地位。 成因:近代以来,欧美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确立了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领先地位;并通过殖民扩张将亚、非、拉美地区卷入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亚、非、拉美地区则普遍科技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2)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通过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二战后:主要通过协商谈判。 特点:美国主导;制度化、体系化。 (3)同意。理由: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是建立在当时主要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是当时世界经济格局的反映;这一秩序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其制度化、体系化的特点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这一体系之下,战后世界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世界贸易增长。 或不同意。理由:这一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美国等西方国家居于主导地位;这一体系忽视了广大新兴国家的利益,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这一体系已经不适应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这一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学生同意或反对均可,但只答“同意”或“反对”不得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汤伟《全球治理的新变化》绘制 图中能够反映全球治理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解析:根据图中能够得出的趋势包括,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由国家体系到全球体系)、参与主体(由国家到跨国公司、个体力量、政府及非政府等多样化力量组成)、治理内容的变化(由约束性规则到物质、价值规范和制度体系以及非传统领域)等。以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为例,首先点明趋势的基本内容,分析原因可以从经济要素的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世界出现的新问题等多个方面考虑。 答案:示例:趋势:从国际体系向全球体系过渡。 原因: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的驱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相互依赖的加深,需要系统治理体系应对复杂的国际交往与互动;以西方治理为主的国际体系难以适应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和新兴大国崛起的挑战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