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课后作业: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课后作业: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时限: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B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解析: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 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 字,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故 B 项正确;小篆就是 官书,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故 C 项错误; 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故 D 项 错误。 2.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 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 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材料中的信息“各地 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 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 现象,根据所学可知它与政治统一的趋势是同步的,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故 C 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手工工艺和各国文字的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 D 项错 误,故选 B。 3.下图为 1971 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 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 志之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C ) A.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 B.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 C.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名命的姓 D.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唐朝节度使管理藩镇, A 项排除;篆体字盛行于秦汉以前,B 项排除;尉迟是前秦时期鲜卑 族崛起的一支部落,该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族名姓氏,C 项正确; 鄂国忠武公是尉迟恭(敬德)爵号,此碑安葬的是其夫人苏斌,D 项排 除。 4.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 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 种特点可概括为( C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 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 交融在一起的,故 C 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 项与题 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 B 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 阳明的思想,D 项与题意无关。 5.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 “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 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 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 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C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解析:材料中不管是蔡绦的“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 的“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还是方薰的“画 之不足,题以发之”都描述的是文学之诗与艺术之画之间的相互弥补 的关系,C 项符合题意,正确;A、B、D 三项均排除。 6. 下图为明代画家的画作,该类画作的典型特征是( A ) A.追求个性、富有意境 B.生动表现了社会习俗 C.逼真摹写、气势雄壮 D.直接揭露了社会现实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类画作属于文人画, 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是追求个性、富有意境,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 着文人思想,故 A 项正确;文人画一般并不表现社会习俗,故 B 项 错误;文人画也不追求逼真摹写,而是注重气韵,故 C 项错误;文 人画富有意境,有文人情趣,一般也不会直接揭露社会现实,故 D 项错误。 7.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人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 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黄庭坚 认为画竹( B ) A.需取材于市民生活 B.注重抒情写意 C.应该学会栽培竹子 D.揭露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绘画艺术的相关知识。材料“眼人毫端写竹 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 者)”是对墨竹艺术的诗意表达,反映了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 的突出特征是: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情趣,故 B 项正确;A、C 两项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D 项与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有关, 故排除。 8.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 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 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 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 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表明该绘画理 论深受理学观念影响,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 除。 9.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 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 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D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 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 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 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 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 D 项而 排除 C 项;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A 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 有了,所以排除 B 项。 10.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A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解析:图中的图案体现了元曲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 明确的角色分工,故 A 项正确。 11.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今有人焉,聚徒讲学,禁民为 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 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其意在强调( C ) A.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 C.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 D.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 解析:由“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 而不善者无不怒”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可以使人的性情发生变化,起到 教化作用,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不选,题干不能推断出理学地 位的变化;B 项不选,题干主要强调戏曲的教化不是批判现实;D 项 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戏曲艺术的来源。 12.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 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C ) 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解析:戏曲与话本小说的制作成本不一样,前者高于后者,举人、 进士有官职和俸禄可以承担戏曲的高额投资,而平常文人则不能,故 C 项正确;戏曲与话本小说同属于满足社会精神生活的公共产品(市 民为主),不存在因为作者不同则体现高雅与通俗、文化观念差异之 分,A、B 两项均排除;D 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6 分,共 52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 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 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 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 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 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6 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 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 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首先,依据材 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 1 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 《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 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 出贡献;其次,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 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再次,运用相关史实对 所提炼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 人们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 奸的标准。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形象,为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忠”, 他们的忠君行为维护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维护了等级制度。 ——摘编自闫红艳《明前期教化剧研究》 材料二 无论是孔孟的仁政王道,还是后世儒者倡行的内圣外 王、修齐治平、存理灭欲的一整套道德纲常秩序,都嵌入每一时代的 仪典制度,以正统意识限制、筛选、整合、打压违背官方意志的戏剧 活动。……祀神演剧因维持普通民众的生活安宁,成为民间社会的一 种象征性秩序。……而这恰恰是官方正教对与宗教同源同体而“同 罪”的民间演剧活动严酷禁毁的原因。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代 表的爱情剧,敢于面对人性,切入人的真实生命状态,表现人的情感 欲望,这就是艺术理想对纲常之理的一种否定和颠覆。……产生于庶 民社会的戏剧活动,作为中国戏剧非常珍贵的一种活态传承方式,却 因为它表现出的俗文化品格,一再遭到官方权力的打压和上层社会的 贬黜。 ——摘编自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 材料三 光绪六年(1880 年)《申报》报道:“香港华人近投禀于 英总督铃辕,请准女伶在戏馆演戏。按此说殊不可解。香港既为英管 辖,自当事事悉从西律。泰西各戏馆,均有女子登台,从未申禁。则 居港之华人,何须多次喋喋也。”……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上海 出现第一家京剧女班戏园——美仙茶园……以后陆续又有‘霓 仙’‘群仙’‘女丹桂’‘云仙’‘玉仙’等女戏园开班”,泸上女 伶渐多,女班遍地。 ——摘编自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化剧的主要功能,并分 析教化剧着力塑造“忠臣、孝子、节妇、义士”这些形象产生的影响。 (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官方禁毁部分戏剧的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上海出现“女伶渐多, 女班遍地”的原因。(10 分) 答案:(1)功能:娱乐,教化。 影响: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了封建等级秩 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求,禁锢人的思想。 (2)原因:部分戏剧违背官方意识形态;表现人的情感欲望;世 俗化。 (3)原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宣传 语与引导;妇女觉悟的提高。 解析:(1)由“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 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可 以分析出教化剧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和教化。第二问由忠君是每个人对 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 准。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形象,为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忠”,他们的 忠君行为维护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维护了等级制度。可以从改 良风气、维护等级秩序、压抑自然欲求等方面回答即可。 (2)由“无论是孔孟的仁政王道,还是后世儒者倡行的内圣外王、 修齐治平、存理灭欲的一整套道德纲常秩序,都嵌入每一时代的仪典 制度,以正统意识限制、筛选、整合、打压违背官方意志的戏剧活动” 可以分析出部分戏剧违背官方意识形态;由“以《西厢记》《牡丹亭》 为代表的爱情剧,敢于面对人性,切入人的真实生命状态,表现人的 情感欲望,这就是艺术理想对纲常之理的一种否定和颠覆。”可以分 析出表现人的情感欲望;由“产生于庶民社会的戏剧活动,作为中国 戏剧非常珍贵的一种活态传承方式,却因为它表现出的俗文化品格, 一再遭到官方权力的打压和上层社会的贬黜。”可以分析出世俗化。 (3)由“香港既为英管辖,自当事事悉从西律。泰西各戏馆,均 有女子登台,从未申禁。则居港之华人,何须多次喋喋也”可以分析 出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另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报纸的宣 传和妇女的觉悟提高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