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部分第4单元第9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学案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1)针对正统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主张“真心”的诗文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 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明末清初时期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时期的“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 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 对君主专制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明君主身上。 2.评价 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探究1 儒学的批判与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史料一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至嘉靖末隆庆初,“末富居多,本富居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到万历时“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日一贯,日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日知录》 概括上述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 (1)史料一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及社会风气的变化。“出贾既多,土田不重”体现当时有些人弃农经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体现了贫富分化,“贪婪罔极,骨肉相残”体现了社会风气败坏。 (2)史料二反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学风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主张。 现象: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水平(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农业人口“弃本逐末”(或弃农经商);贫富分化;社会风气败坏;学风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关系:面对明末清初时期的大变局,思想家们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探究2 儒学新象——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史料一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史料二 明末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在李贽的时代“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的原因。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解读史料一要联系李贽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隐性信息是“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包括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思想上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等。 (2)史料二中第二个省略号之后的语句点明了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1)原因: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2)影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它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如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明末清初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发展 政治 批天理——理性 存人欲——民本 批判君主和三纲——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民主 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 经济 文化 经世致用——务实 否定权威——独立思考 以唯物史观看待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材料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 【提示】 主张君民平等,人民主权;主张地方自治;是非取决于学校;实施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A [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了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 2.有学者指出:“明朝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的迫害 B.时代的动乱 C.科举的没落 D.学风的转变 D [明朝人讲学呈现的现状与政治迫害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明朝人讲学并未呈现具体的时间(明朝整体是稳定和统一,明朝末年动乱),故B项错误;明朝人讲学“不以《六经》为根柢”,而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所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可知反映的是空谈的学风,故D项正确。] 3.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D [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天人感应无关,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 4.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 [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有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这不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客观公正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明清时期的科技 1.《本草纲目》 李时珍编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 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二、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小说 时期 成就 明朝 长篇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短篇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朝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2.绘画和书法 (1)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3.戏剧 (1)明代传奇剧兴盛起来。 (2)清代京剧 ①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③走向世界:民国以来,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字 2.古代中国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探究1 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 史料 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各书坊争相刻印。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 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史料中鲁迅评论了小说体裁不断完善,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例如:“人情派”以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最为典型。 趋势:通俗化、平民化。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明清小说的特点及成因 (1)语言通俗生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生动的语言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 (2)题材多样,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作品。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3)重视教化作用。明清小说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探究2 明清戏曲艺术的时代特征 史料一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史料二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1)史料一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剧种形成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分析戏曲发展的社会功能。 (1)史料一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阅读史料一时注意抓住史料一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昆腔”与“京腔”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 (2)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 得出戏曲的社会功能。 (1)京剧。原因:北京的中心作用(或者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封建政府的推动(或者乾隆帝的推动);广大艺人的努力(或者广大艺人博采众长);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2)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对京剧发展演变的认识 (1)艺术要大胆创新,博采众长,才能有生命力,不能固守传统,因循守旧。 (2)开放不仅适用于发展经济,也同样适用于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3)民族艺术的创新还要结合实际,扎根于民族文化。 以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古代科技 未能转变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有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 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 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中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中国科学技术史》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难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提示】 (1)含义:中国古代科学发达但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而古代科学并不发达的欧洲却最先发展出了现代科学。 (2)原因: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主,专注农耕技术;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束缚人的思想;科举制盛行但不能培养实用型人才,加上明末清初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的兴起、宗教改革的进行、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的扩展为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评述:社会条件决定了现代科学在近代中西方的不同命运。 “李约瑟难题”的现实启示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鼓励知识创新。 (4)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主要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等推动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实用性读物的出现,故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科学研究,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考查内容为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错误。] 2.明代小说《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而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的发展达成了男女平等 C [A项不能反映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故排除;文字狱使世人思想保守僵化,这与题干小说中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的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或文武双全,这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能推动男女平等的形成,但不能达成男女平等的现状,故D项错误。] 3.洪武三十年(1397年)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永乐九年(1411年)又明令“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A [根据材料“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 4.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A [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错误;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全国卷Ⅰ — 全国卷Ⅱ 2018·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 全国卷Ⅲ 2018·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2018·明朝中后期读书向学的美德风貌 1.从考查内容看:命题侧重于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大都集中在考查学生对文学、艺术成就的识记、辨析、运用等方面,命题素材则会采用古文、图片或者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评价、思想等几种形式。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大都进行综合考查。 2.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主要从古今贯通或中外对比角度链接考查为主。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政治制度或经济、思想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B [根据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医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 非政治体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医药学发展的影响,故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故排除D项。]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热点立意 强调国家力量对科技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思维创新 从政治、经济、思想的相互影响上解读历史信息,体现综合技能的培养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2:明代新的文化现象 (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D [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故排除C项。] 练点3: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流行 (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D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2 历史现象 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风气盛行,书籍作为馈赠礼物流行于民间 历史关联 以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的书籍大量出版折射当时的文化氛围 练点3 转换思维 以昆曲的流行创设情境,考查经济发展对艺术创作及其发展的影响,体现关联性、灵活性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揭阳一模)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 ) 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B [题干中提及顾炎武主张“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可知,其认为理学的弊端在于空谈,而要破除其弊端,就要“回归经学”,从侧面可以得出顾炎武其实是在倡导经世致用,故选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君主专制的弊端,故排除A项;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乾嘉考据思想有一定影响,但是乾嘉考据思想主要受到戴震考据学的影响,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近代启蒙意识,故排除D项。] 2.(2019·合肥一模)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A [题干中“人性的丰富……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王夫之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故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而且莫衷一是,且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故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故排除D项。] 3.(2019·石家庄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D [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说明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故排除B项;材料说明中国科技理念,并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故排除C项。] 4.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医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 C.体系完整 D.注重实验 B [从材料中申遗科技类名录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由此可知反映了古代科技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故B项正确。] 5.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反映了元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 B [根据材料中“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元杂剧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征,而并未涉及其艺术特色,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杂剧”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同于传统“诗书”的体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教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 6.(2019·温州二模)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 ) A.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 B.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C.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D.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B [根据材料“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可知,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代表着人性贪婪及世俗享乐,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故选B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