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作业】

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哈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答案 B 解析 外儒内法和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2019·蚌埠模拟)“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 A.皇帝善于检讨反省 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C.君相矛盾趋于尖锐 D.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答案 B 解析 罪己诏是汉朝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汉代所有皇帝善于检讨反思的依据,故A项错误;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思想一定程度上对皇帝作为有制衡作用,故B项正确;汉代通过设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项错误;罪己诏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建迷信思想在汉代传播,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 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从材料“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削弱不符,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 ‎4.(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 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B.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答案 D 解析 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5.(2018·大同、阳泉模拟)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时期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 汉武帝 ‎5‎ ‎3‎ ‎1‎ ‎3‎ 汉宣帝 ‎-‎ ‎-‎ ‎4‎ ‎1‎ 汉成帝 ‎-‎ ‎1‎ ‎1‎ ‎3‎ 汉哀帝 ‎-‎ ‎-‎ ‎1‎ ‎4‎ 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 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据材料“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都无法说明兼顾德才标准,故B项错误;据材料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历代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6.(2019·莆田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 A.提出天人感应 B.改革教育制度 C.提倡忠君爱国 D.推崇君权神授 答案 B 解析 “天人感应”强调对君权的神化,不涉及“引导人们崇尚孝德”,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把“孝”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从教育层面入手,让孝德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忠君爱国”不能取代“‘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理论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7.(2018·商丘模拟)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 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而非人与社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由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8.(2019·泉州模拟)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 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 答案 A 解析 根据“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佛学冲击儒学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儒学缺乏思辨,利用《孟子》对抗佛教是因为其较强的思辨性,故A项正确。‎ ‎9.(2018·怀化模拟)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 A.回归儒学本原 B.儒释道三合一 C.儒学传承断绝 D.儒学传统久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得出作者以儒学传承人自居,回归古代儒学的本原,故A项正确。‎ ‎10.(2018·宜宾模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这表明当时(  )‎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 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 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 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 ‎11.(2018·四川全国卷冲刺演练一,27)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答案 A 解析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材料中“理有善恶”,因此要扬善抑恶,故A项正确;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非善与恶难以调和,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未涉及纲常理论,故C项错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非初步完成重建理学理论任务,故D项错误。‎ ‎12.(2018·钦州模拟)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 B 解析 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护统治,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黑龙江省六校协作体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初大儒们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 (1)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任答3点即可)‎ ‎(2)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封建专制。影响:考据学兴起;思想呈现活跃局面;冲击了官方儒学的基础;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任答3点即可)关系:社会发展决定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14.(2018·河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于是全郡百姓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 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