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上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第Ⅱ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与清明节习俗相关联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说明清明节是和血缘有关的节日,故与清明节相关的制度是宗法制度;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2.下列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宗法制适应了统治需要 B.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国”与“家”间界限分明 D. 基本政治制度较商代落后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适应了统治需要,故A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在宗法制影响下,家国一体观念浓厚;西周的制度是对商代的继承与发展,应该优于商代;所以BCD均不正确。 3.“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4.“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从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枢密使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中,御史大夫掌管君臣奏章,协助丞相,负责监察事务,故C符合题意;丞相负责协助皇帝自理政事,太尉协助皇帝负责管理军事,与监察无关,排除A、B;枢密使最早在唐后期才出现,秦朝不存在这一官职,故D排除;故选C。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对三公九卿制度的职能的了解。三公职责主要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其设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 5.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 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 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 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的是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的是郡县制。由此可知,“中间路线”的举措是指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郡国并行制 6.据统计,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相13人;而唐太宗在位仅23年,宰相却有29人。这主要是因为唐朝 A. 为削弱相权而频繁换相 B.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 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 拥有宰相身份官职增多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为了加强皇权,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与汉朝相比,拥有宰相身份的官职增多,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削弱相权的方式是分割相权而不是频繁换相。BC两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材料中的数字变化,联系唐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 7.根据所学知识,如图所示表格空白处最合适内容当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列举了世卿世禄、推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由此可以确定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后一个是科举制,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D选项都是政治制度,与选官用官无关,故排除。 8.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造成这一婚姻观念变化的制度性因素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注意问题指向“制度性因素”,联系所学可知,随着士族的没落,自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使得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庶族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打破了汉末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所以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故C项错误,D项正确。世官制盛行于西周;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故AB 两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指向“制度性因素”,联系所学科举制的作用即可得到答案。 9.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 10.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项。A项,汉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分宰相之权”无关,排除;C项,明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D项,清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 1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分明,其中,促使列强对华侵略方式转向“以华治华”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列强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为此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列强改变了侵华方式,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D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时期、太平军打击英法联军以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都没有促使列强侵华方式改变,A、B和C项错误。 12.1845年,姚莹在实地考察西南各地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希望“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该书要洗雪的“耻辱”是 A. 鸦片战争致使国门洞开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北洋舰队海战中惨败 D. 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 【答案】A 【解析】 【详解】1845年,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雪中国之耻”显然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A正确;B是1860年;C是1894年;D是1900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点睛】本题解答时间是观念,1845年,鸦片战争之后,其他时间都是鸦片战争之后。 13.1894年,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出兵朝鲜……事既至此,不得不公然宣战。”据此可知,日本的《宣战诏书》 A. 证实了日本被迫做出应战 B. 旨在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 C. 表达出对朝鲜主权的尊重 D. 得到了西方国际社会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 意思是说日本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干涉朝鲜内政,显然是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B正确;材料并不是证实日本被迫应战,A错误;材料说明日本推卸战争责任,不是尊重朝鲜主权,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国际社会的认同,D错误。 14.爱国志士丘逢甲有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作的背景是清政府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该诗反映的是割让台湾。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南京条约》割让的是香港岛;《北京条约》割让的是九龙司地方一区;《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故ABD三项排除。 15.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据此可推知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呼吸伸缩差(cm) 肺气容量(mL) 握力(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19.5 10.24 3129 31 A. 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 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 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 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答案】C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与训练,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C项正确。从表格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以及给养的比较,排除A。表格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清军与日军的战斗精神,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6.1947年12月18日,日本战争狂人向井明敏、野田毅、田中军吉因在1937年12月攻入南京后所犯罪行而在南京接受公审。他们在南京犯下的主要罪行是 A. 窃取中国情报 B. 使用化学武器 C. 屠杀无辜平民 D. 掠夺中国资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占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30万,C正确;窃取中国情报不符合当时侵华罪行,A错误;日本在南京没有使用化学武器,B错误;掠夺中国资源不是当时侵华主要罪行,D错误。 17.下表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统计 年份 日陆军总兵力(师) 侵华日陆军兵力(师) 侵华兵力所占百分比 1937 24 21 88% 1938 34 32 94% 1939 41 34 83% 1940 49 38 78% 1941 51 34 80% 1942 58 37 64% 1943 70 38 64% 1944 99 36 40% 1945 海外的侵略军共352万余人 向中国投降的约128万余人 50% 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实力弱于中国 B. 中国为世界反法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 C. 中国抗日战争前后历时八年之久 D. 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战争中牺牲最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日本从1937-1945年期间,大量的日本军队投向中国战场,即日本在二战过程中把大量的日本陆军兵力投向中国战场,说明中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比中国和日本的海军、空军实力,无法得出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实力弱于中国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已经开始,历时14年之久,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统计,没有体现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牺牲问题,故D选项错误。 18.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得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三省,因此“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九一八事变,故A项正确。一二八事变是日本1932年侵犯上海的事件,故B项错误。七七事变是1937年全面侵华,故C项错误。八一三事变为七七事变后侵犯上海,故D项错误。 19.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 A.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C.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D.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八路军”这一个关键的字眼,“八路军”则是出现在中国的八年抗战历史时期,所以,与材料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歌词的只能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也是反映中国的八年抗战,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而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故A选项错误;“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现象,故C选项与题干不符。 20.金田起义和武昌起义都发生在辛亥年。二者的相同点是 A. 领导阶级相同 B. 参与主力相同 C. 斗争方式相同 D. 指导思想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金田起义和武昌起义都属于暴力革命形式,C正确;金田起义是农民阶级领导,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领导,A错误;金田起义参与主力是农民,武昌起义参与主力是新军,B错误;金田起义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武昌起义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D错误。 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旨在 A. 废除君主专制,防止清朝复辟 B. 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C. 借鉴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D. 结束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显然是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防止专制统治,B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之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不是三权分立体制,C错误;该法律的目的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22.1919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哪晓得奢望的结果是失望”。“失望”导致了 A. 武昌起义的发生 B.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D. 一二·九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9年”、“巴黎和会”,联系所学可知这与五四运动有关,故B项正确。武昌起义的发生于1911年,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年,故C项错误。一二•九运动兴起于1935年,故D项错误。 23.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最高纲领具体化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任务,认识到共产主义是“渐次达到”的。中国共产党得到这些认识开始于 A. 1922年中共二大 B. 1927年八七会议 C. 1935年遵义会议 D. 1945年中共七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最高纲领具体化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任务”,联系所学可知中共“一大”提出的最高纲领具体化为当时的最低纲领,这是在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故A项正确.。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的成熟,与题干“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符,故C项错误。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与题意无关,故D 项错误。 24.1927年9月20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毛泽东在官兵面前发表讲话:“秋收暴动我们是打了败仗,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不去打浏阳、长沙,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要换一个打法。”为此,他 A. 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 领导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C. 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D. 主张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改向敌人防守薄弱山区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故A项正确;1937年,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延安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与材料中“1927年9月……秋收暴动”不符,故B项错误;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与材料中“1927年9月……秋收暴动”不符,故C项错误;抗战后期,中共提出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中“1927年9月……秋收暴动”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25.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①屈原(美国原子弹)②苏(苏联红军)武。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 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 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D.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战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起到的重大作用,故D 项符合题意;美国的原子弹的打击和苏联的军事行动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外部原因,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但夸大美国的原子弹的打击和苏联的军事行动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大事记 1895年5月,丘逢甲等组织义军反抗日军占领台湾,坚持5个月后被迫退返祖国大陆。 1907年至1915年,台湾人民共举行10余次起义,掀起反日本殖民统治的新高潮。 1921年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台湾籍共产党员在上海成立党组织。台湾出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的局面。 1930年,台湾高山族同胞不堪忍受日本奴役和压迫,举行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 1937年,宜兰700余名矿工集体暴动。高雄、六甲等地也相继发生反战暴动。 1939年,1000余名被日本强征的台湾壮丁在高雄哗变,其它地方也有类似事件发生。 1944年,“台北帝国大学”蔡忠恕等200余名学生密谋起义,准备收复台湾迎接抗战胜利。 ——根据娄杰《近代以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台湾人民反日斗争不断高涨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 (2)特点:长期坚持斗争;形式多样;参与的群体广泛;与大陆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联系紧密。 (3)意义:台湾人民反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抗日本侵略和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坚持反对日本殖民,维护国家统一,表现出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反抗日军占领台湾”“中国共产党帮助”“ 迎接抗战胜利”和所学可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等。 (2)依据材料时间可知长期坚持斗争,依据材料“丘逢甲等组织义军”“台湾壮丁”可知形式多样,依据材料“台湾籍共产党员在上海成立党组织”可知与大陆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联系紧密。 (3)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台湾人民反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抗日本侵略和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及表现出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点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材料中搜寻要点,又要结合教材知识和考生个人储备的知识。最低要求是把材料中的要点概括全面,保证得分率。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1912年 简介 1月 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 3月 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 3月 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 3月 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 3月 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3月 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 【答案】影响: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可归纳出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根据材料“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等信息可归纳出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根据材料“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可归纳出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可归纳出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同时有利于移风易俗的作用。 28.图示法和列表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学生以此为课题分组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 甲组同学绘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图 材料二 乙组同学制作了《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签订的条约 战争的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南京条约》 E F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G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即尊敬阶段、轻视阶段、乐善好施阶段、赞赏阶段、清醒阶段、敌对阶段。丙组同学参考了以上结论,绘制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示意图” (1)在材料一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二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在材料三所述六个阶段名称中,选取两个恰当的、与时间轴上的时间段相对应的名称,填入H、I两处。 【答案】(1)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行省制.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E: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F:甲午中日战争;G:《辛丑条约》. (3)H:赞赏阶段;I:敌对阶段 【解析】 【详解】(1)填空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采取了皇帝制,皇帝下有三公九卿,因此A处应该是三公九卿;汉朝设立中外朝,削弱相权,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宰相的权力,因此B处应该是三省六部;秦朝地方上采取了郡县制,因此C是郡县制;元朝的地方制度是行中书省,因此D是行省制。演变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专制主义方面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方面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期间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社会性质由独立的封建主义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因此E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因此F是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期间发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因此G是《辛丑条约》。 (3)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H阶段为1937-1944年,此时正处于二战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大量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配合了盟军的作战,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赞赏”,因此处于赞赏阶段;I阶段为1949-1972年,由于冷战的国际环境,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和孤立的政策,对中国的态度是“敌视”,因此处于敌对阶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