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普通班历史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述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 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 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清初的剃发令”“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 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 现,故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辫发之争)‎ ‎2.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这个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年GDP达6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第三个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区。这些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 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B. 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C. 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D. 有利于形成多极化世界格局 ‎【答案】B ‎【解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属于经济区域组织,在组织内部有利于关税的削减,促进世界贸易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组织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组织属于经济区域组织,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经济学家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 A. 国家保护私营企业与个人合理利润 B. 国家调控取代自由企业制度 C. 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增进社会福利 D. 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C ‎【解析】‎ A项只是体现了所给材料前半句的含义;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私营企业……应当保留”不符;材料表明私营企业的营运“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也就是强调政府要对私营企业的营运加以干预以增进社会福利,C正确;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4.美国传统的“自由”的概念,在罗斯福时期发生了改变,罗斯福在有名的就职演说中把旧“四大自由”改成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罗斯福以下新政措施中,属于“免于匮乏的自由”的是 A. 通过《紧急银行法》‎ B. 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农产品市场 C. 成立工业复兴署执行《全国工业复兴发》‎ D. 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造成的物资“匮乏”美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属于“免于匮乏的自由”,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紧急银行法》属于恢复银行的信用,和“免于匮乏的自由”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农产品市场属于减少农业生产,和“免于匮乏的自由”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成立工业复兴署执行《全国工业复兴发》属于新政的核心内容,也和“免于匮乏的自由”无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如果我们欧溯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个第三种力量。”这一思想主张的实践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B.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C. 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思想是欧洲要联合,而欧洲联合的实践是选B是建立欧洲共同体,符合题意的,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联合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也和欧洲联合无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的计划,也和欧洲联合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欧洲共同体建立的原因 ‎①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 ‎②近代以来,各国冲突了战争连绵不断,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和统一。‎ ‎③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④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 ‎6.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 B.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 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 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7.1957年7月4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的农产品。由此可见 A. 苏联农业发展引入商品经济关系 B. 基本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 苏联开始规划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苏联农业改革重回到余粮收集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说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出现市场经济的探索,故A项正确;B说法和苏联当时事实;C中规划说法材料中没体现;D明显错误。‎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8.《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 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随意性 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 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故B项正确;其他措施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9.在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说明 A.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B. 计划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 C. 斯大林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D. 西方经济危机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西方经济大萧条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当是苏联进行的“独特实验”是指按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A错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有优缺点,B错误;20世纪30年代,当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危机时,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从苏联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看,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故C正确;苏联的建设成就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下国家集中力量的推动,D错误。‎ ‎10.漫画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事件,如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 A. 英镑与美元争夺世界货币中心地位 B. 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急需建立 C. 对世界经济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D. 新的世界货币体系正在孕育之中 ‎【答案】D ‎【解析】‎ 题干列出了四种货币“美元”“英镑”“人民币”“欧元”,根据“要不让我们替替你吧?说明了新的世界货币体系正在孕育之中,故D正确。A项只指出了两种货币,说法不全面,排除;题干提及的是金融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排除B;题干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C项“经济霸权的争夺”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 ‎11.二战打开了苏联人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这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 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 C. 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危机 D. 苏联的农业与轻工业发展落后 ‎【答案】D ‎【解析】‎ 依据“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表明苏联的生活水平低下,这和苏联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有关,故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已经停止,A错误;1929年后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B错误;C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2.1898年袁世凯进贡一辆奔驰轿车给慈禧太后作寿礼。结果,慈禧发现司机坐在她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顿时气的下车拂袖而去,并至此将此车“打入冷宫”。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 B. 新型交通工具在中国没有市场 C. 新型交通工具冲击旧的等级伦理制度 D. 中国人的观念落后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慈禧发现司机坐在她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顿时气的下车拂袖而去,并至此将此车‘打入冷宫’”,说明落后的等级尊卑思想与新型交通工具的冲突,因此可以直接选择C项。AB不符合题意;D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 ‎13.《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2008年)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维埃社会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独裁、专制体制”的表述。新解释回答了俄罗斯社会关于 A. 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 B. 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 C. 斯大林体制的功过是非问题 D. 斯大林体制的性质争论问题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独裁、专制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解释重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的功过是非问题,故C项正确;新解释没有提出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故B项错误;新旧解释都认为斯大林模式属于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故选C。 ‎ ‎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 A. 罗斯福新政促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 B. 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C.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从孤立到整体 D. 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了解全球史观的含义。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强调研究历史的视角从全球出发,而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A项罗斯福新政没有从全球视角出发,仅描述对美国的影响,故选A项。‎ ‎15.黄苇在《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中说,在贸易中心上海,“1846年的(中国)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了13%,1847年又继续减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B. 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西方输华的产品不够丰富 D. 中国商品具有核心竞争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进口贸易值有下降,有回升,但是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说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进入中国没有像列强预期那样大量进入中国,满足其产品输出的强烈欲望,这一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传统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得对外来经济有一定的抵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 ‎16.《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最佳结论是 A. 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 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等可知,工业革命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A选项错误,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并不是相对论所产生的影响,而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B选项错误,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是表象,使人们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不只是火车;D选项错误,对时间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并不代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 单位:人/天 A. 近代上海交通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B. 上海的自然力交通已被机械力交通所取代 C. 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D. 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近代上海传统的交通工具,如马车、轿子和马等逐渐绝迹,近代交通工具如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等逐渐兴起,所以近代上海交通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故选A项;上海的人力车大幅度增加,因此不能说明上海的自然力交通已经被机械力交通取代,故排除B项;上海的交通中人力车所占比重较大,因此不能说明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是汽车,故排除C项;公共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不能说明是因为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了公共交通发展,故排除D项。‎ ‎18.某同学在学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时,整理了一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知识框架。下表空白处遗缺的知识点是 时间 内容 意义 ‎1992年初 邓小平“南方讲话”‎ 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后10月 十四大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 十五大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A. 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 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 C. 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厂长负责制 D. 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 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19.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开始从事黑人奴隶贸易。8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这家铁厂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A. 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B. 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 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D. 工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安东尼•培根通过黑奴贸易牟取暴利,用获得的资金在工业革命期间开办工厂,成为工业家。结合所学可知,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18世纪下半叶,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材料强调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C。工业革命的兴起,不能通过材料中一个人的事例推断出来,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革命中的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B. 机器的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D. 生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分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工业革命”,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故选C项;A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完整;B项是工业革命的含义的一部分;D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21.1958年6月12月,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的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这反映出 A.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推动社会发展 B. 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科学家的工作热情 C. 科学家的科学成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D. 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正潜滋暗长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1958年6月12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可以知道,这是浮夸风的表现,说明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正潜滋暗长,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内容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抓住关键信息“1958年6月12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即可。‎ ‎22.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 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D. 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表格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新注册工厂主要集中在直隶、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说明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集中在沿海,内地薄弱。因此B项正确;A 项明显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完全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C、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所以答案选B项。‎ ‎2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了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种种有利力量”应包括 ‎①圈地运动 ‎②海外殖民扩张 ‎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④工厂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即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更直接刺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故①②③都是工业革命开展的条件,只有④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属于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故选A.①②③。‎ ‎【名师点睛】‎ ‎“种种有利力量”实际是指工业革命开展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解答即可。‎ ‎24.“欧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航海和发现会比战争和重炮给世界带来更具有决定性的变化,延续了千年的中世纪将画上句号。新的时代……遵照新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摩登时代将来临。”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是 A. 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大量用于航海 B. 航海是指新航路的开辟 C. 发现是指美洲等地区的被发现 D. 新的思考方式是指以人为中心思考问题 ‎【答案】A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由题干“航海和发现会比战争和重炮给世界带来更具有决定性的变化,延续了千年的中世纪将画上句号”可知,该事件应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历史从此真正成为一部世界史,这确实是一个新的时代。故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8世纪末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不属于新航路开辟时代的特征。故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A。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新航路的开辟从侧面显示了人的价值。它向世人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是可以探索未知领域的,这对正在进行中的文艺复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髙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B. 改变了落后的经济制度 C. 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等级关系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等字眼意在强调先进科技冲击了封建制度,也就冲击了封建等级关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是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是错误的,先进科技造成了社会秩序的进步而非混乱,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该法案后来被称为“20世纪美国国会所通过的最愚蠢的法案”。1930年5月,加拿大通过法案,将美国输往加拿大的16大类产品关税提高30%,德国也加入到报复行列,关税报复措施最终导致德国进口总值下跌61%。‎ ‎——摘自文亭《80年前的货币战争》‎ 材料二 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最重要部分是新增加的对1930年关税法的修仃,其主要内容包括:授权总统和外国政府或机构进行关税协定谈判;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关税的改变适用于其他和美国签订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 ‎——摘编自谈谭《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主要内容,如何理解这一法案是“最愚蠢的法案”。‎ ‎(2)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的关税政策决策机制有何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内容:提高关税税率;增加征税的商品种类.理解:关税法案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各国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演变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根源之一.‎ ‎(2)变化:关税政策决定权从国会转移到总统.原因:经济危机(“大萧条”)冲击旧政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三权分立下国会与总统(行政部门)的妥协(合作).‎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内容”,比较简单,根据材料信息,把握住“提高关税税率”“增加税收种类”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从材料总体立意来看,在审题和组织答案的时候,要从“消极方面”入手,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难度较大。关于第一小问的“变化”, 比较、分析两则材料,即可得出。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难度比较大,学生不宜得高分。要结合当时时代大背景(诸如,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以及美国国相关内容(“三权分立”联邦中央权力分配、罗斯福新政)展开。‎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美国关税改革·《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背景及意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1787年宪法·联邦中央权力分配 ‎27.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2) 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社会精英(或有识之士)的倡导;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所学,回答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思想即可。‎ ‎(2)变化:根据“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进行分析概括;原因:需结合梁启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 ‎(3)根据梁启超的主张以及材料信息“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分析总结。‎ ‎28.发展经济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职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还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渡河4162处。元末战争破坏了原来存在的社会秩序,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受到了削弱,明朝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在雍正时期,清政府遂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来长期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吴翔、姚星《明清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 国民政府建立后,政府出台了一些保护、鼓励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收到了实效。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制订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如关税自主、裁撤厘金、调节劳资纠纷、保护工商业者财产、提倡国货等。此外还划分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省财政收入,决定设立中央银行和统一币制。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并漠视农民的困苦。国民党内有一批人在农村有既得利益,他们不希望变革农村。由于缺乏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中国农村经济仍处于凋敝之中。‎ ‎——根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措施的特点,并简要评价这些措施。‎ 材料三: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3)比较图5和图6,提取两项有关中西“走向海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1)①促进农业恢复发展:鼓励垦荒(明初实行更名田、承认土地私有,减免赋役);大规模兴修水利;进行赋税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取消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②促进手工业发展:法律上承认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解析:分农业和手工业进行归纳,注意逐层归纳。要点前必要的要带上时间。‎ ‎(2)特点: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变革;重视金融、财政对经济的影响;实施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层治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政府重视保护和扩大国内市场;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与发展经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等。‎ 评价:‎ 积极方面:这些措施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有利于统一和扩大国内市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金融和物价,为民族工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财政划分和统一币制,有利于打击地方军阀割据势力;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和对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削弱又为后来中国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和政治保障。‎ 存在问题: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客观上为中共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没有针对中国经济结构采取针对性措施,没有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官僚资本主义等因素的阻碍;币制改革和财政划分客观上加强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3)示例一(角度:“走向海洋”的范围)‎ 信息:“走向海洋”从区域性延伸为全球性。‎ 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示例二(角度:“走向海洋”的主导权)‎ 信息:“走向海洋”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 说明: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示例三(角度:“走向海洋”的方式)‎ 信息:“走向海洋”从和平之路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说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 示例四(角度:“走向海洋”的内容)‎ 信息:“走向海洋”由奢侈品交换到大众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 示例五(角度:“走向海洋”的性质)‎ 信息:“走向海洋”由封建性的朝贡贸易转化为近代的殖民贸易和商品贸易。‎ 说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朝贡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以政治利益为主,是封建性的朝贡贸易;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对外政策上的反映。‎ 示例六(角度:“走向海洋”中政府的角色)‎ 信息:“走向海洋”中中西方政府的角色由抑商到重商。‎ 说明:古代海上丝绸中商品经济发展中,由民间自发开辟而成,政策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不利于对商贸的发展;西方新航路开辟中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政策鼓励大力进行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示例七(角度:“走向海洋”时间和意识)‎ 信息:与西方相比,中国走向海洋的时间早但意识较弱。‎ 说明:古代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海洋的利用意识一直较薄弱;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方出现后,西方为了发展商品经济,获取黄金,在15世纪末开辟了新航路。‎ 示例八(角度:“走向海洋”差异的实质)‎ 信息:都重视对海洋的探索,经济基础的差异决定了探索的差异。‎ 说明:古代海上丝绸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基础上的产品,决定了“走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方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发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即可得出“明代在农业上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受到了削弱。明朝……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即可得出“明朝在法律上承认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清政府……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来长期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即可得出“清代通过赋税改革弱化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的结论。‎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并漠视农民的困苦”可概括特点为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变革;根据材料“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 可概括特点为重视金融、财政对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此外还划分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省财政收入,决定设立中央银行和统一币制” 可概括特点为实施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层治理;根据材料“关税自主、裁撤厘金、调节劳资纠纷、保护工商业者财产、提倡国货等” 可概括特点为政府重视保护和扩大国内市场;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与发展经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等。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和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方面(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为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提供条件、打击地方军阀割据势力、为后来中国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和政治保障)和消极方面(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没有针对中国经济结构采取针对性措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多种因素阻碍、加强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专制统治)等方面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措施。‎ ‎(3)‎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及近代前期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发展变迁,考查学生对地图信息的提取、解读和结合所学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两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路线、主导的国家、主要活动等。分析解读、对比两幅地图的信息即可概括归纳出全球海上商贸之路变迁信息,依据相关的所学知识加以概括说明其表现。可以根据东西方贸易的主要路线,说明各自的活动区域;或从大国主导回答,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或从新航路的性质回答出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也可以回答贸易的性质的变迁。本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整体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考查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措施的特点和评价、考查了古代中西方联系等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面宽,对学生要求能力较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时需注意培养古今、中外联系的思维方式,学习知识的迁移,以解决具体问题。‎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