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天津市耀华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二次阶段性 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I 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 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 表明了君主专制国家已经形成 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 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这实证了中华五 千多年的文明史,B 正确;“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A 排除;当时尚处于早期文明时期,国家尚未出现,CD 排除。故选 B。 2. 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 B.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 C. 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 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 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而作为诸侯询问周王的鼎,说明这时期周王室权力衰微,受到诸 侯的挑战和冲击,是礼崩乐坏的体现,故 B 选项正确;楚庄王问鼎中原主要体现了当时周王 室衰微,其权力受到诸侯挑战的现象,没有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统治的问题,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周王权力衰微,其权力受到诸侯挑战的现象,没有体现 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问题,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当时周王室权力削弱, 其权威受冲击的问题,没有体现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并且“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故 D 选项错误。 - 2 - 3. 2000 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 40 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 万人去修始皇陵,70 万人去修阿房 宫,50 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 国力差异 B. 观念差异 C. 制度差异 D. 时代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与国力差异和时代差异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 AD, C 符合题意;社会观念的差异与当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密切关系没有必然联系,故 B 不符 合题意。 4. 从吕思勉先生的 《秦汉史》目录,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①朋党之争与市民暴动②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③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元帝宽驰、成帝荒淫、衰帝纵恣、后汉外戚宦官之乱”体现的是皇帝无能与宦 官乱政,③符合题意;材料“后汉乱亡、董卓之乱、东诸侯相攻”体现的是社会动荡与边疆不 安,④符合题意,因此 D 正确;①②与材料无关,ABC 排除。故选 D。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民族交融与政权更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民族融合的 - 3 - 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 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 D 正确,ABC 排除。故选 D。 6. 唐蕃会盟碑立于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 盟”,盟约里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 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B. 初步建立唐蕃政权之间的政治联系 C. 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D. 改变了吐蕃落后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蕃会盟涉及的是汉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因此促进了汉藏的 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故 C 项正确;当时唐朝还没有管辖西藏地区,排除 A;B 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 B;材料主旨与吐蕃落后和割据纷争的状态的改变无关,排除 D。 7. 780 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就不再将人作为征收赋税 的标准,从而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故选 B;赋税制度标准的 变化并不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的发展,更和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无关,排除 AC;赋税制度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催生新的经济因 素无关,排除 D。 8.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火药的发明④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 A. ②①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④① 【答案】A - 4 -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②是在东汉时期;③是在唐朝;④ 是在宋朝,因此 A 正确,BCD 排除。故选 A。 9. 顾炎武在 《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 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 简陋的趋势。对唐宋这一变化最 合理的解释是 A. 宋代与大唐相比,国力渐趋衰弱 B. 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 C. 宋代不重视城市建设,规划性差 D. 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皇帝威势凸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通过转运使将地方的大部分财赋转移到中央手中,这 就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因此说明的是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财政困窘,B 正确;宋代 的经济实力整体强于唐朝,A 排除;C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10. 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 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种状况( ) A. 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B. 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 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D. 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蒙古统治者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借用汉族传统文化,探讨治国理 政的方略,这加快了蒙古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 A 项正确;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故 B 项错误;忽必烈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 故 C 项错误;蒙古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统治者任用个别汉族知识分子,并不能改变汉族整体 上受歧视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11. 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宋朝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 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D.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5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非农业税收 包括手工业和商业税收,1077 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比例是 28:72,说明宋朝商税成为政府 的重要财源,故选 C;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宋开始于 1127 年,排除 A;B 表格信息无法 体现,排除;D 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2. 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 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 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 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答案】A 【解析】 从唐朝宰相之间的相互牵制发展到了元朝的只有一个中书省,说明了元朝时相权是相对集中 的,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加强而非削弱,选项 B 不符 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一直是独尊的,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13. 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 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 推广儒家礼仪 B. 实现儒学生活化 C. 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 6 - 【详解】朱熹简化儒式婚礼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 正确。推广儒家礼仪、生活化均 属于手段,不是其目的,题目考查的是行为背后的目的,AB 不正确;据材料“他据此将古礼 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可知,朱熹没有重塑儒家伦理规范,C 错 误;故选 D. 14.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 l200 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 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 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 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说明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 的表现,故 B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 A 项;所 给材料没有涉及 C 项内容,排除;所给材料不能说明是反映的民意,排除 D 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联系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15. 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A 【解析】 由表格可知,明未清初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知识被介绍到中国,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出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除了人文科学还有自然科学,B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项不符合史 实,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没有反映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情况, - 7 - D 项排除。 16. 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人)。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 A.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行 B.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 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兵力明显优于西方,但却战败, 这反映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C 正确;表格中的数据与洋务运动的开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兵力表看不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的勾结,排除 D。 17.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 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 明魏源 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各国文化,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是他同时也主张“师 夷长技以制夷”,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他 依然坚守封建制度和天朝上国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故答案为 B 项。A 项, “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排除;C 项,“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 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排除;D 项,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排除。 18. 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厂;轮船招商局是洋务 - 8 - 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 A. 使用“制造之器”的工厂 B. 与洋商争利 C.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督商办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 厂”“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并结合所 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建的军事企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建的民用企业,两 者都是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 A 正确。根据材料中“ 轮 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可知,轮船招商局符 合与洋商争利的特点,但江南制造总局不符合,故 B 错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 建性企业,民用工业带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因此,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都不属于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故 C 错误。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企业,但是江南制造总局不是官督商办企业, 故 D 错误。 19. 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一条约内容时的摘录,该条约的影响是 A. 导致了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的关键信息,说明该条约出自 1895 年的《马 关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于 1851 年,而《马关条约》签订于 1895 年,时间不符,故排 除 A;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是 1901 年《辛丑条约》,时间不符,排除 B;依据已 - 9 - 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 C; 1842 年《南 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D。 20.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 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 符合此说法的是。 A. 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中国新思想的传 播 C. 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 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 所能剿洗干净的”可得出其主旨是强调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不是强调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 21. 1900 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 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 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 C.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 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说明义和 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故 B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这不是历史发展 的潮流,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反清,故 C 项错误;D 项错在“全国民众广泛支 持”,故错误。 22. 1935 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 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 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 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 10 - B. 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 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 强调辛亥革命完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是对辛亥革命 不彻底的描述,C 正确;A 说法与材料“1911 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冲突,排 除;B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23.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 年,张勋扶持 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发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 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体现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的 象征,辫子的“剪”与“戴”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其过程是艰难曲折的,D 选项符合题 意。辛亥革命胜利最大的标志就是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 选项排 除。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中国近代服饰的 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 选项排除。 24. 下图中“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 11 -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 ①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②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④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④错误,BCD 排除;①②③均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原因,A 正确。故选 A。 25.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该杂志 A. 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演变 B. 宣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C. 成为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 D. 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新青年》关注的重大事件包括国内事件如辛亥革命、袁世凯 称帝、五四运动,也关注国际事件如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巴黎和会,说明该杂志关注国内外 政治局势演变,故答案为 A 项。材料中只有十月革命涉及马克思主义,不能得出宣传主题是 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排除 B 项;C 项“影响最大”说法夸张,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中涉及 的都是重大事件,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排除 D 项。 - 12 - 26. 1922 年 1 月到 1923 年 2 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高潮,罢工斗争达 100 次以上,参加人 数达 30 万人以上。促成这次工运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A. 国民革命的扩展 B. 共产党的领导 C. 实业救国的推动 D. 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 年中共一大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因此一大结束后 中国的工人运动出现高潮,B 正确;1926 年国民大革命开始,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 AD 排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27. 1924-1927 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 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席卷全国。这说明 A. 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 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 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 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国民大革命开始后,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进展顺利,说明了国共革 命统一战线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推动革命浪席卷全国,故 B 符合题意;大革命推动了工农运 动,而非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故 A 错误;材料未体现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故排 除 C;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而非成功,故 D 错误。 28. 下图是近代中国农民革命热情演变的示意图。对图中态势解读最为合理的是其反映出 ( ) A.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B.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C. 国共两党合作推动了革命发展 D. 红军长征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故 A 符合 - 13 - 题意;材料无法体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信息,故 B 不符合题意;1927 年到 1934 年国共 关系破裂,故 C 不符合题意;红军长征始于 1934 年 10 月,时间不符,故 D 不符合题意。故 选 A。 29. 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 A. “工农武装割据”星火的点燃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C. 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于 1931 年,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是在 1934 年,因此 D 项不是其前提条件,符合题意;ABC 项不符合题意。 30. 党史研究专家何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是在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标志着 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从此中国革命中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里的“它” 是指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他是在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从此中国 革命中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可知,“它”是指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红军、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 C 正确;1921 年中共一大召开,1927 年召开八七会议,红军还没有建立,排除 AB;1945 年中 共七大召开,此时中共领导的军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不符合“红军”,排除 D。 II 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31.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初衷, 虽是出于联络西城诸国、央击匈奴的政治愿景,但 却打通了西汉王朝通往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交通,不仅具有非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补 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成为西汉王朝认知西方世界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材料二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 - 14 - 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 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 以致宋代商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 要途径。 ——据季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1405)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十余国,涉 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四 郑和之后, 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嘉庆皇帝 (3)材料三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出现 梁启超所说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开辟了中西交通的通道:有利于汉朝与欧亚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了解西方国家;丰富了中外各国人民的生活。 (2)宋代经济发达: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的支持;造船和航海 技术的进步。 (3)郑和下西洋: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详解】(1)意义:根据材料“打通了西汉王朝通往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交通”可归纳出开辟了中 西交通的通道;根据材料“不仅具有非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战略意义”可归纳出有 利于汉朝与欧亚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成为西汉王朝认知西方世界的 不可替代的重要窗口与途径”可归纳出有利于了解西方国家和丰富了中外各国人民的生活。 (2)原因:根据材料“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可归纳出宋代经济发达;根据材料“北方 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可归纳出少数民族政权兴起;根据材料“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可 归纳出统治者的支持;根据材料“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 动中得以应用”可归纳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事件:根据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1405)奉使西洋,迄今七次”可知是郑和下西洋; - 15 - 原因:根据材料“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和所学知识可知,清前期推 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因素。 32. 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阅读 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 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哪一 条?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上 述图片串起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图一,鸦片战争,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开拓市场、掠夺原料。 (2)邓世昌: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 16 - 会。 【解析】 【详解】(1)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 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量土地。目的: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当时西方侵华的主 要目的是开拓市场、掠夺原料。 (2)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条款: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适应了列强资本输出的 新要求,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3)战争及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后,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标志 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性质: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3.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 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 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 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二: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 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 过激之所为。 ——摘自 1919 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三: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 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 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 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 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 1920 年 1 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材料一中规定的内容的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什 么?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罢学风潮”、 “近因” 各指什么? - 17 - (3)材料三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五四运动核心精神是什么?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 【答案】(1)意义: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惨败。 (3)爱国精神: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 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解析】 【详解】(1)意义:材料“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的是人民主 权,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的地位主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事件及近因:根据材料“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 致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3)核心精神:根据材料“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和所学知识可 知,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主要意义体现 为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 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查看更多